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传统论——感受霍春阳的艺术精神

潘吉成 Pan Jicheng

传统不是单指古代,它是集过去现在未来于一身,而我们都囊括其中的时空整体。在我们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

传统的价值在于社会性与延续性。著名学者余秋雨讲过:“传统是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如果我们视传统于不见,那么我们的文化艺术的记忆就会失去。我们就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会知道自己又将去往何方。”艺术是人类精神情感的痕迹。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历史痕迹划分成不同阶段,但我们却不能把一个人的精神情感分成两半,一半属于过去一半属于现在或将来。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精神情感都是由过去的精神情感转化而来。正像李大钊说过的:“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我们都是从传统中走来,并终将回归传统的怀抱。

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应为后世的典范,而有些人却视传统于不见。还有些人认为古代画家已经登峰造极,高不可攀,总觉得今人不如前人,视传统为束缚,而非给养。我们应如鲁迅先生那样秉持“对传统的尊视而非陶醉”的态度。我们不能盲目求新,也不能陶醉在古人的辉煌里。黑格尔说:“我们的本质即是我们的过去。”这些都表达了传统的重要价值。我们学习继承传统是填平当代人和古代人之间的沟堑,让当代人通过对传统的学习与古人对话。使我们能和先贤站在一起,心明眼亮,洞察千年。霍春阳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我们反对盲目地效仿古人,无论是因循依赖,还是流于表面。只有在自身悟道时感悟古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艺术才会具有深度与活力,艺术之新只有体现于精神层面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法无定法,物有常理。常理不可移。常理就是生命,就是精神之质,近乎于道。老子讲“高以下为基”,这说明传统的核心价值。但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不应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更不应是只追求新奇怪诞,应更多地从精神层面体验,而非仅在形式上一味求新。古人云:“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刘勰说:“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末气衰也。”从质朴到讹诞,时代越近滋味越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都竞相模仿近代的新奇而忽略古代的精神,这是造成文风暗淡、文气衰弱的原因。张彦远说:“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

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论画无古今,精神更不会有新旧,好的艺术作品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区别,传统的好东西不会过时,相反的事物可能刚一出世就不再新颖。霍春阳的艺术正是这种传统精神之上的历久弥新。

霍春阳艺术作品的特征之一是平淡质朴,境界悠远。而艺术的平淡素朴最难,因平淡素朴与肤浅无味只有毫厘之差。(正如淡香与无香只是毫厘之差。鲜鱼腐鱼皆可红烧,而独鲜鱼可以清蒸。否则入口本味之甘恶立见。)霍春阳的艺术正是以质朴清新为尚为美,庄子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能体纯素,谓之真人。”从霍春阳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质朴清新的境界。苏轼诗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清新是生命使然,霍春阳的作品涌动着生命的情感,是静中寓动的大境界。老子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霍春阳之作品是谓去故更新,而新正是体现在他个体对生命精神的独特感悟上。

霍春阳作品的第二个特征是艺高在笔墨,观霍春阳之画虽简淡古朴然骨气具盛,神形合一,形笔相融。这是技与艺的融合,是生命与笔墨、情感与笔墨的合一。因此在霍春阳的笔墨间看不到野气、火气与躁气,有的是静气、文气、和气与大气,这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体现。

霍春阳笔墨纯厚灵动,墨妙笔精,以淡墨虚笔为宗。他以生命感悟融于笔墨,以情动于笔墨,以内心引领笔墨,是自然元气作用于笔墨,霍春阳的笔墨是以情领形,笔随形动,笔形化境。“笔中气韵横生是霍春阳高妙之悟。”“墨端气韵霍春阳不是表现在墨汁淹漬里而是妙寓于境界中。”正像戴醇士在《题画偶录》中所说:“笔墨在境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然则境象笔墨之外,当别有画在。”此“画在”即精神,霍春阳的笔墨正是因精神的光辉而具有崇高的文化价值。

霍春阳作品第三个特征是笔墨形式的抽象概括,以少胜多,以简寓繁。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笔略而神全,墨少而意多。”恽格《画跋》中有:“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渣,独存孤迥。”霍春阳的作品是谓形简意赅,虽形简但审美共性与精神内涵广大。正如老子所说:“少则得,多则惑。”王弼解老子曰:“自然之道,亦犹树也。……多则远其真,故曰惑也;少则得其本,故曰得也。”物之简、物之朴是自然之大理。艺术求简实际是一种返璞归真。求简归一是传统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这样一个嘈杂浮躁、追新求异、尔虞我诈的世界,不禁使我们留恋老子的小国寡民,向往乌托邦。也只有艺术才能把我们带回到那自然静谧、平淡质朴的田园之境。我们可以在霍春阳的艺术作品中体味到更多的大境界。

一个艺术家的气质与作品是统一的,前后是一脉相承、有迹可寻的。你能从霍春阳的作品里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种思考与感悟以及那种经提炼后产生的形式美感。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精神的再创作,从整体上与艺术家气质是合一的。当今社会明道者多,行道者少。霍春阳能够把知识化育成形象,又把形象化育为人格。

赏读霍春阳作品虚静空灵、古韵悠远,如沐仁德,如浴无为,净化心灵。赵孟頫有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我理解的古意是指在精神境界层面而非外在形式层面。霍春阳作品贵在生命精神的表达而非古意或传统文化的简单追逐。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学习古人的知识,知识是死的,前人之迹不可识。庄子说:“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重要的在于我们要透过传统文化感悟古人之感悟,体会古人自己体验精神生命之境界的感悟。霍春阳感悟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画合一、艺与技合一、语言与气质合一、环境与宇宙合一的境界。这是“道”的境界,是一元论的无对之境,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至高境界。

中国的写意画贵在工,工笔画贵在写,霍春阳的画“写形工意”,工写兼备,定慧俱有。赏读霍春阳的作品“乃知真放本精微”。有些专业画家和评论家称霍春阳为小写意画家,我以为这种提法是有悖画理的诠释。“大小写意论”是西方思维而论,是以笔墨收放程度的大小来界定的,过于强调了形式,此谓“刘实在石家如厕,误为入内室一般”,是舍神而论形,舍精而取粗。简单强调形式本身就属牝牡毛色。这是艺术表层的认知,是对笔墨外在形式粗浅的分类,与艺术精神没有本质联系。

霍春阳作品的精神境界博大而深远,写意之本在意不在写,写意是全息的,不分大小,更不在书写形式本身。笔小可以意足,画小可以传神,写意即写神之意,而神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我说:“写意是得鱼忘筌,写意是九方皋相马。写意是写生命精神之意。”

保守是理性的捍卫,守旧是固执的坚持。此二者有着质的区别。我也常听些专业画家与批评家们把霍春阳归为保守或守旧派。视霍春阳的折技花草为“植物标本”,这是文的感受、质的木讷,是见仁见智。“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张张黄纸上画有干笔植物花草的古画。”这只能有待于对艺术理解程度的加深。清代方薰说得透彻:“物本无心,何与人事?其所以相感者,必大有妙理。”我说:“相感者灵犀也。”艺术即精神,精神是形而上的,是“虚”是“无”。艺术是需要心灵的认可,心里有才会看得见,心里没有,视若无睹。

只有当我们有“精神”的时候才与艺术相通,才能看到艺术,才会体验到艺术作品中的无限生机,才会感受到画中所承载的艺术家的精神气质,感受到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艺术即精神”,自然就不难理解精神不会有新旧大小。霍春阳捍卫的是传统精神中的“真”与“朴”。精神是我们鉴别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唯一试金石。因为精神即艺术,它俩是一体相通的。霍春阳保有的正是传统中的精神与生命中的精神,守的是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我们若能体会霍春阳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中的精神内涵,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霍春阳的艺术作品,也就能够接近中国艺术精神之本。

潘吉成: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