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创新建设研究

夏 顺 辉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0)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高速传播、匿名性与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扩散了学生对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并在高校、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必须结合网络舆情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开展网络舆情专题调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及规章体系。同时,加强教育和引导工作,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信息化;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19

0 引言

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促使网络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平台,对于高校危机事件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1 信息化时代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新增网民人数5 090万,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2.1%。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推动了网络这一信息传播主要通道的应用。据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主体仍为30岁及以下青年群体,20-29岁的网民约占我国网民的31.5%,而高校大学生正好处于该年龄段。网络涵盖了视频、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多元化直播,因而备受广大网民关注。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开展思想交流的基本平台,在这一平台的高速传播下,各种突发性事件、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同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都会以最快速度在该平台出现,引发广大学生的关注与激烈讨论,最初可能仅仅少数人发表观点,随着各种意见的广泛扩散与深入讨论,各类观点深入交流与碰撞,少数人的意见就转化为多数人的意识,讨论主题也开始日趋特定化,推动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因此,网络舆情及危机管理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看事情极为敏感与热情,极易冲动,会对网络传闻给予热切地关注,再加上当前在线交流与通讯产品使用率的逐步提高,导致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及危机事件产生的关键因素,高校能否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对于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健康、良好发展,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为高校师生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空间各种虚假信息、不实言论充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言行,制约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顺利开展。近年来,我国网络规范制度日臻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督管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少高校已建立起自己的教育网站、博客及舆情网络管理中心。在日趋宽松与透明的环境中,搞好网络舆情监管仍需各大院校的不懈努力。

(1)当前高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如今,网络早已完全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目前统计显示,多数大学生网龄均5年以上,网龄不超过5年的学生仅占32%,接近70%的大学生接触并使用网络超过5年。由此可见,网络已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电脑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与利用,多数学生日上网时间超过3h,其中,大二、大三年级日均上网时间及人数显著高于大一年级,表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网络使用显著高于大一年级的学生。这同大学生对于高校环境的熟悉度、认知度及各阶段学习、培养情况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网络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获取方式已经为多数学生所认可。

(2)网络道德对大学生的约束情况。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大学生生活学习等各领域“一网打尽”。由此也催生了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如黑客、网污他人隐私权等侵犯行为对社会、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道德理论在面对网络社会时备感压力与挑战,网络的虚拟性导致道德虚无、冷漠及相对主义意识及行为盛行,极大地削弱了道德监督功能。较网络发展势头不同,网络伦理及网络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导致网络道德难以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带来有效的约束。

(3)网络实名制落实的状况和大学生的态度。由于互联网虚拟身份展开诈骗的行为日趋猖獗,国家已经意识到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健康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推行网络实名制。虽然已有大批网站响应政策号召,在实名制操作中走在前列,但由于网络业界消极抵抗,执法部门监管难度大等问题,该时期网络实名制的推行更多需要借助于行业自律。

3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对策

3.1 展开网络舆情信息搜集与专题研究

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开展的前提,必须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搜集,对其展开专题研究,这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第一步。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指的是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结合某一科学的分类标准,采用有效的搜集方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展开搜集,为了提高网络舆情的搜集效果,应建立相应的舆情信息系统,设立专职监测员,积极开展舆情信息搜集。针对常规舆情信息搜集,可借助于学校网站、贴吧、论坛等加以全天候监控。就突发性事件而言,应事先安排好监控时间,实时搜集舆情信息。

近年来,各种网络信息的日趋复杂、难以辨认。就所搜集的网络舆情信息,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专题研究、分析和编辑,充分挖掘舆情信息的价值,找出解决舆情问题的途径。具体而言,需要对舆情来源进行分析,对其真伪进行分析,明确舆情信息的起源范围,验证其真实与否。以便正确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动态进行明确,就已出现的问题同学生展开交流,化解其疑惑,避免不良舆情进一步扩大。

3.2 建立高效规范的监管体制

为了有效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必须建立全面、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以便为有效开展监管工作提供保障。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中,必须从制度方面对各机构、部门相应的责任加以明确,做到“谁负责、谁管理”,将各项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同时,应明确分工,对各主管领导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加以落实,使各机构、部门在面对某一问题时能够相互协调好各自的工作,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当处理舆情事件时,必须建立相应的追责机制,对于属于哪一部门所管辖的,但却未做好导致带来重大不良影响的,给予严肃的批评,并追究负责人员的责任。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保障制。提高网络舆情监管力度,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技术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技术投入,保障网络硬件,建立防火墙,保护校园网,并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同时加强认证,构建大学生个人网络信用账户,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外界不良舆情信息的进入加以拦截等。

再次,加快建立日常工作制。一方面,应对网络舆情信息发布进行规范,对何种人员有资格发布信息进行明确,对信息发布者的身份加以认证;另一方面,增强对微博、邮件、QQ群等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不良舆情并加以处理。此外,还应定期对高校网站的不良信息加以清理,将不良舆情信息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3.3 加强教育与引导,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舆情正如高校学生思想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作为其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成为其遭遇挫折、情绪不佳之时的重要排解途径,多数大学生均依赖网络抒发内心的“呐喊”,通过聊天、发帖等发泄内心的抑郁。因此,高校能够借助于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及时了解,密切关注校园网络中的各类舆论,及时发现问题,釆取有利措施加以教育和引导。同时,注重加强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使用网络,注重培养其自律意识,使学生在面对重大舆情事件时,能够冷静、客观的看待,并自我监督和约束,不随意在网上发表言论。就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而言,应注意营造一个理性、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切实保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安全性、有序性。

3.4 构建完善的舆情监控保障机制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评估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旨在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发展、导向等情况加以准确把握,及时将最新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以便有效地开展危机预警。与此同时,必须构建规范的预防监控系统,通过事前预防、事后补救等,加强监控。还应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增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一旦存在舆情事件,各部门应及时予以沟通和配合,迅速对事件真相进行发布和澄清,稳定师生情绪。必须加快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评估机制,组织人员采用现代化分析方法,对网络舆情信息加以鉴别、筛选、归纳、处理等。具体而言,应及时发现并对网络舆情信息加以整理。针对网络及手机网络舆情等必须敏锐洞察,从宏观视角加以分析,综合评估;同时需要认真加以甄别和筛选,注重从各方面对舆情信息素材进行收集,不仅包括赞成意见,还包括有反对意见,避免“一边倒”情况出现,确保舆情的客观真实性;对舆情信息加以科学分析与评估,就相同的事件,通常存在不同的报道与讨论,存在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此类报道及言论加以全面分析,以增强对舆情信息广度、深度的了解,全面揭示舆情的未来走向。就网络上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此外,还应形成定期评估机制,为舆情走势及决策提供参考,定期评估可以月、季、年作为周期,构建固定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评估机制,无论有无重大事件,都必须对该阶段舆情动态展开阶段性评估,并对舆情形势加以科学研判。

建立网络舆情跟进机制。高校必须成立网络舆情跟进小组,对舆情信息最新情况进行跟踪,要求有关人员必须具有敏锐和深刻的洞察力及严格的保密性。针对舆情信息的报送等相关要求,组织小组成员跟进网络舆情发展状况。跟进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同时,应制定行动规范与准则,结合“全面性、时效性、准确性、针对性、简洁性”等原则,分别对动态、热点、反馈、汇总、专题、预测等类型内容加以关注。

建立实名制完善机制。为了建立高校师生网络实名制注册机制,关键需要搭建网络账号管理、认证系统。就所有需进入校园网的师生,均需在该系统注册和填写真实的、详细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学号(工作证号)、身份证号、院系、班级等,并携带有关证件到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将账号激活,有关人员应对师生的相关证件进行查验。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对,保证注册信息真实、无误之后,方可激活该账号。就已开通账号的师生,网络管理人员也当定期对账号进行监控,就长期不用账号或毕业学生帐号,应及时进行销户。严禁一人多号、一号多用等情况出现。还应加强高校服务器管理,定期对网站信息加以监督审查。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的是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出现征兆至该事件开始造成可以感知的不良影响与损失的时间段内,对事件采取的一系列化解与应对措施。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而言,虽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但仍属于有迹可循的。若事先制定了完善的预警机制,将有可能及时发现事件苗头,并将其消除于萌芽中,做到防患于未然。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方案,就影响重大的事件,制定严谨的预警方案,制定后还必须就预案内容展开培训与演练,培养一批应急队伍,要求人人明确应急流程,并对预警所需资源进行识别,对预警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对预警可行性进行检验,并制定预警改进方案。

建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快速反应与应急处置机制。由于舆情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突发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快舆情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在重大舆情事件发生前务必做好万全准备,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当有征兆时,必须展开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应对重大舆情事件时,必须及时将真相公布,避免不实报道扩散,尽快平息相关事宜,抢占舆论阵地。

建立突发事件善后协调机制。在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和解决后,高校应尽快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及师生生活的正常秩序,通过网络对事件处理情况进行公布和反馈。同时,对该事件展开评论与引导,使高校师生对该事件进行科学地认识,进一步削减该事件对师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4 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高校日趋普及的同时,也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加快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对高校网络舆情展开专题研究,对其特点、影响及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创新网络舆情监管方法,制定系统、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及配套规章体质,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在开展网络舆情监管前必须事先明确监管目标,制定阶段化监管方案,确立网络舆情监管组织责任制,以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日常监管工作,更好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各类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胡圣东,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 吴勇,王玉良.不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1(7)

3 王霞,黎秋杏,陈雅,等.新兴媒体发展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2012(21)

(责任编辑 要 毅)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