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村
(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 201821)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很好地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的短板,其能够提供出事前、事中、事后企业价值的计量,也能够披露企业更多的信息和风险,符合决策有用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计量方式,它所反映的内容涵盖了时间价值、潜在收益、未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然而,公允价值的难验证性和顺周期性却是挡在全面使用前的一道难关,其计量上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也造成了诸多潜在的风险,至今关于其的利与弊、存与废在理论上和实务上都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投资决策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分析,指出了计量风险所在之处,提出了防范风险、解决风险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对我国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规避公允价值计量风险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投资决策 风险防范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通过企业发布的各项信息,寻找投资机会,在众多的投资项目中,人们更愿意投资那些效益好、回报高、风险小的项目,因此能提升企业资产价值的指标会被投资者关注,成为他们投资决策的依据。公允价值计量对项目的财务指标影响很大,同时能真实地反映项目信息,从而更能帮助投资者确定项目现状,推测项目未来发展。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对投资决策产生很重大的影响。
从公允价值变动角度来说,公允价值变动最终将导致投资者投资决策的更改。公允价值变动能够通过损益科目影响当期利润,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八项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债务重组等业务项目,都会用相对应的损益科目来反映实际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当期利润的变动进一步影响到每股收益、各项财务指标,最终传递到投资者。公允价值变动还会通过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的变动来体现,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体现,此类的变动也将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
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来说,公允价值会计是在信息决策有用观的基础上发展的,与投资决策有着天生的决策相关性。不同于历史成本只反映项目现状,无法反映项目未来的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得到过去、现在、未来更相关、更有用的信息,其特性使得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准确地反映投资项目当前的实际状况,同时预测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投资方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正确投资决策。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项目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从会计学对计量方法的属性认定来看,历史成本计量具有确定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属性。通过属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与投资项目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如何取得公允价值、如何确保一项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一直是其推广应用的难点。此外,财务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双方所获得的信息无法实现统一完整,也无法使项目最终交易价格和项目公允价值实现价值完全一致;而且公允价值估值时所使用的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需要人为确定,不同会计主体的不同评估人员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计算出来的公允价值也不尽相同,无法做横向对比,这也使得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在投资决策中存在着重大风险。
1.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同样一个投资项目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计量技术的难度和专业人才的要求上远高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且每种计量方式都需要一定的假设条件,作出正确的选择比较困难,特别是在不存在活跃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估值所采用的方法和假设条件要由隶属于不同会计主体的不同财务人员自行确定,并利用自行判断的估值模型进行演算,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运用各种专业技术和市场参数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还需要评估人员具备专业估值技能同时全程参与,这就使得在投资过程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变得相当的复杂,从而大大降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性。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设定了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也规定了公允价值应该如何获得和确定,但就从我国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现状来看,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很难进行专业的运用,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 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公允价值是在一个相对有效的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双方信息充分且一致,对标的物状况充分知晓,在自愿而非强迫的状态下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但在实务操作中,理论上的要求往往是无法满足的,比如公允价值是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时的理论价格,但这个理论价格到底是什么价格?交易双方对标的物状态充分知晓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要求,但现实中交易双方对标的物的知晓程度根本无法达到充分和一致。因此,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实务操作,但是在很多方面难以避免主观判断。比如在价格的估值方法和假设条件上有多种,这就给了相关人员人为选择的机会来估算公允价值从而实现不同的目的;在时点的选择上,不同时点市场上的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完全不同,不同时点进行估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的影响;存在关联方交易时,利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交易结果的可能性极大。出现上述情况时要依靠相关人员的主观判断,问题是不同会计主体的不同人员对同一项资产或负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判断,试图实现各自的目的,因此主观性严重地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所发生的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以前会计准则中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收益观发生根本的改变。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都计入当期损益,推翻了原准则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增值的模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能是增加利润也可能是减少利润,不再是从前单边调减资产价值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此时企业产权中的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和与企业相关的其他利益主体,出于各自不同的目标,会产生不同的利益驱动,因而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特别是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代理冲突。管理者的业绩、薪酬等个人利益直接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企业利润越高,管理者薪酬就会越高,出于私心,管理者就会忽视投资者的利益,不惜粉饰报表,甚至造假。此外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并不参与公司的具体运营,因而其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完全有机会利用公允价值歪曲财务信息,使得其他利益主体无法知晓公司的真实情况。现实中,也确实出现了很多利用投资、债务重组等过程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来调节账面利润、伪造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案例,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是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调整损益、利用金融工具调整损益。在会计实务中,无论是哪种盈余管理的方法,都是出于非正常的目的,利用人为判断和会计估计技术以及信息不对称,来改变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以满足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进一步地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三)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应对风险而产生的会计属性,其本身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着多种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往往是现实存在的,明明知道风险就在那里,却无法有效地规避和控制。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有来自会计系统外部的风险和来自会计系统内部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影响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市场环境、外部压力及其他的环境因素;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理论固有风险和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
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无法进行提前的精确预测,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使用会作用在市场变化上,造成显著的顺周期效应。以金融市场为例:市场繁荣时,由于交易价格过高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导致了利润的虚增;市场低迷时,则由于交易价格过低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低估,导致账面利润的损失。尤其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记→利润下降→核销资本金→抛售资产、提升资本充足率→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由此风险就逐步地被放大,传导到投资者,引起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变化。
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排除主观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局限在经验和能力上,同时受到信息不对称的限制,导致对风险的产生、发展、后果无法充分认识和把握,或者发现了风险却没有能力和意识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导致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异常,最终影响到投资决策。
单一出现的风险,在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上是易于执行和管理的,可是现实业务中,风险的出现往往是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固有风险、人为风险相互交织穿插在一起,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后出现在投资者眼前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包含的风险根本无法区分,更谈不上如何消除风险,还原公允价值的真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决策中的风险防范目前,尽管在我国实务应用中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还不具备,在企业层面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在国际上公允价值计量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尽管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还存在着种种短期内难以避免的风险,但市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接受程度和风险防范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
(一)财务稳健性
财务会计最基本的功能是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历史成本法在可验证性上无可挑剔,公允价值这个方面相对要薄弱很多。如何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实质估值的准确性,保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稳健性成为投资决策中的重点。
1. 理论层面。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研究是围绕公允价值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而且这些零散的理论还分布在多达17 个准则里面,造成了公允价值没有整体感,很难准确地学习和把握;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侧重总体描述,会计人员在实际业务中往往是根据个人理解进行运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在投资决策中,对于准则中有限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定,必须深入地学习,充分了解各项计量方式、方法所适用的范围和具体的操作程序,来提高决策人员对公允价值资产的判断能力。
2. 实务层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实务操作的规定相对笼统,更多情况下需要财务人员自行判断公允价值计量应该采用什么方法,需要哪些假设条件,因而造成公允价值计量出来的资产价值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和人为痕迹,而且我国至今还没有统一的估值标准,也没有提供定性定量的估值方法给企业,造成了企业拥有操纵利润的可能和方法。因此在投资决策中,应和财务人员充分沟通,掌握其对资产计量适用方法的判断依据,对假设条件的采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充分表达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看法,对比不同计量方法的优劣,从技术层面断绝公允价值计量可能的造假,以此来增强公允价值计量估值的可靠性,降低利用计量估值粉饰报表的可能,最后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各个方面都达成一致后,再进行投资决策。
(二)寻求规范完善的市场环境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机制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因此公允价值推广应用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健全而成熟的市场。然而,尽管我国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形成,但依然存在很多非市场化的因素,通过垄断和行政手段扭曲市场的情况时常发生,作为市场机制主要功能的调配资源很难正常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真实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和范例。由此可见,市场环境的完善和良性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资产存在于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中,根据市价作出的资产估值才会最真实、最准确,过热、过冷或非自由交易的市场所提供的市场价格都不是公允价值,可见市场失真,基于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也同样会失真。只有在市场足够完善和活跃的前提下,参与市场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才能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优势才能完全发挥。
投资决策时,首先,要对市场本身可靠还是不可靠有个基本的判断,寻求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规范市场。其次,在该市场中观察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了解其价值波动及影响其价值波动的因素,如果没有同类对象,则要仔细研究类似对象在该市场中调配的情况,找出不相关的需要剔除的因素。再次,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值得依赖,就有必要考虑该项投资是否必须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一定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则应该比较国内外同类市场或者类似行业市场的情况,扩大市场的覆盖范围,通过以数量换质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运用不同的计量估值技术方法对同一项资产进行估值,作出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尽量确保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有效性。
(三)从财务信息的披露中获取潜在风险的线索
财务信息披露是联系投资者和企业及其管理层的重要纽带,企业管理层通过披露财务信息将企业经营业绩、资源配置和财务风险等信息传递给各方利益相关者,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在统一的信息披露规范框架下,企业经营者应该主动披露什么内容、采用怎样的方式披露以及何时披露、甚至披露内容的措辞等都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目前,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缺乏相关具体准则和指南的规范,特别是一些涉及利润操纵的公允价值会计政策的披露没有细化标准也没有操作范例,使得公司重大会计政策披露中存在不透明性,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同时,我国企业中普遍内控制度缺失,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控制度更是无从谈起,这也在客观上造成公允价值计量和信息披露缺乏内部监督和自我纠错,往往是财务人员做出主观认定后,就会直接对公允价值计量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没有主动披露相关认定信息的意识。
在投资决策时,对于企业主动披露的财务信息要仔细地分析,找出对应会计稳健性的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时间、范围和程序;在面对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时,应找到公允价值计量估值的确定方法和依据、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相关的估值假设、参数的选择以及公允价值结果对估值假设与参数的敏感度等,以分析估值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如企业未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投资者则应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从基础信息入手,掌握被计量资产的实际情况和可能风险,对企业内控制度加以测试,以衡量基础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时,参考市场上同类资产的计量信息并加以对比,自行判断被计量资产的真实价值。
(四)利用专业中介机构防范计量风险
在我国经济体制没有完善,公允价值指南细则没有很好的指导性之前,除了财务人员本身的专业素质需要提高完善之外,作为第三方的专业中介机构及时介入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使用起到很大的作用。尽管财务本身有着很强的职业素养和查错纠错能力,但公允价值计量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可能操纵利润的重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和衍生金融工具上,一般的财务人员有可能力有未逮,此时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的出现将大大降低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时可能出现的人为、非人为的风险,用其专业的判断和分析来确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从而促进投资交易的完成,完善整个市场环境。
在投资决策时,投资者无法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了解得面面俱到,很多情况下对资产的认识是通过被投资方的一面之词,从而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投资者在作投资决策之前,应该利用专业中介机构,组成包括律师、审计师、评估师、监管机构人员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对资产作出全方位的评定和审核,替代被投资方提供的资料,得出投资双方都可以信赖的结果。善于利用专业中介机构,可以很好地发现和避免投资过程中可能的风险,减少投资双方之间对公允价值计量估价的矛盾,增强双方对资产公允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双方达成一致,从而促进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制定。
参考文献
[1] 葛家澎.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7(11).
[2] 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J].财经研究,2008(1).
[3] 谢诗芬. 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2).
[4] 宋爱华. 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及影响[J]. 财会通讯,2011(7).
[5] 于清敏. 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 商业会计,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