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步教改之途 且行且思

冯 璐

名师速写

法国作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1 9 9 6 年, 冯璐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就把一个信息技术课题实验班交给她。同年级6个班中,只有这个班在进行实验,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冯璐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没有资料可借鉴,没有前辈可请教,她陷入了苦闷与压力之中,但是她很快从这种情绪中走了出来,并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冯璐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和生动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秋天的风韵,她自己拿着摄像机实地拍摄制作了录像片《秋天》,并自配音乐,让学生们在舒缓的音乐中走进金色的世界;为了形象地描述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冯璐特地跑到菜市场录下商贩叫卖、讨价还价声,鸡叫、鸭唱、鹅欢声,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仿佛置身于热闹的集市中;在冯璐的精心编排下,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大海睡了》成了一首可以吟唱的摇篮曲… …经过积累, 冯璐总结出了“说、写四步训练法”。冯璐说,讲台是她发挥聪明才智的最好场所,学校是自己完美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生命意义的乐园!

从“ 九五” 至今, 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中,冯璐都与信息技术课题研究零距离接触,担任主要实验人员。在实验中,冯璐大胆地对传统教学中“看图说话”的课型提出了质疑,经过反复尝试与摸索,她构建了以“让学生主动学”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创建了在交互式教学系统中进行“拼图说话”这一新课型。通过改革,学生摆脱了传统“看图说话”中“人云亦云”的教学模式,每位学生都能做到脑动、手动、口动,说、写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形象、生动了,课堂上学生们的参与性提高了,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了,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冯璐的《拼图说话》课在“全国第四届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会”上获二等奖;CAI课件《拼图说话》获华东六省一市优秀课件奖。

从教近二十载, 冯璐曾被人事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获得“省先进工作者”、“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星”、“市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市首批学科带头人” 、“ 包河区名师”等称号,荣获市“五四青年奖章”。当无数的桂冠“飞”来时,冯璐并没有沉湎其中,迷失自我。反而,面对“优秀”二字,她深感重若千斤。她说,荣誉代表过去,荣誉是前进的助推器。她要“而今迈步从头越”,鼓足勇气,超越自我,投身到她挚爱的教育事业中。我是信息技术课题研究队伍里的一名老兵,从“九五”至今,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中,我都与信息技术课题研究零距离接触,在这条教改的道路上已经蹒跚行走了将近二十年。这期间,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井喷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为我们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新技术、新模式,我常常在思索: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应该保留些什么?整合些什么?改变些什么?近二十年来,我始终围绕语文的本体训练开展研究,充分挖掘“听、说、读、写”与信息技术的最佳融合点。当我把“拼图作文”、“网络阅读”、“音频识字”一个个新名词带给我的学生时,我欣然发现,教学因信息技术而灵动高效,闪烁着科技的光芒。我坚信,技术一定要用,一定要用在刀刃上,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

运用信息技术玩拼图,我的作文教学很开心

传统“看图作文”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好方法。但是看到全班几十位学生一起看一幅或几幅图,学生之间易受影响,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有一次,当我无意中看到学生入神地把玩七巧板时,我突然受到启发。能不能借助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源,使他们把想到的内容拼组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再仔细观察图画,用准确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呢?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表达能力,又掌握了搜集材料、选择材料、分析材料、组织材料的学习方法。于是,我在实验中设计了在交互式教学系统中进行“拼图作文”这一新课型。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支持。网络为学生“拼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拼图作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针对当前训练内容,开发拼图资源,从生活中搜集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有的是课内的,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威尼斯的小艇、颐和园的长廊……有的是课外的,如硝烟弥漫的战场、风景秀丽的公园、活泼健康的少年、伶俐可爱的小动物……有的是直观图画,也有的是抽象图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这么庞大的图片库带入教室,而计算机能够将它们制作成系统的资源库,通过网络就可以提供给学生选用了。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处理信息,来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通过表达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拼图”时,通过网络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使得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理解资源内容,合理利用资源,获得相应的提高。学生发挥想象,独立自主地从资源库中挑选内容,合理地拼组成一幅幅个性化的图画。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毫不厌烦地在计算机上操作,在资源库中寻找,在脑海中构思。经过初步的构想,他们拼组的图画千变万化。如在五年级的“拼图作文——谈科学”中,学生们拼出了“孔雀为什么开屏”、“企鹅不怕冷”、“雪是怎样形成的”、“飞出地球”等62幅图画,没有哪两幅是一样的,其构思独特,想象奇妙,令人惊叹。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联系、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拼图说话”训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自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面对自己创作的图画,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我引导他们在初步构想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图画来表达,使他们把新的外在刺激与原有认知结构同化。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创设的直观材料作文,摆脱了传统“看图作文”的人云亦云,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奇异构思,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比如,在一年级的“拼图作文——拼图形”中,学生根据自己拼的几何图形发挥联想,写道:“ 这是一棵茂密的大树,是小鸟的家; 降落伞下来了,人们安全地着陆; 太阳公公从山顶上露出笑脸……”再比如,在三年级的“拼图作文——编故事”中,一位学生在一棵大树上拼组了一个大喇叭,然后写道:“有一个喇叭挂在一棵很高的大树上,它非常得意,以为自己是世界上站得最高的。于是天天大声嚷着:‘啦啦啦,啦啦啦,我多高,谁能与我比!’它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是因为挂在大树上才会有这么高。一天,一阵狂风将这棵大树刮倒了,喇叭也掉了下来。这一下,它趴在地上再也唱不起来了。不依靠自身的力量,靠他人支撑起来的,最终总是要掉下来的。”

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来读书,我的图书馆超现代

课外阅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学校阅览室有限的图书存储量如何满足全校各年级一两千名学生的需求?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能力?如何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并给予评价?……在教学中,我努力将课外阅读与网络学习整合起来,旨在为学生创设更加高效、便捷、大容量、互动的阅读空间。

我首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网上“阅览室”。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这里犹如一个巨大的图书阅览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在班级网页里设立一个“‘网上阅读’功能平台”,由师生共同把从互联网上收集到的丰富的阅读材料和相关网址链接放到这个平台上。学生既是这个“平台”的使用者,又是它的建设者。整个平台给学生一个崭新而明晰的阅读空间,使他们无论在学校或在家中,都可以轻松快乐地阅读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互联网这间“阅览室”不仅容量大、查找检索方便,而且界面友好,有封面、插图,以及声音、动画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运用实时在线阅读和下载离线阅读两种方式进行主动阅读。在学生每次登录新网站阅读前,我都会安排一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即将接触的新天地,鼓励他们带着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

如在二年级的《网上阅读——故事大王》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先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来调动学生登录这一网站进行网上阅读的积极性:“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看什么儿童书籍?冯老师小时候特别爱看《故事大王》。可是,那时候,不是每一期都能买到,所以班上只要有一位同学买到一本《故事大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找他借。因为人多,有时要等上许多天才能拿到,而且得抓紧时间看,因为后面还有人在等着。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本《故事大王》,每位同学都能拿到十几本,你们相信吗?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阅读到许多文章,其中《故事大王》(网络版)就可以满足我们阅读《故事大王》的愿望。这里有160多篇故事,它们有的情节生动,有的幽默诙谐,有的设有悬念,还有的知识丰富,真是故事的宝库、故事的海洋。你们想登录这个网站去读读这套丛书吗?”听了我的故事和我的介绍,学生阅读《故事大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课外阅读中纷纷登录《故事大王(网络版)》网站(www.chinachildren.net.cn),饱享阅读的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网上阅读”中,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经验、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

如在五年级的《网上阅读——真实事件》中,在学生已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我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鼓励学生向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谈谈阅读体会。有三位学生都推荐《狼女》一文,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女孩劳拉被父母遗弃,一只失去孩子的母狼发现了她,母狼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这个女婴,从此女孩便和一群狼生活在一起。若干年后,当人们发现劳拉时,她四肢行走、茹毛饮血,她的生活方式完全狼化。对于这样一篇纪实文章,三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各不相同。一位学生建议大家去阅读这篇文章,因为他认为社会对于人的影响太大了,一个人如果长期离开人类社会,丧失与人交流的机会,他往往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一位学生建议大家阅读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他感受到在人们看来凶险的恶狼也有着温柔的母性;第三位学生建议大家读这篇文章,则是希望大家为狼女将来的命运出谋划策。这样,在“网上阅读”中,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点,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精神。

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后,会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传统教学中,由于时空、工具等条件的限制,往往这些愿望被搁浅乃至遗忘。“网上阅读”可以打破这些限制,我在“‘网上阅读’功能平台”上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性作业”模块,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立“读后感”、“绘画板”、“表演台”、“朗诵室”等个性化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栏目中留下自己的“独特体验”。

如在登录了《故事大王(网络版)》网站进行阅读后,有的学生利用画板把故事的内容画成了生动有趣的连环画,每幅画下还配上了简短的故事梗概;有的学生用“录音机”录下了自己绘声绘色讲述的故事;有的学生动情地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还有的学生用数码摄像机拍下了自己与家人合作表演的、根据故事内容改编的精彩课本剧……这是学生自发完成的“作业”,从这里可以看出,“网上阅读”不仅使学生把书本与实践结合了起来,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而且体现了学生“要我学”的学习态度向着“我要学”的转变。

在网络阅读中,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见解的场所。传统的阅读交流课堂上,每次只有个别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多的学生是当“观众”。而“小主人论坛”这个模块,利用BBS论坛,创设了一个安静、整洁、稳定的交流场所,学生通过发表帖子就可以阐述自己在“网上阅读”中形成的观点,在这个展示和交流的空间里,学生不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可以参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这种讨论甚至是异质分组(并不是按照能力分组),不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讨论。教师也可以真正掌握第一手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反馈信息,利用发表帖子的方式给予学生帮助,解答他们的疑问,展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用激励的话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用谈心的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论坛的记录了解其他同学阅读的情况,看到别人提出的问题时,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些问题,或者看看教师是怎样解释这些问题的,更可以大方地加入其中,与教师、同学畅谈一番。通过网络,师生成了交流、合作的伙伴,在不受时空限制的超文本阅读空间,碰撞思维的火花,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现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感受到与传统阅读相比,“网上阅读”具有如下一些优点:阅读方便快捷、互动性增强;阅读内容更广泛;可以利用多媒体、超文本来全面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但是“网上阅读”也有其缺点,如视觉疲劳、网络迷失、不符合传统阅读习惯、阅读选择困难等;此外,它还受到网络普及程度、读者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如何发扬“网上阅读”的优势、避免其弊端等问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新课题。“网上阅读”还需要更多的改变和突破,让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以适应网络文化兴起的新时代。

运用信息技术多识字,我的识字教学很简单

现行的教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识少写,先识后写”原则编排识字内容,但是学生普遍要到二年级结束时才能识得1600字,“先识”的时间过长,“多识”的量仍然偏少。这样,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只能阅读字数少、表达简单的短文,与思维和语言发展水平无法真正接轨。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低效的状况呢?我尝试开创“音频识字法”来突破这一难关,将听读与识字结合起来,努力缩短识字的时间。

所谓“音频识字”,就是借助电子播放器,如音响、MP3、优盘播放器等,反复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频材料,在充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儿童指读材料,形成音形义一一对应的认识,从而轻松识记生字的一种识字方法。这是对传统“听读识字法”的改进与创新。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就证明了:人们学习,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这个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音频识字”的操作路径是“听—记—读—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以听觉支持的“整体输入”、“无意识记”为起点,以目视指读的“自发模仿”为桥梁,最后通过音形义的一一对应实现“意义建构”为终点的过程。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简单易行的操作程序如同一条高效流水线,悄悄地改变着儿童的认知结构。

在与一些识字方法的对比研究中,“音频识字法”的高效便捷显而易见。

首先,与集中识字比较。“音频识字”从“整体输入”到“意义建构”始终围绕完整的文本,对于生字的学习是“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的过程,因此更加有助于后期的阅读和运用。

其次,与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比较。“音频识字”让儿童直接听音、看形,不需要过于依赖拼音的拐杖,在较短时间里记住汉字读音,凭借文本阅读感悟字义,更加强调的是音形义的直接对接,较好地防止了同音替代的现象。

再次,与先学简单汉字再学复杂汉字比较。“音频识字”依据音频材料的难易程度给儿童呈现汉字,只要文本是儿童能够听懂、读懂的,那么学会了这些音频材料里的文字,就可以阅读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读物,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对5~10岁儿童的跟踪研究后,我发现用音频播放优质电子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网络音频资源的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可以让儿童接触最规范、最动听的语音内容,获得美的享受和规范的演示,为日后的朗读、表达打下基础;可以解决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家务繁重而没有时间为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材料的现实问题。播放器就如同一位电子助手,成为孩子学习的好老师,最为关键的是,在增加识字量的同时提升语文综合积累。研究数据显示,仅五六岁的儿童就能够在半年内,借助“音频识字法”不知不觉地识记汉字1500多个,从而开展正常的自能阅读活动,并且积累诸如《三》、《百》、《千》、《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三篇以上。

这样,使用“音频识字法”,不仅为小学低段的学生节约出了四分之三的时间,让大量提前阅读成为现实,而且在识字的同时,学生因为大量的记诵,变得“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这是其他识字方法望尘莫及的。

就这样,围绕着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我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从整体的教学到微观的训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了常规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效益。2000年春,中央电教馆原馆长周君达率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来合肥视察工作,对我建构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及创设的《拼图说话》新课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专家认为,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很好地渗透了“建构主义”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独辟蹊径。领导和专家的肯定鼓舞着我更加努力地投身研究。

讲台是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的最好场所,学校是完美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生命意义的乐园!在实施教改的每一天,我都告诫自己,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要立足语文教学,用心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是一个教学改革者,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课题研究,科学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教改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我欣赏到了美轮美奂的景致,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体验到了破茧成蝶的升华,因此我愿意用心血和汗水作为交换,永远无悔!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师范附属小学)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