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与园林文化的流传

TEXT/韦秀玉

【摘要】本文结合相关园林文本观察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与拙政园的流传,以及明后期和清代园林文化的关系,以探析文徵明在园林绘画中所传达的文人园林理念,及其对后世园林文化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文人园林;园林文化;流传

文徵明艺术造诣极高,在明后期和清代都得到文士们的赞赏与追慕,对苏州地区的文人文化影响深远。清代学者沈宗骞(1736~1820)在论“山水”的“宗派”时有言:“……有明沈、文诸公,皆为后世楷模。”王时敏在“跋文太史《许溪草堂图》”中亦有言:“非但妙迹永传,将使吴中后学瞻先辈风流,益起高山景行之慕。”可见文徵明在书画方面得到后世的推崇。自古园林参画意,其园林绘画所传达的园林审美理念势必影响后世文人的造园活动与园林文化。

一、《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在拙政园流传中的作用

拙政园几经濒临摧毁的境地,人们根据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页中的园记、诗文及景图进行重建,园林由于时间的变幻也难以维持原貌,因此常处于变化与修建之中,文氏的拙政园图册在拙政园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参照作用。如清代文人钱泳(1759,1844)在道光十三年(1833)给《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所题的跋文中写道:“……余尝论园亭之兴废有时,而亦系乎其人,其人传,虽废犹兴也。其人不传,虽兴犹废也。”当观者在欣赏园林图册时,势必会将之与实际园林相比较,并试图追寻昔日的风姿。由此便推动了园林文化的品评与发展,证实了园林的兴废在乎人传的事实,也可以说实现了王献臣请文徵明给拙政园作诗、画与记的初衷,将他致仕后致力建造的家业记录在案,从而将儒士政治上治国平天下的报负转向文化上的创造,振兴家业,光宗耀祖。由于当时文徵明已名扬海内外,他创作的园林绘画、诗文及园记势必受到世人瞩目,所以拙政园一直以来都是江南名园之首,并为后世文士们广为传唱。园林虽然几经兴废,屡易其主,但所幸得到历代文士的追慕,未作较大的改动,虽然增建了许多建筑,但至今大体布局仍基本维持明代的状态。

清代文士的雅集活动留下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诗文与绘画,一些诗咏将文徵明参与建园作为主题而赞颂,其中最多见的是“文衡山手植古藤歌”为题的诗文,著名艺术家李家煌有诗《拙政园文衡山手植藤》,赞颂文徵明参与造园的事迹,将传为文徵明当年亲手栽植的紫藤作为园中称盛的尤物,藤根蟠旋的姿态蜿蜒、险峻,其粗犷的肌理与迂回的形状蕴含着古意,是园林中创作古雅空间的重要造园手法。近代诗人金天羽(1874~ 1947)在歌咏《拙政园文衡山手植古藤歌》中也描绘拙政园中紫藤的风姿,赞颂文徵明手植古藤所营造清郁的园林空间,其藤蔓似蛇似龙翻腾挥舞,又增添了豪迈、神秘的气息,隔世仍能感受横山(文徵明的号)的高节与古风。

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对明后期文人造园文化的影响

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以及与园林相关的作品对明后期文人园林范例的奠定影响至深。清代学者方薰认为,明代后期稍有成就的画家都师法文徵明与沈周,并各有心源,饶有意味而富有生机,从而“了无俗格”。方薰还认为文氏的艺术与文人文化在其后嗣中也得到了发扬与发展,其中较为显著的应为他的曾孙文震亨(1585-1645),著有《长物志》,其扉页有沈春泽所作的序,其中记录了他与文震亨的对话:“余因语启美:‘君家先严徵仲太史,以醇古风流,冠冕吴趋者,几满百岁,递传而家声香远,诗中之画,画中之诗,穷吴人巧心妙手,总不出君家谱牒……。”

明中期江南文化都以醇古之风为趋向,但明后期江南逐渐出现了奢靡之风,文震亨欲以通过撰写《长物志》重申祖辈建构的古雅文人文化,防止庸俗文化的滥觞,或者说为使文人身份区别于凡俗之人而著书立说。其中卷一、卷二、卷三和卷四的内容都与园林有关。从他们的对话可知文徵明所创造的明中期文人文化对文震亨《长物志》的撰写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或者说《长物志》是对祖辈所创造的文人文化的整理与归纳。由此可推,文震亨《长物志》中园林文化也受到文徵明所传达的园林理念的影响。文徵明没有撰写过关于园林的著作,因此这些理念必来自于与园林相关的作品:园记、诗文或园林绘画。文徵明有园记、园林诗文与绘画留存至今,其中现存的园记有“王氏拙政园记”和“顾氏慧麓新阡记”,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集“王氏拙政园记”和园林诗、书、画三绝为一体,是文徵明的倾力之作,拙政园也仍旧是一代名园,可见,文震亨在撰写《长物志》时势必参照文徵明所绘制的园林绘画样式,归纳与整理,以宣扬文人“雅”的形迹及其生活方式,以期区别于世俗的生活方式。以至此书在明后期成为有真韵致、真才情之士的生活指南,诚宇内之一快书,文人雅士之一大快事。

在文震亨的《长物志》中论述了文人雅居的具体形质,如“室庐”篇中的“居山水间为上”;“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志怀,斋阁有幽人之致”;“种佳木怪箨”;“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这些景致俨然出自《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景图中描绘的景致相近,清靓、雅洁而具幽人之致。台阶是古意园林空间营造的一个重要元素,关于“阶”的意涵,文震亨认为“自三级以至十级,愈高愈古”,在文徵明的拙政园册页“嘉实亭”一景中,描绘了18级的台阶;文震亨又言,“木栏最雅”,而在文徵明拙政园册页中,傍池、临槛、桥、亭、台、楼的栏杆都为木制,简洁凝练,册页“芭蕉槛”中诗文云:“不嫌粉堵高,雅称朱栏曲”,认为木栏或朱栏与周围景致雅称,其规则的直线与自然中不规则、丰富多变的曲线相互映衬,形成雅致的园林空间。

晚明造园家计成厌倦远游之后,追随自小便有的悠游林泉的兴趣,逃名于山水之中,远离世事,从事造园事业。由于无买山之力,而甘心作一个依附于隐士的人。在其著作《园冶》中也分析了植竹造园创造静虚园林空间的手法:“竹坞寻幽”“结茅竹里”“移竹当窗”“梅绕屋,余种竹”“编篱种菊”“寻幽移竹,对景莳花”,营造出“竹里通幽”的清雅空间,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描绘的景致相似。

由此可见,晚明文人在文徵明创造的诗意、优雅的园林文化基础上,继续推介前代文人园林空间的营建手法,并同时进行雅俗的辨析,以弘扬先辈创建的“古雅”园林文化,驳斥晚明时期滋长的“俗”气。文震亨的《长物志》与计成的《园冶》对清雅文人园林的建造作了系统阐述,得到了晚明及清代文人雅士的追捧与喜爱。后代文人们雅集于园中,唱酬歌赋,留下了大量诗文赞颂文徵明所营建的精雅文人园林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徵明所建造的园林文化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也可以说为明晚期和清代的文人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滋养着文人志士的生活及文化创造,影响着明后期及清代园林文化的建构,并且使拙政园成为世人雅慕的名园,得到后世的珍爱而遗存至今。

注释:

[项目]广西艺术学院科研项目《明朝中期文人园林绘画研究》(BS201402)

①[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1533年,绢本设色,26.4×45.7厘米,藏处不详,

②[清]沈宗骞,潘耀昌编著.芥舟学画编(清代卷下),选自《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73.

③[清]王时敏,杨亮、何琪点校.烟客题跋,选自《清初四王山水画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55.

④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128~129.

⑤[明]文震亨,陈植校注.长物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

⑥[明]文震亨,陈植校注,长物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8.

⑦[明]文震亨,陈植校注.长物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1.

⑧[明]文震亨,陈植校注.长物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5.

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藏处不详,册页“芭蕉槛”诗文.

参考文献:

[1]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103.

[2]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 107

[3][清]方薰,陈永怡校注,山静居画论[M].杭州:西冷印社,2009:128.

[4][明]计成,陈植注释,.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2.

【韦秀玉,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