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从自我同一性危机看中职学生流失现象

王利萍

(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海南儋州571700)

摘要:阐述了与中职学生流失密切相关的学生不良表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并对同一性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降低中职学生的辍学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危机;中职学生;流失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50-03

近年来,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职校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一直制约着职校的发展。《河南日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郑州市中职学校学生的流失率为10%至20%,吉林省某职校2007~2009年学生流失率为22.34%,安徽某职校2006—2009年学生辍学率为31.6%,有些学校学生流失率在二年级就达到50%。如此高的流失率势必会影响职校的发展,造成国家投入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中职生的不良表现

仪容仪表方面中职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对于他们认为“新奇”和“时髦”的事物容易盲目地崇拜和模仿。因此,看似简单的仪容仪表规范对于中职生来说很难遵守而选择辍学。

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教师上课的内容理论化或太枯燥,导致学生旷课,也有个别学生懒惰等不良习惯方面的原因。

暴力倾向这与中职生特殊的年龄段有关,且主要以男生为主。这时期的男生处于叛逆期,精力旺盛,阅历浅,不成熟,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最终面临处分而辍学。

迷恋网吧中职生迷恋上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网上丰富的信息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有些学生通过打游戏满足“我是强者”的需求。对于青少年而言,迷恋上网不仅荒废学业,更重要的是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淆,如有的人会因为在网络游戏中失利而迁怒现实中的人。

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中职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所报专业不是家长所选就是跟风,学习后发现并不感兴趣。加之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人际关系问题不能妥善地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中职生面临的又一问题。具体表现为: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沉默,孤僻,很难融入班集体:耐挫力差,老师的一次批评、同学间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误解,都有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致辍学:当面临人际关系问题时,不知如何是好,不能妥善地化解矛盾。

中职生自我同一性危机

中职生种种不良表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的心理社会危机。他在描述各个阶段的发展时,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自我功能发展得好与不好,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两种极端差别,即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格品质。个体的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过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既承认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必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归根到底,社会环境决定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解决。

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中职生大都处于八阶段中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简言之就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自我概念即“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是指“我这个人怎么样”,自我理想是指“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个体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和自我接纳一样,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形成良好心理品质所必需的心理过程。青春期自我的发展经过自我分化,再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之后,自我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对于中职生而言,在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种种的困惑、迷茫,如“别人是否喜欢我”、“如何与他人相处”、“我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马西亚沿用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观点,从探索和承诺两个变量的组合提出了4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司欣芳等的实证研究表明,中职生在意识早闭和总体早闭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高生,表明他们选择中职学校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适合自己的选择,而是来自于父母权威的认同,他们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因过早中断而固化:其次,中职生具有更多的负面自我认知,家庭自我得分显著地低于普高生,消极的自我概念与意识扩散、人际扩散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积极的自我概念则与意识获得、人际获得和总体获得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说明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利于自我同一性获得。

研究表明,同一性获得和形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自我同一性形成意味着确立清晰的、稳定的、强大的、社会认可的自我形象,是青少年较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反之,消极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混乱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青少年种种心理问题甚至是犯罪密切相关.艾里克森就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我国学者初炳东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为:个体的退缩,人际关系的疏远,使自己孤立于同伴、家庭之外;沉浸在特定群体中,在群体中丧失自己的同一性: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无所事事:消极的同一性会使青少年形成反社会意识,严重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有学者认为,同一性危机中的青少年不能理解自己: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对外部的世界存在敌意:不愿意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使个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不能整合,从而不能建立因时间、环境或角色而变化的一致的人格,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极有可能出现逃避社会或反社会的行为。国外学者认为,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有的甚至会出现同一性扩散症候群。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语指出,同一性扩散症候群有以下特点:同一性意识过剩,陷入时刻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我该怎么做”的忧虑中而不能自拔,处于高度焦虑之中:选择的回避和麻木状态:无法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或拒绝与他人来往,或被他人孤立:时间前景的扩散,不相信机遇、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勤奋感崩溃,或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疯狂地专注于单一的工作: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上述与中职生“暴力倾向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不良表现是相吻合的,说明中职生这一时期的心理任务并没有完成,自我同一性没有建立,导致角色混乱,出现同一性危机,不能明确自己在学校的定位和目标,对职校生活不相适应,最终选择辍学。

对策

如何帮助中职生健康地成长,度过这一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顺利地完成学业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是什么导致中职生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通过走访调查,结合相关心理咨询案例,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职生缺少关爱和引导。笔者发现,有些中职生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或是父母离异,或是兄弟姐妹较多,他们没有从父母那儿得到很多的关爱,在遇到困难时,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处理:入学后,由于文化课成绩差,教师对他们又冷漠对待。因此,笔者认为,中职生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关心和爱护,这个责任很大一部分落到班主任的肩上。但是,现实情况并不能尽如人意。为了改变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提高班主任素质职校教师队伍的构成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因此,教师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素质相对来说高一些,责任感、责任心强一些,而来自企业或社会的教师,当然他们的实践技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为人师表、师德师风方面还需要继续提高自身修养。一些新任班主任工作热情很高,但缺乏学生管理经验。针对这一点,学校要提供相关的培训,多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如新老班主任结对子活动,帮助新任班主任快速适应职校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

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职校班主任的工作是复杂的、繁琐的,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但很多班主任将工作重心放到检查卫生和校规校纪上,只做面子上的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关心和指引,与家长的联系不够密切和频繁,当学生有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当然,这不完全是班主任的个人问题,而是与班主任考核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管理层在制定制度时要权衡各项考核指标的重要程度,使考核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

控制班级人数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班级人数过多也导致班主任顾此失彼。据笔者调查了解,有些中职学校的班级人数多达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这种放羊式的管理自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使本可以避免的流失成为了现实。以海南某职校2011级学生为例,以班级人数35人为界限,对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班级平均流失率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35人以上(不含35人)的班级平均流失率为25.2%,35人以下的班级平均流失率为13.73%。人数在35人以下的班级流失率显著低于人数在35人以上的班级流失率(t=2.517*,p<.05),由此可知,班级人数控制在35人以下,可有效地控制流失率。

只要中职生感到自己是被关心、被爱护,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有人会及时地帮助他们、指引他们,他们会慢慢地朝好的方向发展,自我同一性会逐渐形成和确立,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会更加地清晰和明确。那么,违规违纪、逃学、懒散的习惯也必然会大大改变,辍学率也会显著下降。但是,这个过程是相对漫长的,需要班主任极大的耐心、包容心和爱心。笔者坚信,有爱的教育足以感化一个人、改变一个人。

(责任编辑:杨在良)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