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播期和密度对鄂豇豆10号产量的影响

陈 丹

(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7)

摘要:为了研究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 Walp.]新品种鄂豇豆10号(V. unguiculata cv. E-jiangdou No.10)的配套栽培技术,为其在湖北省栽培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对鄂豇豆10号进行了播种期及种植密度的双因子试验。结果表明,鄂豇豆10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宜播期为4月5日前后,在土壤中上等肥力水平下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 700株/667 m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 Walp.];新品种;播种期;种植密度;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643.4;S603.7;S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361-03

DOI:10.14088/j.cnki.issn 0439-8114.2015.02.027

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是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因其栽培的多季节、多模式、多花色和短周期特点而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豇豆在我国几乎各省都有栽培,全国栽培面积达67万hm2以上,总产量达150万t。湖北省常年豇豆种植面积为4万hm2,农民种植豇豆的积极性高,市场的消费量也大,因此为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试验对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新选育出的鄂豇豆10号(V. unguiculata cv. E-jiangdou No.10)的播种期、种植密度进行了双因子试验,以筛选出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组合,为鄂豇豆10号的推广及栽培技术优化配套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参试品种鄂豇豆10号由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提供;试验设播种期、种植密度2个因子,都分别为3个水平,即3个播期和3个密度,双因子相互随机组合,共9个处理组合。3个播期处理分别是2013年4月5日、4月15日、4月25日,用A1,A2,A3表示;3个密度处理分别是3 000、3 700、4 400株/667 m2,分别用B1,B2,B3表示,9个处理组合分别是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试验地点在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

1.2 方法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田间3次重复,2013年4月5日为第一个播种期,以后间隔的播种时间都是10 d,即第二个播种期在4月15日、第三个播种期在4月25日。密度B1的株行距是37 cm×60 cm,每小区种植16株;密度B2的株行距为30 cm×60 cm,每小区种植20株;密度B3的株行距是25 cm× 60 cm,每小区种植24株。试验采取双行种植方式[1],小区长2.7 m,宽0.8 m,沟宽0.3 m,小区的净面积为2.16 m2,每穴点豇豆种子2~3粒。记录豇豆种子出苗后的生长发育历程并进行植物学性状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合的抗逆性,统计各处理组合小区的豇豆产量,对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1.3 试验田基本情况及管理

试验地土壤为壤土,前茬空,为冬炕地,肥力中上等。于2013年4月1日整地,施农家肥1 250 kg/667 m2、复合肥50 kg/667 m2做底肥,两耙两犁[2]。4月4日开沟起垄,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生长期管理措施主要有中耕除草2次、防虫治病2次[3];由于生长中期天气干旱,故灌水1次。试验于当年7月底结束。

1.4 数据分析

对所得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进行处理,应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做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抗性

鄂豇豆10号生育期记录、统计结果见表1。生长发育历程显示,第一个播期(4月5日)播种的豇豆种子于4月15日左右破膜出苗,始花约在5月23日,初荚在5月25日前后。第二个播期(4月15日)播种的豇豆种子于4月24日前后破膜出苗,始花在6月5日左右,初荚约在6月8日。第三个播期(4月25日)播种的豇豆种子于5月2日前后破膜出苗,始花在6月12日前后,初荚约在6月15日。

试验结果表明,在鄂豇豆10号9个处理组合中,4月5日播种、密度为3 000株/667 m2的组合和4月5日播种、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组合比4月5日播种、密度为3 700株/667 m2的组合始花期早1 d;4月15日播种、密度为3 000株/667 m2的组合和4月15日播种、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组合始花期比4月15日播种、密度为3 700株/667m2的组合早1 d;4月25日播种、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组合和4月25日播种、密度为3 000株/667 m2的组合比 4月25日播种、密度为3 700株/667 m2的组合始花期要早1 d。在抗逆性[4]方面,4月25日播种、密度为3 000株/667 m2的组合和4月25日播种、密度为3 700株/667m2的组合其抗虫,抗病性差一些;而4月5日播种、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组合和4月25日播种、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组合其抗性不错。

2.2 植物学性状分析

鄂豇豆10号植物学性状记录、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中看出,在叶片性状上,鄂豇豆10号真叶规格最大的是4月25日播种、密度4 400株/667 m2的组合,其真叶长×宽规格是7.0 cm×4.7 cm;最大叶片是4月25日播种、密度4 400株/667 m2的组合,其最大叶片长×宽规格是16.4 cm×9.0 cm。在花荚性状上,除了4月5日播种、密度3 700株/667 m2的组合和4月15日播种、密度4 400株/667 m2的组合是3荚外,其他组合全是双荚;其中单荚最长的是4月5日播种、密度3 700株/667 m2的组合和4月25日播种、密度3 700株/667 m2的组合,荚长都是73.6 cm;单荚最重的是4月25日播种、密度3 700株/667 m2的组合,其单荚重达34.3 g;单荚种子粒数最多的有3个组合,分别是4月5日播种、密度3 700株/667 m2的组合、 4月15日播种、密度3 700株/667m2的组合和 4月5日播种、密度4 400株/667 m2的组合,其单荚种子粒数都是21粒。

2.3 产量分析

鄂豇豆10号产量分析结果见表3。分析表3可以看出,在9个处理组合中,总产量(小区产量折合667 m2产量)最高的是4月15日播种、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组合,其产量达2 129.82 kg/667 m2;排列第二位的是4月5日播种、密度为3 700株/667 m2的组合,其产量为2 098.96 kg/667 m2;第三位是4月5日播种、密度4 400株/667m2的组合,其产量为1 913.75 kg/667 m2。产量最低的是4月25日播种、密度3 000株/667m2的组合,其产量仅为1 296.41 kg/667 m2。

方差分析结果(表4、表5、表6)显示,在播期方面,4月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4月25日播种的产量最低,两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4月15日播种的产量分别与4月5日、4月25日播种的产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适当提前播期可以提高产量。在种植密度方面,4 400株/667 m2密度的产量最高,3 000株/667 m2密度的产量最低,两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3 700株/667 m2密度的产量分别与4 400、3 000株/667 m2密度的产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试验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加大,产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密度的加大要保证田间的透光性适宜和通风条件完备,否则也不利于豇豆的生长[5]。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处理组合中各方面表现均比较优异的是4月5日播种、密度3 700株/667 m2的组合,虽然其产量次于4月15日播种、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组合,而且在抗逆性方面不如4月25日播种、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组合。但是综合考虑抗逆性、植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等多方面的表现,试验认为在4月5日播种、密度为3 700株/667 m2的处理组合表现优异,更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祖艳侠,郭 军,顾闽峰,等.播期、密度对红豇豆的产量及部分产量性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6):252-253.

[2] 郝学荣,肖 杰,陈范初.豇豆春繁播种期栽培密度与施肥研究[J].长江蔬菜,1995(1):42-43.

[3] 吴仁锋,杜凤珍,罗惠玲.豇豆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J].长江蔬菜,2010(15):30-32.

[4] 王素英,谢忠海.普通豇豆的播种期、种植密度和薯地套种密度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1997(6):50-52.

[5] 周建元,陈 丹,谭永强.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鄂豇豆8号产量的影响[J].中国瓜菜,2009(1):13-15.

(责任编辑 王珞)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