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十八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念建构——基于“合作共赢”精神的思考

黎 海 波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以及中国外交的认识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其中较为深刻地阐述了对国际形势的总体看法,并高度概括了我国的外交理念、战略及政策,“合作共赢”构成了其中的一个亮点和主题。结合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紧密联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传播中积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合作共赢理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37

作者简介:黎海波(1975-),男,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外交与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3-1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题,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以及我国所奉行的外交理念、战略和政策。“合作共赢”构成了其中的一个亮点和主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鲜明的价值理性特征,它并不是以传授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要在教学中宣传党的宗旨、方针和政策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要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三进”工作,就是要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学生头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中也进一步强调,要把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以及中国外交的认识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都会涉及这内容。

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紧密联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传播中积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合作共赢理念。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中的理念建构

1.1 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依存也愈发纵深拓展。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全球体系而独自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一再倡导,我们要珍惜与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和上合组织首脑峰会等具体外交实践中,还是在关于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中国东盟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关系的相关理念阐述中,“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一再被提及与强调。

对于我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断地融入席卷而来的全球化巨浪之中。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快速飞越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界限,全球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之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中国。党的十六大报告当中就已提出,我们要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公民必须具有全球意识以及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培养当今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与新理念。

“命运”涉及人类的历史经历、现实关联与未来追求;“共同体”则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信与共建。当前的国际社会既具有丰富的多元性,又具有密切的共生性,是一个多元共生的“共同体”。基于国际社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所建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开放共生的、包容共进的心态和意识。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中的理念建构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涉及培育“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较少,尤其是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一课程变为选修课后,这就更为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其基本任务以马列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紧密结合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形势,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相应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的教育等。但这一课程实际上所占课时量较少,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仍是以国内形势与政策为主。针对目前的课程设置,可以考虑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全球问题、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与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全球问题的教学与探讨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在第二章涉及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问题,但其侧重点仍是基于历史传统与爱国主义关系的探讨。针对目前的课程设置,可以考虑在该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国际社会的现实与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然,能加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则更好。

2 合作共赢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中的理念建构

2.1 社会信息化与合作共赢精神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结合二战之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基于当时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这一战略判断为我国实现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提供了重要依据。合作共赢则构成了当今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等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提升,世界经济的纽带把国家之间的合作利益紧密而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相应地推动了国际协调与合作机制的纵深发展。

当今的世界,既是一个差异化与多样性纷呈的世界,又是一个一体化和依赖化的世界。因此,倡导一种和平、合作、共赢与和谐的理念,既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又反映了世界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

从社会信息化来看,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已在逐步发生变化。合作远比零和竞争、末位淘汰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文化和全球文化都产生着巨大影响。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网络的高速发展既推动了全球文化的相互交流,促成文化的同质性,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文化差异。尽管如此,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其本质仍要求我们共享合作,通过网络效应推动创新,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减少他们之间的激烈竞争与对立关系,特别是减少那种零和博弈和冲突关系。

因此,当今的世界既是互联一体的,又是异彩多样的。世界上的不同文明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都应相互尊重,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中的理念建构

针对目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一些表现,长期以来,我们拘泥于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划线,在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往往倾向于建构这种浓厚的意识形态斗争理念。合作共赢的基本内涵,就是要通过善意的合作,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从而共同参与、互相促进,达到共赢。只有承认世界差异化与多样性的现实,承认世界各种国家、民族与文明长期共存的现实,我们才能在竞争的比较中取长补短,在存异的求同中合作发展。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赢得外部世界善意的注目,赢得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党的十八大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面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我国不断崛起的现实与局势,我们的国际思维和外交战略也应相应地调适重构。对于国际与国内形势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科学判断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的重要依据。倡导合作共赢,推进伙伴战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正是当今我国在外交上所做出的符合时代潮流与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意强调,对于发达国家,我们将切实改善和推进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妥善处理分歧与矛盾,不断拓宽与巩固合作领域,“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对于周边邻国,将扎实推动互惠式发展,更好地守望相助;对于发展中国家,将继续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扩展其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对于国际社会,将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夯实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这些战略理念体现出鲜明而浓厚合作共赢的精神特征。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基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日益崛起,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两个必然”的问题,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问题。同时这也涉及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以及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又与如何面对和认识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中,这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弱肉强食不是人类的长期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也无法创造美好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探索过程中,中国逐步学会了用世界眼光来看待和思考自己的发展。我们必须明白,也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理念建构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改革开放,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以及全球的和谐而进行的改革开放。因此,更应强调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调整自我,主动适应世界竞争重点和方式的变化,通过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与和谐的道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形成一种先进的、获得更为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

3 结语

总之,为了使得教学理念与内容更加合理,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党的十八精神,密切联系国内外形势,认真了解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反映与建议等来更好地优化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及相应理念的创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遵白.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与政策设计思想的转变[J].前沿,2009(6)

2 黎海波.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中的新理念——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例[J].石油教育,2010(1)

3 宫力,孙相东.“三个代表”的世界眼光[J].理论前沿,2003(4)

(责任编辑 要 毅)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