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系统构建研究

孙 浩,赵 威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68)

摘要:对可持续发展机制系统构建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以协调机制、多元供给机制、评价与回应机制、科技创新机制、要素投入机制为五元素的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系统构成。对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F320;C931;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6-4073-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6.063

收稿日期:2015-04-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ZZ052);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BDF037)

作者简介:孙 浩(1976-),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及绩效评价研究工作,(电话)15623988818(电子信箱)346849636@qq.com;通信作者,赵 威(1989-),女,湖北荆门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受现有文化管理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社会公众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的障碍。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系统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和能力,而且能够不断满足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提高公众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激发公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1 可持续发展机制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原理或者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可持续发展机制则是指一个组织体系内外诸多要素、资源和功能结构体之间相互关联和互动作用的系统性机制群,它能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持续协调地作出联动反应,保障机制体系运转目标的实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三个度量:发展度、持续度和协调度。这三个度量分别对应着可持续性系统内的发展、限制和协调作用[1]。发展度强调发展是任何机制体系可持续性实现的充分条件,面对社会需求的增加,资源的约束和压力增大,亟需加大对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科技创新增加资源规模,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持续度则进一步阐明,发展能力并不必然实现可持续性,子系统的发展并非无止境或漫无目的,因为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发展与约束并存说明系统间的资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可以相互替代,但超过界限后各子系统之间就必须互补资源。协调度指在限制作用下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发展都不会受其他子系统的发展而破坏,各子系统之间的良好协调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经济规律、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社会规律和环境规律等五类[2],它们既是各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制约,也是其他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限制。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系统构建要以上述五大系统的内在规律为基础和条件。遵循经济规律,就是要设计合理的市场交易和竞争机制,利用不同文化服务主体追求利益或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动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满足和服务效力的提升。遵循自然规律和环境规律,就是要以文化服务资源和要素系统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循环为目标,注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协调发展,形成城乡文化服务资源、产品、市场交互作用的良好生态系统;注重对传统和历史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防止农村文化消费的萎缩和文化资源的凋零。遵循技术规律,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和动力,不断提升各类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水平和能力,带动、引领和不断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遵循社会规律就是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客观环境中各类主体的利益关系,通过创新社会合作机制,改善和优化要素资源的投入分配和流动机制,实现文化服务中社会资本与自然实体资本的良好互动。

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设计,必须尊重机制运行的内在规律,考虑机制的效率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形成一个能有效兼顾效率和公平、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机制综合体系,使体系内的各机制优劣互补、相互协调、动态发展,推进文化需求和权利的实现和文化服务的现代化发展。

2 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系统构成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和文化管理体制的混杂性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必须建构在可持续机制系统基础之上。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维度以及机制系统运行的五大内在规律,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系统由协调机制、多元供给机制、评价与回应机制、科技创新机制、要素投入机制等五方面构成(图1),它们共同构成良性循环系统。

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既涉及到各类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又作用于文化服务联合供给过程的各个环节,更牵涉到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文化服务需求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复杂的网状交叠关系。可持续发展机制既要考虑到公共文化服务在时间上的动态连续与城乡空间上的结构调整,又要兼顾文化服务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

从系统角度来看,多元竞争性供给机制与评价回应机制是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基础和主线,因为它们连接着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供给和需求两端,来自外部的文化服务供给能否与社会公众内在的文化服务需求紧密对接,特别是多主体间的竞争合作性供给与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有效匹配、兼容是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机制、要素投入机制是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动力和方向所在,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带动了文化服务产品、传播载体、业态和供给模式的创新,其作为战略性要素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要素投入机制的作用力大小、形式、持续性更是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重点和结构转换速度。协调机制则构成各机制之间、各利益相关主体机制间的竞争合作和互动制约关系。

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系统设计中,将部分机制放置在相对位置主要是考虑到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对应关系。多元竞争性供给机制与评价回应机制连接着供给者的决策生产与消费者的评价反馈,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其信息传递的对等有效是保证文化服务在效率前提下实现公平均等的关键,这也是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和要素投入机制置于相对位置,是因为科技创新作为一种渗透性要素,会贯穿到传统要素投入的诸环节,科技创新会带来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和模式流程创新,可极大提高和改善文化服务的效率与公平程度;同时,良好有效的要素投入与流动机制也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机制与要素投入机制置于多元供给机制与评价回应机制之间,是因为两者的有效运转必须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有效匹配基础之上,合作竞争性的供给与多样均等化的需求共同驱动内在创新和外部要素投入发挥作用。上述机制间的关系都必须在遵循各自内在规律、逻辑关联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下,通过居于中间的综合性协调配合机制予以实现。

3 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作用机理

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机制既有内在自我运行的规律,又存在着相互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补充关系,唯有它们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才能避免单一机制自我封闭运行所造成的“碎片化”。

3.1 协调机制是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效运转的基础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有效的结构支撑和良好的协调联动能力会提高实现机制系统的运转效率,明晰顺畅的协调关系有赖于机制子系统之间有效接口的功能实现。一旦缺乏机制子系统端口的有效连接,各机制系统产生的联动效应信息、指令和互动过程就会产生功能性梗阻。如果各机制系统端口连接的规格和设置不统一,处于非标准化和封闭运行状态,实现机制间的运作就会产生紧张和摩擦,从而发生功能失配和接口错位。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亟需利用协调机制打破现有文化服务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条块分割结构,消除政策目标设计的“碎片化”和各机制子系统政策之间的紧张与歧义。

具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涉及到以下四组关系的协调: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协调。传统单一僵化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中,文化行政权力或长官意识剥夺了社会公众文化服务需求和权利的表达,造成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容易催生文化服务的“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浪费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加剧了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结构不均衡。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供给主体的利益协调。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供给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协调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的纵向利益,同级政府之间横向利益,政府部门、企业及第三部门之间的共同利益。[3]”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合作有助于破除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中的服务体制和空间非均衡布局的障碍。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诸要素投入的协调。要素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既要在尊重文化服务需求差异化基础上,做好人、财、物等基础性要素投入的结构性调整,又要发挥技术、管理、制度等创新要素的激发作用,合理调节文化服务的存量与增量。四是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多机制间的协调。机制间的有效协调关键在于打通各机制连接的端口和信息沟通管道,防止机制陷入无效的自我封闭运行。多元供给机制与评价回应机制间的协调在于优先确立需求的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形成需求对供给的强大牵引和约束力量;同时打通供需双向互动回路,防止单一机制板结凝固阻碍可持续发展。要素投入与科技创新机制的协调在于处理好文化服务各组织内部要素管理与外部资源整合的关系。

3.2 竞争性供给机制是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效运转的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服务效率的提升与支撑。多元竞争性供给机制形成了两方面的效率效应:一是微观层面服务供给主体的竞争效率,即社会化和市场化供给模式打破了政府服务垄断,形成了不同类型主体为获取更多公共文化服务订单而产生的竞争合作关系。二是宏观层面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效率,即竞争性的供给制度安排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确立了需求的决定性地位,将不同供给主体因信息不对称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挤压出去,形成“标尺竞争效应”,改变了传统政府单方面供给带来的供给低效率,有助于保证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配置效率和结构均衡。

具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竞争性供给机制是一个包括政府行政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第三部门事业机制三种机制相互合作关联的复杂有机系统。政府行政机制保障了基础供需型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均等化文化服务享受的权利;市场机制则通过价格和竞争杠杆,为文化服务质量改善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外在竞争性压力和动力;第三部门事业机制则扎根特定区域或群体的文化服务需求,实现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拓展了文化服务空间。

系统的整体性、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外溢性等特征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必须构建起三者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三者的协同合作可以避免不同主体在服务供给中所形成的自我内在缺陷,如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同时,三者间的协同合作带来政府的权威和制度资源、市场的物质和信息资源、第三部门的社会网络资本资源的整合互动。整合互动将各类供给主体锁定在特定的利害关系网络中,增强了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黏度。

3.3 评价/回应机制构成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引导和制约

文化服务需求表达主体通过客体要件、具体内容、传递载体等三个要件实现与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互动连接。服务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文化服务需求的引导作用贯穿于表达评价机制的全过程。首先,在供需主体互动环节,需求主导地位有效地减少了文化行政权力的不当介入,打破了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精英化的弊端,为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种理性自律的制度性约束。其次,在服务供给主体内部管理环节,基于文化服务需求共性和差异性的供给预测、生产调节和回应互动增强了服务供给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最后,在需求主体评价反馈环节,公众参与主导的绩效评价,实现了“让公众定义和确定所要进行评估的项目,评估的目的、期望和结果,选择评估的方法和指标,设定绩效的标准和结果,监督和报告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和成就”[4]。正是这种评价反馈从根本上揭示了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努力方向。

基于服务需求的评价—反馈—回应的动态循环过程,共同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效果。透明的信息发布与反馈、严格的回应责任追求、良性的互动沟通是保障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效力的关键要素。它们不仅使服务需求主体切实知晓并理解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难点,更强化了服务供给主体回应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确保服务效力沿着需求的正确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文化服务需求主体的表达参与和反馈产生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权利倒逼效应,它为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注入一种新型的平等依赖关系,实现了与政府权威型供给、网络联合供给的交叠融合。原本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在反馈回应中得以调和并整合为采取积极联合行动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动力。

3.4 科技创新机制是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效运转的动力

当前,科学技术创新的原理、方法和手段正逐渐与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融合形成新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特别是基于应用目标的创新活动模式,促进了相关先进技术、前沿技术的有效应用与发展,使先进文化理念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获得更为有效的传播、传承载体和形式[5]。

科技创新要素深度参与文化资源融合,为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拓展了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并深刻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环境。首先,科技创新为文化服务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实现载体,延伸和创新了文化服务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网络信息平台和即时互动的技术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文化服务创造、传播和消费的热情,为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科技创新加快了文化服务产品的升级换代,利用数字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了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个性化、便捷化消费与享受,为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而坚实的需求基础。再次,借助科技创新手段将大量带有强烈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保留传承和开发推广出来,拓展了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空间。最后,科技创新提供了更为便捷、低廉和高效的评价监督工具,赋予了社会公众强大的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监督权力。

3.5 要素投入机制是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效运转的支撑

人、财、物等要素是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的微观资源基础,信息的产生和流动方向与各类要素配置结构和作用方式密切相关。政策因其具有灵活性、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成为各级政府推动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因此,在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要素投入机制中政策的指引、要素的配置和信息的流动三者功效的协同发挥。

政策与信息协同互动方面的关键在于保障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公众需求信息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并参与到政策制定环节,确保其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增强政策的连续性。由于政策在本质上是一种对社会要素系统和公众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方案,因此,制定政策所需的信息不全或者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等都会带来政策失灵,从而使文化服务偏离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需求基础,最终造成文化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政策与要素系统协同互动的关键在于要将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要素功能、权责边界和相互关联关系通过政策制定予以明确,克服文化服务供给中不同政府部门或不同主体间结构和功能重叠所带来的“碎片化”弊端,改善要素系统运行与政策体系结构对接之间的无序状态。

要素系统与信息协同互动关系表现为重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实现的信息流可及时发现和纠正要素系统配置的低效率,并推动文化服务业务流的重组,真正将文化服务的诸环节和诸业务建立在服务需求驱动基础之上,避免因要素业务流和信息流分离所造成的可持续发展的随机性和封闭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蒋 萍,祝志杰.可持续性系统模型的构建与阐释[J].统计与决策,2008(2):4-7.

[2] 张忠宇.我国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制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42-45.

[3] 郭渐强,杜金穗.整体政府视角下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研究[J].求索,2013(7):232-234.

[4] CALLAHAN K, DOROTHY Y,ERWIN S. Results-oriented government: Citizen involvement 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in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measurement in government[J]. Issues and Experience,1999(6):83.

[5] 姜念云.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意义与目标[N].中国文化报,2012-02-14.

[6] 王列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69.

[7] 孙 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3-74.

[8] 朱金鹤.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与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6-59.

[9] 陆淑敏,饶 元,金 莉.面向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1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