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铸三大“金牌” 育行业“专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侧记

文/本刊记者 高由东 朱玥璇 特约通讯员 周本红

“以交通的汉语拼音字母‘J’‘T’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变形组合,形成‘环绕地球、不断向前拓展的高速公路抽象线条’,寓意通过发展教育来支持交通发展,从而又使教育依托交通的发展得以发展。这是我们学校校徽的设计理念,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毅说。该校从2008年起,把“二结合一融通”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专业群、物流管理专业就是该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的三大金牌专业。

“淡进旺出”双循环,适应行业特性育“专才”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一直以来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的金牌专业之一。路桥施工具有周期长、线路长、施工作业面大、材料不能重复利用等特点,因此学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根据专业需求和工程项目,实施了施工季节性“淡进旺出”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桥施工 “旺季”安排学生生产实习,“淡季”安排学生校内学习。

“淡进旺出”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工程建设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能力培养、生产性专项实训、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校内外交替进行。

张毅院长告诉记者,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第一、二学年,完成职业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学校实施从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实训的教学过程;在第三学年的教学安排中,考虑江苏施工的季节性特点,利用7月至11月施工旺季,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第一次顶岗实习,利用12月至2月施工淡季学生返校进行专业能力提升、职业技能鉴定以及专业拓展学习;次年3月施工旺季时,学生再次返回企业进行第二次顶岗实习。

“该专业依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季节性特点,制定了‘1+1+0.25+0.75’的分段培养模式,其中前两个‘1’指的是学生在第一、二年在学校学习,而‘0.25’指的是在第三年学生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0.75’指的是第三年学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企业。”张毅说。学生在企业用工旺季时,连同专业导师一同进入企业的相应岗位,由企业内训师和企业师傅开展适岗内训,工作即学习。学生在企业用工淡季时,连同企业师傅一同进入学校学习理论和技能课程。这样的举措不仅有效解决合作企业用人的季节性需求,还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技能水平。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双方共同承担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学校与企业还利用远程互动平台,创建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强化师生交流。企业导师团队以及院系导师团队通过远程活动平台发布学习或者工作任务,上传行业发展动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同研讨工程项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学校管理者也能及时了解师生动态,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一体化育人。

项目化课程教学,为“汽车后市场”育“专才”

有资料显示,“汽车后市场”是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国内企业虽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目前该行业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为此,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专业群面向“汽车后市场”制定了项目课程化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实操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汽车专业群包括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该专业群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合作培养教师、共建实训中心,实施“任务驱动,实境教学,教中学、学中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汽车专业群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理实融合、学做一体、赛训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项目化课程从2009年9月开始实践至今,有效解决了专业群毕业生的适岗性和职业发展需求等核心问题,效果良好。

汽车工程学院以汽车专业群各就业岗位所必须掌握的汽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采用课程校企双负责人的形式,与企业共同开发出了《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等10门项目化课程,重建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完成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校本教材、学习工作单、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等,形成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一主一辅、班级轮转”的教学运行模式,专业群内学生被分成10个班级,分别进入10个将教室、实训室、实习车间一体化配置的理实一体化学习站,每个学习站集中学习4周(80课时),完成一门项目化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后,轮转到下一个学习站,用一学年(40周)的时间完成所有项目化课程学习。这些项目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主、辅讲双教师负责制和轮转式教学运行模式。每门课程由主讲、辅讲两名教师共同负责,主讲教师全面负责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辅讲教师协助进行实践教学、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参与教学评价。

与此同时,汽车工程学院还与著名汽车企业合作,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建成了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长安福特华东培训中心等6个校企合作培训中心,导入一汽大众TPQ技术培训班、丰田T-TEP班、丰田F-SEP班等12个企业订单班教学资源,嵌入企业文化,整合和利用企业教学设备、工艺标准、培训内容和评价方式,聘请企业培训教师参与教学;核心能力平台和岗位技能平台课程全面推行“理实融合、学做一体”,企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岗位技能课程导入订单班教学资源,在丰田、福特、标致、大众等培训中心进行,保障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

“岗、课、证”融通,为物流业育“专才”

岗、课、证融通,即课程设置源于岗位技能和资格证书要求,课程内容融入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课程目标满足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于2001年开始专门培养具有全面扎实的现代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4年,我们进行了助理物流师证书的认证工作,实施了课证融通;2006年开始,在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课程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张毅表示,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明确了专业定位、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对接物流行业,深入物流行业企业调查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人才的需求状况、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人员进修需求、毕业生就业岗位等,将学生个人目标、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目标有机结合,从过去的偏重技能,转变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并重。

目前物流行业缺少专业型人才,很多物流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于具有岗位技能的学生十分看重。岗位技能的提升关乎着学生的未来就业,物流管理专业因此积极探索并实施“332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循环、三方评价、两个融合、一个贯穿”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3”即通过三个循环实现学生从“入门”“入行”到“入职”的转变;第二个“3”即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2”即知识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合;“1”即把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职业基础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实行轮岗实训,学生轮岗实训指导教师由校企共同安排,轮岗实训的每个岗位均有相应的校企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培训指导。在学生轮岗实训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级管理者,又是实训的指导者;企业部门主管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

“课证融通的职业技能证书的项目选择能涵盖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如培养物流业务主管、运输主管以及仓储主管等。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将职业标准或技术等级标准融入相关课程。”张毅表示,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在《物流管理基础》的课堂上会将物流职业标准或者管理技术融入到理论当中,然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方式,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物流师、助理物流师的考核认证,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根据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学校采取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该校在连续十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的基础上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还多次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等荣誉称号。在立足交通的基础上,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改革创新,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而不懈努力!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