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分析

张存良 武警湖北省总队后勤部审计处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随之逐年增长。本文着重分析收入因素、利率因素、通货膨胀因素对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因素对储蓄存款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收入因素对其影响最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可支配收入 利率 通货膨胀率

储蓄存款是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城乡居民消费并合理安排生活。

一、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一国经济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企业经营规模和状况越好,人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整个社会的资金越充裕,存款规模趋于上升。根据宏观经济学,储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函数,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储蓄越高,银行存款规模越大。企业经营越好,企业存款和结算存款越大。总的来说,经济越繁荣,存款水平越高;经济越落后,存款水平越低。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存款水平。

2.收入因素。收入因素最理想的代表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收入是居民储蓄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并且边际储蓄倾向是上升的。居民储蓄是居民把可支配收入中暂时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存入银行或购买有价证券,因此可支配收入是储蓄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为储蓄的增加提供了基础。根据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储蓄率一般较低,主要是因为居民的收入只够满足温饱,生存需要限制了储蓄能力。中等收入的国家,特别是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随着收入的增长,储蓄率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而对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由于提前消费的观念,因此储蓄观念较弱,目前发达国家储蓄率比较平稳,甚至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储蓄中的影响非常重要。

3.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通货膨胀率则是这种水平的具体体现。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居民的未来财富,并进而影响储蓄水平。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收入水平越低,实际利率也会越低,储蓄下降。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是不相等的(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只有当银行存款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存款货币才会增值;当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存款货币会贬值。银行利率是已经考虑了通货膨胀率以后的利率,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为了保值和增值,会将存款存入定期储蓄账户或投资收益率更高的金融产品。

4.利率因素。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储蓄与利率成正比。当利率提高时,人们会增加存款,以赚取利息;当利率减低是,人们则会减少存款,将其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金融产品。因为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收益,所以西方国家能够轻松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居民储蓄。但由于中国的利率机制、保障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完善,导致储蓄对利率不够敏感。

5.消费观念和习惯。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储蓄存款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改变,因此储蓄存款的规模有所下降。尽管如此,大部分城乡居民仍愿意储蓄存款,一方面比较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利息。

6.其他。影响储蓄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国家的相关政策、文化、居民对储蓄的心态、人口老龄化等等,它们都会对储蓄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对来说,其影响比较稳定,不容易变化。

二、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即解释变量,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体的变动情况:从1994-2009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00年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较小,到2000年后城乡居民储蓄上升的速度较快,特别是在2005年以后,增速明显增加。

借助散点图分析同一期间的利率变化可以看出,从19 9 4年到20 09年,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同理,可以看出19 9 4-2 0 0 9期间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幅度大,特别是19 95至20 0 0年期间,通胀率波动较大,在20 0 0以后,通胀率较之前平稳。

在作出以上分析之后,本文采用拟合度检验、T检验和F检验进一步分析。拟合优度检验是检验来自总体中的一类数据其分布是否与某种理论分布相一致的统计方法,主要是运用判定系数和回归标准差,检验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T检验是对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所进行的检验,F检验,考虑整体的显著性。通过拟合度检验可以计算出R=0.999,R2=0.997,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通过T检验可以发现,本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下,模型的变量基本都是显著的,说明各个变量对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通过F检验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通过以上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城乡居民收入每增加1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e^10;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利率增加1个单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减少e^0.032;当其他因素不变时,通胀率增加1个单位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减少e^0.002。综上所述,对城乡居民储蓄影响最大的是收入因素,而利率和通胀率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建议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储蓄存款规模也随之增加。为了保证经济的顺利发展,我国政府不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近几年来,这甚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政策。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加强储蓄向消费的转化。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均衡发展,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消费源泉的可支配收入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可支配收入与储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仅能带动消费,同时也能增加储蓄,使得居民的生活得到进一步地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需要居民大胆消费,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人们将收入越来越多地存入银行,从而出现了所谓的“利率弱化”现象。近年来,政府已经重视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但我国人口众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很长的时间,居民只能依靠自己的储蓄实现保障。为了化解储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前提条件。

3.加快利率市场化,慎重调整存款利率。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对居民储蓄都没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由于通货膨胀率的存在,利率的影响也会大打折扣,在西方国家,利率政策的弹性很大,而在我国却出现“利率弱化”现象。从我国七次下调利率的效果来看,利率对储蓄的作用都很有限。因此,我国有必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4.改善我国投融资市场环境。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城乡居民更愿意将钱投资于低风险的银行储蓄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手段,给居民带来的仅是少量的收益,而股票、债券等市场则是更为重要的金融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股市的不规范,债券市场的不健全。因此利率的升降很难影响储蓄的变化。所以,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完善投融资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池振球,饶艳芳.广东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6(20)

[2]汪增群.我国居民储蓄规模的统计分析[J].华北金融,2004(5):7-10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