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 案例背景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1) “人体血液循环”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第二节的内容,包括心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共2课时。该内容涉及到的科学概念繁多,对初中生来说,掌握知识的难度颇大。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心脏的结构,笔者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结合猪心脏的解剖实验,使学生基本掌握心脏的结构及特点,为第二课时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本案例主要是叙述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过程。
(2) 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两级分化较严重,但学生普遍知识面广,擅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每节课的课前5 min都安排学生进行生物演讲,主题自拟,无论学习能力强还是弱的学生都十分乐意参与,此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这种学习气氛一直会持续到课后。基于“血液循环”内容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笔者担心一节课的时间讲不完,于是取消了课前的生物演讲。上课时,将准备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可学生积极性不高,原本准备了大段的“台词”,课堂气氛的不活跃让教师有些提不起精神。笔者当即作出改变,学生的表现让人意外且惊喜!虽然取消了演讲,但是临场改变的“问题探究”让本节课峰回路转,也许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2 案例描述
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易混淆,有时连教师都易错。课前,笔者想了很多方法,比如:画路线图、开展战略设计、实物展示等。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后,决定以画路线图和讲授结合进行教学的方式。
教学过程重现:
师:上节课同学们知道了心脏的结构,还记得心脏的主要结构吗?
生: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师:非常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接肺静脉。那么血液是如何流经全身的呢?
生:血液是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流经全身的。
师:很好,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血管网中循环流动的过程就是血液循环。
此时,笔者发现学生仍然没有以往的激情,他们没有抬头看PPT而是低头看书,心里有些焦急。
师:血管分布极广,同学们伸出手臂看一看,皮肤下的血管是不是有差异?
生:有的是青的,有的不是。
师:血管看起来颜色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生:里面血液的颜色不同。
师:对,其实血管中的血液分为动脉血和静脉血,你知道两者的区别吗?
生:动脉血中氧气多一些是鲜红的,静脉血中氧气少一些是暗红的。
观察手臂血管的活动使得学习气氛活跃了些,但学生只顾看手臂,没有注意教师在讲什么。笔者是灵机一动,既然学生喜欢自己观察,不如将之前准备的讲授环节取消,改为“问题探究”。
师:观察着手臂,老师突然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动脉中一定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一定流的是静脉血?
生:不一定。
师:既然不一定,那你怎么证明呢?
生:全班安静。
学生回答“不一定”的时候,属于惯性回答。但要求学生证明时,这时全班没有人回答。他们非常认真地看着笔者,等待答案,但是笔者没有给出答案。
师:根据心脏结构的学习,4人一组结合书中53页和54页的内容合作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也许刚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生:啊,老师,图好混乱!好难!
师:看来难度系数有点高,不过老师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看哪一组能够接受挑战,为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讲述正确的小组常规分加分。
刚说完,小组成员纷纷开始看书讨论起来。开始学生都表示很难,但不到1 min,已经有学生代表开始举手了。笔者带着质疑的口吻问:“你确定可以?”一位学生迟疑了会儿说:“我们组想试试。”教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令人吃惊的是这位学生的讲述,从体循环到肺循环,名词和路线都没有错误,而且全班都听得异常认真,随后很多小组都跃跃欲试,但笔者却没有急着让其他学生上台。
师:同学们肯定很惊讶,为什么他们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把知识构架得如此完美,你们自己找原因,下面上来的同学记得要让自己的表述更加规范一些,可以吗?
大约1 min后,又有小组举手,在刚刚话语的激励下,他的表述逐渐简洁且科学。其余学生开始找到了成功的关键点,这时全班的气氛都热烈了起来,于是笔者又增加了难度。
师:对于后面的小组,准备的时间长了,为了公平起见,后面上来讲述的同学还要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才能加分。
生:对!同意!
在这样的挑战下,学生热情高涨,连平时几乎不举手的女生都被带动了起来。经过4个小组的讲述,整个血液循环的路线已经十分清晰,这时再回到开始的问题。
师:同学们,动脉里面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中一定流的是静脉血吗?
生:不是。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师:今天的生物演讲虽然取消了,可是我们看到了更加精彩的探究成果。你们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下面我们一起总结所学的知识。
生:动脉血: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气少,颜色暗红。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后面的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学生们带着探究的热情完成了本节知识的学习。在最后“血压”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提议回家后像今天这样给家人讲讲健康生活的方式,学生们的表情告诉笔者,他们一定会宣传到位。
3 反思评析 整节课师生的情绪一样都从“郁闷”转变为“激情”,虽然教师事先准备的知识并没有完全与学生分享,但那又如何?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自信,何乐而不为?这节课上,不光是学生,连教师自己的全身细胞都被激活了。
3.1 “绝处逢生”――设置疑难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人体血液循环的知识是难点也是重点,学生有畏难情绪,但学生又有解难的热情,这个度的把握十分重要。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知识可能会难倒一大部分学生,但正是这样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带来巨大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绝处逢生”。教师在设置疑难问题后,由简到难,为学生做好铺垫,适时地给予鼓励性的引导,同时适当地“奖励”比如以“加分”的方式增加学生解难的信心,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动力十足。起初学生高呼的“难”题就这样一步一步得到了解决,原本认为很难的事,拨开迷雾尽是如此容易。
3.2 “披荆斩棘”――创设竞争舞台,倡导探究学习
有些学生认为初中生物学习没有挑战性。其实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很多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时能不能激起学生挑战的激情。学生是充满活力的人,创设竞争的舞台会让学生探究的欲望提升。课前演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演讲的取消让学生灰头丧气,但是教学方式的及时改变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重拾“演讲”的激情和学习的兴趣。
现行《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问题”是探究的好切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通过适当的点拨,给学生创设好“披荆斩棘”的入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当然在这过程中一定会有停滞不前的情况发生。此时,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竞争的舞台,让局部带动整体,让学生大胆地探索,小心地求证,旁征博引。
3.3 “百花齐放”――抓准课堂动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需要具备“千里眼”和“顺风耳”,还要有颗“七窍玲珑的心”。在课堂上要懂得“察言观色”,也要随机应变,抓准课堂动态。当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教师让学生迅速动手,发现学生只关注动手后,又采取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及时回到课堂,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提高课堂效率。
“面向全体学生”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一大难题。一方面课堂上活跃的学生总能抓住教师的眼球,所以常常忽略一些过于安静的学生。另一方面,新教师往往会跟随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难以兼顾全体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笔者的做法也有欠缺之处,比如在学生小组探究陈述后,应该增加学生的评价环节,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让不敢上台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评价学习当中,做到“百花齐放”。
3.4 “三省吾身”――反思教学过程,积累教学经验
课前,笔者做了血液循环的多种准备,打算“苦口婆心”地与学生分享,但是实际课堂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需要在恰当的时间作出正确的处理。上完课后是松一口气,还是要努力反思,这是亟需新教师思考的问题。教育名家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他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好的想法有时候就像泡沫,瞬间即灭,所以反思要及时。那么教师对于上课要反思什么呢?
反思要“思成功之举,想失败之笔,书教育之思”。教学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勤劳的写作,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的有效落实,在每一次课例中汲取营养,本节课学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反思后的教师也是获益良多。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