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浅谈“以迹破象”与油画创作

TEXT / 刘一儒

【摘要】“以迹破象”是钟孺乾先生在《绘画迹象论》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人画开辟的审美趣味和迹象技巧中“破”这一概念从墨、色、水的相互渗透和冲撞的技法含义转移到了整个画面的迹象交融的局面。油画创作中,艺术家把色彩、笔触等形成的迹放在画面整体中去反复整理和调配的这一过程是对“以迹破象”最好的回应。本文阐述了“迹”与“象”的概念,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分析和研究“以迹破象”与油画诸因素的关系。

【关键词】以迹破象;油画创作;以迹溶象

一、“迹”、“象”与“以迹破象”

(一)迹

“在中国书画史论中的‘迹’大多指的是绘画作品、绘画过程和画面效果。”①钟孺乾先生认为画中的“迹”指画中某“象”的质地,它包含大家所熟知的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也包括绘画材料(如纸或布)在内的迹理因素。我们通常把油画中的“迹”理解为油画笔或油画刀在画面绘制过程中在画布上产生的笔触和肌理,也包括一些特殊工具在画布上留下的一些特殊的质感。

(二)象

《绘画迹象论》中提到,画中的“象”是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中表现对象的形状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说的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连同绘画材料(如纸或布)的边沿和脚线在内。同样,油画中的“象”一般指画面的间架结构,也包括所描绘物象的轮廓、形状和态势。当代油画大致可分为具象画和意象画。不管是具象还是意象,整个画面始终都由笔触肌理所呈现的象组成。

(三)以迹破象

“破”从字面上来说有超出、破坏、突破等意。在传统水墨画中,“破”常指墨法中的“破墨”。在油画创作中以笔触、色彩等各种绘画语言所产生的肌理进行不断地重组、打破和转换的过程是“以迹破象”的一种体现。

受传统绘画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中国大多数油画专业的学生多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写生和创作。随着对造型能力的日益增长,渐渐地发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会被所描绘物象的轮廓、形状所禁锢,逐渐地失去了对绘画最原始的冲动。怎样通过技法、色彩等绘画语言去自由的经营画面,并且在经验中抓住有可能的新语言要素并将它呈现在自己所需要的画面中,这需要我们通过长期不懈的实验和研究,对色彩、笔触、肌理等“迹”进行反复的重组和转换,从而在画面中完成自我情感的表达。

二、对“以迹破象”展开的实践

艺术起源于人的造迹冲动,人类的做迹本能促使我们在有意和无意中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造出一些人为痕迹,人类的辨迹天赋同样会让我们在自然界中发现一些有趣又好看的自然痕迹,这些迹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在我看来,这些迹所呈现出的象正是一件油画作品的来源。

(一)通过“因迹生象”进行油画创作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根据已有的象进行提炼和创作。在创作时,我先使用大量的松节油把土黄和赭石色的油画颜料进行稀释,随即随意涂抹在油画布上,颜料和松节油最初在画布上的形象接近某种水果,随着含有大量松节油的颜料继续碰撞、融合,近似于一片落叶的形象渐渐出现,立刻趁画面湿润加了叶柄,并把我所认为的叶片尾部重新刻画,得到最终的画面效果。

仅仅对油画颜料所产生的随意的象加以简单改造后的作品显得过于单薄,画面所呈现的勉强可以视为叶子的形象。在接下来的绘制中,我采用薄画法,反复的制作出痕迹,颜料干后再重叠,对画面进行更加细致地刻画,添加了点和线的元素,得到一个石榴的造型。石榴的右方有一个形状似小鱼的形象,起初是绘制过程中不小心将红色颜料撒在了画布上,根据画面效果擦除了一部分后稍加刻画最终得到鱼的形象。

这个阶段的作品主要根据画面中随机产生的象进行想象、提炼,最后进行刻画。利用因迹生象,反复地对画面进行破坏和重组的画面效果比单次绘制的画面效果更加丰富。

(二)在既定的象内填充迹:直接画法、写生

我们在课堂上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写生和创作,先对所描绘的物象进行观察,再把所观察物象的外形和轮廓再现在油画布上,最后用经过调和后的颜料对描绘好的轮廓内部和外部进行反复的塑造和填充。这个过程也就是在既定的象内填充迹。在课堂写生中,起形时把女人体的外轮廓和形象细致描绘,然后用油画颜料顺着人体结构把画布填满。最后把画面中的深色衬布用比较粗犷的笔触绘制,没有刻意地表现布纹的质感,只是用颜料去把空白随意填满,少了一些主观处理。

在既定的象内填充迹更适合具象写生和创作,仅仅在既定的象内填充迹的作品虽然有一些画面趣味,但只是为了复制看到的物象而绘画,少了对画面的主观处理,画面整体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践。

(三)以迹溶象

为了在油画创作中寻找更多的绘画语言,也为了使创作中所表现的象更加丰富和生动,在前两种绘制的基础上,我准备采用厚薄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油画颜料的厚画法和薄画法不同的特性和产生的不同的肌理效果来表现不同的物象。

我尝试使用厚画法表现花盆的厚重感,笔触不单单是为了表现物体而存在,而是要跟整个画面协调。首先铺一层底色,仙人掌的叶片肥大而又饱满,描绘叶片时采用了与仙人掌的纹理走向一致的笔触,用比较硬的猪鬃笔画叶片,为的是让底色能够若隐若现。仙人掌叶片上的绒毛用点来表达,丰富整个画面的点线面元素。花盆和仙人掌的投影使用薄画法,被松节油稀释的颜料自然的往下流淌的痕迹与桌面笔触留下的迹融合,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背景用油画刀和比较宽的油画笔随意把调和好的颜料涂抹上去,与主体物的笔触形成对比。

三、“以迹破象”与油画诸因素

(一)色彩

油画与中国水墨画最大的不同就是:色彩是油画的灵魂与生命。19 世纪印象派的画家主张直接用色彩塑造物象,以色彩的纯度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来变现明暗关系。而印象派之后的油画家,注重表现而不是再现,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思想来灵活调整画面,这些特点与我们所说的“以迹破象”中的“破”是相通的。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随类赋彩”的组合色提倡根据不同对象选择色彩的表现方式。在油画创作中我们可以对所要表现的物象作为参照物进行重新认识,把常态色与具体对象分离,无需描绘自然物象的常态色,可以颠覆描绘物象的常态色彩进行创作。油画重视色彩秩序的组合,打破对所描绘物象的限制,通过形色分离、色彩均衡、色彩节奏感、色彩对比等手法对画面进行色彩重构和重组。

(二)材料、工具与笔触

油画的制作过程就是我们熟练地使用各种油画材料,选择并运用各种技法将各项造型因素单独或综合地呈现在画面上的过程。材料和工具作为绘画中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迹”和“象”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在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迹”和“象”也不同。

笔触是油画语言的重要内容,指油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另外也有绘画技巧的含义,是构成绘画风格的主要内容。它体现着画家作画时的心理状态和表现技巧,流露出画家的个性。在当代绘画中,形象更多的是作为视觉符号出现,而不再具有再现所描绘对象的外在要求,笔触的表现作用得到释放,画家通过挥洒笔触来抒发情感成为重要的绘画表达方式。笔触作为独立的视觉语言在画面中的方向、大小、强弱都直接影响观看者的视觉,像音乐中的音符一般具有节奏,直接震撼观众的心灵。波洛克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把笔触作为行动的直接证据,通过泼洒颜料的行动来实现绘画。由于画面消除了任何具体形象,只留下泼洒的颜料所形成的迹,这样的迹所形成的象直接构成了画面的内容。

通过对“迹”与“象”的学习以及自己对“以迹破象”与油画诸因素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对“以迹破象”进行分析和探究,我认为油画创作是我们在迹与象的适宜性游戏中完成自我情感的表达和表述。在油画创作的反复绘制过程中,不论是“以迹破象”,还是“迹与象的互破共生”,我们对“迹”和“象”之间的关系应该进行更多的探究。

注释:

① 钟孺乾《绘画迹象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年,第4 页.

参考文献:

[1] 钟孺乾. 绘画迹象论.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年.

[2] 姚尔畅.油画材料与技法.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年4 月.

[3] 钟孺乾. 水墨变象.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年6 月.

【刘一儒,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