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追求以儿童为本的生态化课堂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追寻数学课堂的生态化,以培养多样化发展的人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数学课堂;生态化;儿童成长

新课改以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践行者,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一言堂、优秀学生主秀场式的课堂教学现象,针对这样的数学课堂,引发了我对当下数学课堂的本真和价值取向的思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追求怎样的数学课堂?我坚信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这样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我追寻的生态化的、有价值的课堂。就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理解和相信学生。如,我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上课伊始,我拿出自制的活动长方形教具,神秘而亲切的对学生说:“张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简单的一句引入语,学生立刻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地注视着我的演示,随即先摆出一个学过的长方形,提问:“你们认识它吗?有哪些特征?”学生自由的表达、主动地补充,顷刻之间将旧知完整的呈现了出来,为新知探索找到了根源,埋下了伏笔。我接着引下去:“我变!”通过轻轻地一拉,刚才的长方形变成了今天要研究的平行四边形,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齐说出平行四边形。简单的肢体动作配以亲切带有点激励性的语言,成功地将枯燥的数学课堂激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消除了他们尤其是学困生对数学的恐惧感,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时时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滋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新课标》倡导: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发展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够的试错空间,需要有创新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面对有差异的学生,为了实现多样化的发展,必须进行开放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当学生说出变形后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介于学生已储备了研究四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猜想——验证——运用,于是提问:“你们猜猜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呢?”这时把表达的自由权交给所有同学,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至于对错此时显得并不重要,新知识从此时开始慢慢地绽放。紧接着提问:“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生说),那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选择想用的学具,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与同学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此刻,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索,亲身尝试错误进而产生困惑;合作交流的同时学会借鉴到验证猜想的不同方法。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扎扎实实的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天地。

三、巧妙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我们作为课堂的引路人,唯有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协助学生自主建构。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课中,在学生顺利找到例题中的规律后,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一组课堂活动:1.照这样摆下去,第17盆花是什么颜色?用你能想到的办法去探索探索。学生想到了:画图、列式计算、单双数的方法都可以解决,此时还感受不到哪种方法更好,不让学生筛选方法的优劣。2.照这样摆下去,第17盏灯笼是什么颜色?此时,大多数同学用到了列式计算的方法,少数同学仍在用画图用方法解决,基本没有数单双数的方法,我不置可否,追问:“为什么单双数的方法不受欢迎了?”学生争相解释道:“这里是三盏灯笼一个组合,规律变了,单双数在这个问题中不好用了。3.继续追问:“照这样摆下去,第100盏灯笼是什么颜色呢?”整个教室只有个别学生想尝试画图法,但没画完就擦掉换成列式计算的方法了,我继续追问:“为什么都只用计算的方法了?”学生们都激动地说:“数据大了,画图太麻烦了!”三个环节三次追问,学生自主建构了解决问题方法的优胜劣汰,必将感悟深刻。

四、有意识的放慢镜头,深刻学生的理解。

儿童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不仅仅靠简单的模仿和被动的接受成人的策略和思维方式,他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过滤和解释新信息,以至同化它。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型的不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现状等适时地放慢课堂教学的镜头,给孩子们一个逐步理解的机会、细细品味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有部分学生始终对乘法分配律分辨不清楚,更谈不上对它的逆运用了。这个难点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只关注算法形式的教学,而忽略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导致学生只能通过强化记忆和训练来掌握知识,不能与自身学习经验建立有效的联系。对此,我们尝试放慢课堂,让孩子们回味自己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么提炼出规律的呢?接着应用这样的知识背景判断54+46×7=54×7+46×7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借助生活场景帮助判断:等号左边的算式算了买1袋大米和7袋面粉的价钱;右边的算式,先算7袋大米,再算7袋面粉,得出它们的和,根本不相等。此时,学生在放慢镜头中逐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加深了理解,进行了有意义的建构,实现了自主发展。

生态化的数学课堂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只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儿童,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充分享受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解决问题方式的自由……,从而喜欢上数学,学生定会健康的发展、幸福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