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深化课程改革 浙江省在行动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魏雄鹰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设立才10多年,却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中。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均为68课时。学校课表还未来得及改,接着2001年信息技术课程就被并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根据教育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的规定,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数至少有200课时,而浙江的实施方案中,整个义务段信息技术课程有近300课时。这使得《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各省市只能自行探索、自行研究,也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省市间差异大,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小、初、高统一规划,出现了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动力。而在高中,尽管2004年出台了国家课程标准,却近10年未改。无论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配置以及学生的技术水平,都已不可同日而语。课程标准的6个模块中,除了算法与程序设计比较经典,其他模块都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必修内容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多数内容已不适合高中学生学习。

浙江省在此形势下,从2012年开始,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梳理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小学阶段定位于打基础,以解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初中阶段着眼于培养能力,以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主,并与高中教学相衔接;高中阶段注重于专业发展,根据学生将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倾向,开设多种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高中阶段,根据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对必修和选修内容都做了较大的调整。选定了信息技术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两个模块,作为4个必修学分的学习内容,并减少了常识性知识与技能、义务教育阶段已学或日常学习与工作中不常用的学习内容,整合了模块间的重复性知识,增加了提升学生思维且属于信息技术核心知识的内容(如算法思想)。对于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人生规划等,开设了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综合实践四大类选修课程,出现了一大批深受学生喜爱,又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的课程:一是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课程,如云计算、安卓系统开发、互动媒体技术、3D打印等;二是体现信息技术核心知识的课程,如Java编程、单片机控制与应用等;三是体现信息技术最新应用的课程,如电子商务之网店设计与开发、微电影制作、Excel在投资理财中的运用等。这些课程都是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学科发展开发的,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提升了学科价值,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