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保1,2,陈俊华1,史洪中1,陈利军1,智亚楠1
(1.信阳农林学院农业科学系,河南 信阳 464000; 2.信阳市无公害植物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的毒力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山茶刺盘孢对嘧菌酯、咪鲜胺、多菌灵、三唑酮、苯醚甲环唑和甲基托布津高度敏感,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0.092 4~2.163 3 μg/mL;对百菌清和代森锰锌为中度敏感,其EC50分别为5.115 0 μg/mL和11.331 5 μg/m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5%咪酰胺EW(375 g/hm2)的防效最高,达到91.32%;其次为25%嘧菌酯SC(150 g/hm2)和80%多菌灵WP(675 g/hm2),其防效分别达到86.63%和80.55%;80%甲基托布津WP(500 g/hm2)的防效最低,为63.4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茶树;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10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18
收稿日期:2014-05-04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2201110019);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42102110113)
作者简介:郭世保(1976-),男,河南信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电话)3462002334(电子信箱)sbguo510@163.com。
茶树云纹叶枯病是由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侵染引起的一种广泛发生的病害[1]。该病在不同的季节均有发生,以老叶发病较重[2]。茶树云纹叶枯病也是河南省茶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特别是秋季人工修剪后的茶园,常使茶树叶片大量脱落,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3]。茶叶是河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信阳是其主产地,种植面积14万hm2,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90%,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2%[4,5]。
探求生产上更直接、简便、经济、高效的防治药剂和方法措施,对于茶树云纹叶枯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喷洒化学药剂仍是目前防治茶树云纹叶枯病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采用菌落直径法,在室内测定8种杀菌剂对茶树云纹叶枯病菌(山茶刺盘孢)的毒力,并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选择对茶树云纹叶枯病菌毒力强的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旨在为茶树云纹叶枯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山茶刺盘孢菌株(编号ERC4-9-6)于2012年采自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发病的茶树叶片,常规组织分离,置常规PDA平板上纯化后,于2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保存。
1.1.2 供试药剂 25%嘧菌酯SC,先正达(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生产;45%咪鲜胺EW,江苏瑞德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5%三唑酮WP,江苏建农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苯醚甲环唑EC,河南信阳富邦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0%甲基托布津WP和80%多菌灵WP,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70%代森锰锌WP,山东金正农药有限公司生产;50%百菌清WG,百农思达(北京)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药剂质量浓度梯度的设置 根据预试验的结果,嘧菌酯、咪鲜胺和多菌灵分别设1.00、0.50、0.25、0.10、0.05 μg/mL 5个浓度梯度;三唑酮、苯醚甲环唑和甲基托布津分别设5.00、2.50、1.25、0.50、0.25、0.10 μg/mL 6个浓度梯度;代森锰锌和百菌清分别设20.00、10.00、5.00、2.50、1.25、0.50、0.10 μg/mL 7个浓度梯度。
1.2.2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用移液器量取不同质量浓度供试药剂溶液,加入提前熔化好的 PDA 培养基,混匀后倒入培养皿中。用直径5 mm打孔器从菌落边缘切取菌块,移接于含药不同的PDA平板中央。以不含药的培养基为对照,各处理重复3次,以上操作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置于2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 d 后观测各处理菌落生长情况,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6],计算抑菌率。
以供试药剂浓度的对数值x为自变量,以抑菌率几率转换值y为因变量,求出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各药剂对菌株的抑制中浓度(EC50)[7]。EC50<5 μg/mL为高度敏感;5 μg/mL≤EC50<20 μg/mL为中度敏感;EC50≥20 μg/mL为不敏感。
1.2.3 田间药效试验 依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选择对茶树云纹叶枯病菌毒力较强6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在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茶场进行试验,6月下旬和7月下旬各喷药1次。采用工农-18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喷雾,药液均采用2次稀释法配制,喷施药液量750 L/hm2。试验设45%咪酰胺EW为375 g/hm2、25%嘧菌酯SC为 150 g/hm2、80%多菌灵WP为675 g/hm2,15% 三唑酮为WP 60 g/hm2、25%苯醚甲环唑EC为 125 g/hm2、80%甲基托布津WP为 500 g/hm2、清水空白对照,共计7个处理。各处理间随机排列,重复3次,各处理区面积为30 m2。防效调查:每个小区定点选取5株,每株随机检查中上部植株叶片20张,在施药前和药后14 d,分级调查病叶数、病斑面积,计算病叶率、病指及防效。云纹叶枯病病情指标参照高旭丽[8]方法,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8种杀菌剂对山茶刺盘孢的毒力
8种杀菌剂对山茶刺盘孢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抑制中浓度(EC50)和95%置信限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山茶刺盘孢对测定的8种药剂均表现敏感,其EC50在0.092 4~11.331 5 μg/mL之间。其中嘧菌酯、咪鲜胺、多菌灵、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和甲基托布津的EC50均小于5.0 μg/mL,表现为高度敏感。尤其是嘧菌酯、咪酰胺和多菌灵的敏感性最强,其EC50均小于0.5 μg/mL。百菌清和代森锰锌为中度敏感(5 μg/mL≤EC50<20 μg/mL)。
2.2 田间药效试验
选择对山茶刺盘孢高度敏感的6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6种药剂对茶树云纹叶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但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以45%咪酰胺EW的防效最好,达到91.32%;其次为20%嘧菌酯SC和80%多菌灵WP,其防效分别达到86.63%和80.55%。以上3种药剂的防效都达到80%以上,其中20%嘧菌酯SC和80%多菌灵WP防效差异不显著,但后者与45%咪酰胺EW防效差异显著。15%三唑酮WP和25%苯醚甲环唑EC的防效分别为75.79%和73.85%,均超过70%,也有较好的防效。80%甲基托布津WP防效最低,为63.45%,显著低于其他5种药剂。
3 小结与讨论
河南信阳地区的山茶刺盘孢(茶树云纹叶枯病菌)对嘧菌酯、咪酰胺、多菌灵、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甲基托布津表现高度敏感;对百菌清和代森锰锌表现中度敏感。其中嘧菌酯、咪酰胺和多菌灵的抑制中浓度(EC50)均小于0.5 μg/mL,表现极强的敏感性;选择其中表现高度敏感的6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茶树云纹叶枯病均有一定防效。其中咪酰胺的防效最高,为91.32%,可考虑做为河南目前及今后防治茶树云纹叶枯病的特效药剂。嘧菌酯和多菌灵的田间防效较为理想,均达80%以上,也可做为防治该病的常规药剂。三唑酮是一种内吸性较强的三唑类杀菌剂,持效期长。苯醚甲环唑属于保护和治疗性杀菌剂。两者的防效均在70%以上,也可作为防治茶树云纹叶枯病的轮换药剂使用。甲基托布津防效不理想,并显著低于其他5种药剂,其原因可能与其产品剂型、质量及施药浓度等有关,也可能是信阳地区在云纹叶枯病防治中长期、单一施用甲基托布津(调查中发现),使病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抗药性。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同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都是干扰真菌的细胞分裂[9,10],两者可产生交互抗性[11],这在茶树云纹叶枯病的防治上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志坤,谭万忠,张克诚,等.茶树云纹叶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4):67-69.
[2] 高旭晖,郑高云,梁丽云,等.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侵入与叶位关系研究[J].植物保护,2008,34(2):76-79.
[3] 卢东升,王金平,谢正萍.豫南茶树叶部真菌病害及病原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08(8):95-98.
[4] 龚 新,袁国强.信阳茶区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4):94-96.
[5] 袁国强,邱士可,刘荷芬.河南省信阳茶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6 24(5):768-770.
[6] 苏 丹,傅俊范,周如军.白头翁叶斑病菌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14-2015.
[7] 秦虎强,陈芳颖,付鼎程,等.油菜菌核病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及不同药剂田间防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7):117-112.
[8] 高旭丽.茶园病害调查方法的研究[J].茶业通报,1993(4):25-26.
[9] 李 洋.辽宁葡萄炭疽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10] 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1] 叶 佳,张传清.葡萄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J].农药学学报,2012,14(1):111-114.
(责任编辑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