导航菜单

静听花开的声音

——浅谈数学课堂“静”的效果

梁先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前的数学课堂,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室内热火朝天,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忙碌地进行合作探究,丝毫没有给学生留下静心思考与反思的机会,虽然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是,这真的就是高效课堂吗?笔者认为数学课堂除了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外,还应该给学生留出静心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与感悟中把握数学的本质。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课堂不是集市,不能以热闹喧哗作为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指标,有的时候让学生静下来才是有效的方法。如在读教材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这时的静才能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思考,也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抗干扰能力不是很强,当有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就会打乱其他学生的思路,也就不可能再生成更多的课堂精彩。

1.教材需要静读。

常态化的教学不可能每一节课都为学生设置别出花样的情境,利用教材中所给出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每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去静心看课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教材,这比教师直接分析教材、讲解内容要强得多。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看课本,知道一个数因数的三种情况,再利用百数表来划掉2、3、5的倍数(不包括2、3、5)和1,剩下的数就是质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学生进行静读和操作,而不需进行过多的指导,在学生展示自己得出的质数表时,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总结成100以内质数歌,“二三五七和十一、十三后面是十七,还有十九别忘记,二三九、三一七,四一四三四十七,五三九、六一七,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八九九十七。”这样,学生对于100以内的质数就能很简单地记住,从而体现出静读在学习中的作用。

2.问题需要静思。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针对学习内容为学生精心预设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寻求出解决的方法。在给出问题后,教师不要立即进行分析与讲解,也不要急于让学生来作答,而是要给学生留出静思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来生成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时,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很多同学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求的面多了,就是求的面少了,或者求面积的公式不对,等等。比如教师给出一个题目:要把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贴上瓷砖,已知它的长是3米,宽是2米,深是1米,瓷砖是边长为0.3米的正方形,则需要多少块这样的瓷砖?学生通过静思可以知道游泳池需要贴瓷砖的只有五个面,上面则不需要,这样就能够求出表面积,在求出瓷砖的面积后,就可以得出所需瓷砖的块数,同时还需注意这里只能用“进一法”,而不能“四舍五入”。

二、培养学生认听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并使之养成习惯至关重要。为什么老师抱怨这个问题已经讲了十几遍学生还出错?就是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听,你就是讲成千上万遍也没有用。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其他学生找不出存在的问题?也是因为学生没有听进去。因此在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在静听中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在静悟中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并领悟其中的思想与方法。

1.课堂需要静听。

静听是一种美德,是对教师和同学的尊重。在教师讲解时静听能够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从而不会出现不该发生的错误;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静听,能够借鉴他人的长处,并发现存在的不足,丰富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养成静听的习惯,也就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素养,使自己在不断取长补短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时,教师对于运算定律需要讲清讲明,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听。如25×48的简便运算,可以有两种方法,将48改写为40+8,再用分配律,也可以将48改写成4x12,再用乘法结合律,这样,学生在静听的过程中,可以对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就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握。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容易将其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做完一个题目后说一说所用的运算律,从而避免出现错误。倾听同学的回答也是教学的关键,当一个学生回答完后,可以让另一个同学进行重述,这样就能让所有的同学注意倾听,从而培养起学生倾听的习惯。

2.概念需要静悟。

数学内容是抽象的,单纯的听还不足以把握其本质,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思考与感悟。对于数学的概念与定理,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由直观、形象的感悟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静心感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就能够举一反三地进行知识的应用。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并知道因数与倍数是在整数范畴内进行研究的,因数、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在此基础上学生静心感悟,发现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其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也是其本身,从而对于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掌握得更透彻,这也就涉及到因数与倍数的内涵,从而为下一步学习质数与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好品质,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脚踏实地,平心静气,不浮躁,不忙乱是数学学习的好品质,只有具有这样的学习品质,才能在练习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从而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

1.练习需要静练。

数学学习过程是“教、学、练”的统一,在教学时通过给学生留出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便于下一步的补偿矫正。同时通过学生的静练,能够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并在归纳总结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运算方法的前提下进行静练,从而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但是计算起来总会出现一些错误,关键原因在于练习力度不够,教师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总结。只有通过静练才能更深地掌握法则,也才能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静练还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效率,从而使练习的效果得到保证。

2.反思需要静琢。

反思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只是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小片断,只有将其纳入到自己认知的整个体系中,才能重新建立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反思中让学生静琢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回顾,自主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学习完了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会进行静心的琢磨,通过回忆画出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体现出其中转化的思路,并明确了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完整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也体现出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把握,从而在整合的同时有所提高。

总之,数学课堂既要追求热烈的气氛,又要给学生留出安静的时间,热闹与安静都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氛围。在静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比纯粹的热闹要有效得多,正所谓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静结合方能彰显出课堂教学的本质,也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中山中心学校)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