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提高国民阅读率 传承人类文明

王勇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李克强表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愿意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仅2012年,中国出版图书总量超过40万种,79.25亿册。然而,出版业的繁荣却并未挽回国民阅读持续下滑的颓势,以2013年为例,国内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换言之,有超过4成的国人不读书。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却与书籍渐行渐远?每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出炉,类似的反思总会适时响起。

很多人都曾描述过同样的景象:在发达国家的机场、公园、公交车、地铁站等地方,随处都能看到读书的人,但在国内,这样的景象似乎要少得多。相关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这种直观的数据对比,不仅触目惊心,而且发人深省。

当前国民阅读的两大尴尬是,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前者更多是指中小学生而言,处于黄金年龄的他们往往淹没在书山题海之中难得分身,一切与课本无关的内容都被打入另类;后者则是指经典著作日渐式微,牢牢占据排行榜的往往是“快餐文化”。这两种现象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既然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以分数为本,学生只要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就万事大吉,根本就不需要广泛阅读;学生时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年之后如何会想起广泛阅读?基于此,国民阅读量的持续低迷不难理解,倘若去掉成人为应付各类考证而读的书,这组数据本身恐怕将更加令人赧颜以对。

国民阅读量持续低迷,“无暇阅读”只是一方面因素,但绝非最重要的因素,网络阅读的逐年攀升就足以为此提供反证。问题的关键在于,过于功利的读书观束缚了很多人的阅读。自学生时代开始,阅读就被锁定范围、附加功能,抹杀了真正的阅读兴趣之后,读书无疑成为一件索然无味的“苦差事”,唯一能刺激人阅读欲望的兴趣点只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如此一路走来,步入成人社会之后,面对一本书,很多人近乎本能地首先考虑:阅读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什么实质性帮助?殊不知,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享受精神的愉悦,追求灵魂的自由。遗憾的是,在功利阅读中浸淫已久,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放飞灵魂的欲望,于是,除了那些能够物为己用的专业书之外,很多人宁愿蜷缩在沙发上轻点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也不愿轻易皱着眉头摊开一本厚重的“大部头”。

国民阅读不仅关乎个人修养与素质,而且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全民阅读正在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李克强总理这番话,无疑为提高国民阅读率指明了方向——只有超越了功利主义色彩的束缚,将阅读视为一种终身受益的财富,才能把阅读当成一种闲暇时间的调剂,先让阅读轻松起来,进而才能扭转国民阅读低迷的困境。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