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教学设计

王奕晖

课型:音乐鉴赏课

年级:高一年级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带有一种完全抽象、超越现实的色彩,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有着很大的分歧和差别。印象主义并不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带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德彪西崇尚印象主义——瞬间交替和变幻,为了追求自由的色调对比,他套用姐妹艺术创造的先例——运用模糊不定的意境,采用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把音乐从古典主义的逻辑功能联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了更为大量的和声色彩,包括他所偏爱的九和弦及其派生和弦,尤其是由全音阶中各音组成的全音和弦,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教学理念和构思:

德彪西和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又是一个较前面古典主义、浪漫、民族的基础上全新的派别,对于这个章节,鉴赏立足于感受,有必要采用一种个性的手段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参与,一种针对这个派别作品风格更合适的感受方式,在了解自己学生的特征、熟识派别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故在这堂课的导入设计上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构思,一改教材要求的“通过聆听《大海》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感受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并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音乐印象。”而是采用《水中倒影》来导入,站立于这个作品的易感度,激发涂画通感的强度,用涂画的手段,开放学生的欣赏通感,充分挖掘学生对此作品的特征感悟。在此铺垫后,引导学生比较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节奏、色彩和风格的不同。让学生尝试用色块来表达所听到的两首《月光》,亦可站立于色彩通感的角度。

对于《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的欣赏,就可直接立足于印象主义特征上来赏析,作一个正面地感受印象主义作品,花时不多,一遍则可,因本课重点即在“感受”,穿插零星的文字或语言讲解,最后结束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以德彪西“从朦胧中来,又回到朦胧中去”的美学思想,使整课堂教学设计的意境统一。故整堂课的设计似乎都是用不同手段在作单…感受,而教学目的——感悟派别特征及派别鉴赏评价在无形中融合并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欣赏印象派作品时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2、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以及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

3、了解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印象派美术作品的内在凶素。

教学难点与重点:

印象主义音乐是一个从传统古典音乐向现代主义音乐的过渡阶段,一个在音响、旋律、节奏、色彩等方面追求全新又承前启后的派别。本课重点再于通过各种手段的聆听体验,挖掘欣赏通感,感悟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能有一定个人评价,此亦为难点。

教学音响资料:

《水中倒影》、《德彪西生平》、《印象主义派别》、《大海》第一乐章、《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德彪西《月光》片段、贝多芬《月光》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每个同学发张白,纸,播放钢琴曲《水中倒影》,要求将你的聆听感受在这张纸上用你的手段展现出来。学生边听音乐,边进行涂画。

2、分析学生的画,随意的涂鸦,与学生交流中大家对这段音乐的印象,是朦胧模糊、无以名状的,一种感觉和印象。

【设计意图】用涂画手段辅助聆听《水中倒影》,不局限学生的聆听通感,任其发挥,在反馈交流时教师把握派别特征的悄然体现。从感性上接触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用词语来描述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朦胧、感性、传统旋律节奏的淡化等)

二、介绍印象主义和代表人物德彪西

l、播放印象主义的短片,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引用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绘画作对照。古典主义绘画是严谨理性,人物的轮廓线条清晰分明,而印象画派却是避开线条分明的轮廓,给人以模糊朦胧感。

2、音乐中的印象主义,把绘画领域的感官移植到音乐中来,听辨古典和印象两个乐派的音乐,进而比较两者在旋律、节奏以及音色上的不同。

(1)教师钢琴弹奏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片段和德彪西的《月光》片段。

(2)古典旋律清晰、音色明亮,节奏分明;印象主义旋律模糊、音色可以用飘渺这个词来形容,节奏也不容易找到规律。

3、播放德彪西视频介绍,教师介绍德彪西的创新思想为之称道,他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德彪西的生平与个性有助学生对这个派别的进一步了解。与此同时,横向结合其他艺术联系。引导学生体会印象主义音乐与印象主义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之间的共通关系。譬如引用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作对照,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发现两者的不同,一个形象具体,一个朦胧模糊。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感受到印象主义的感官效应。

三、比较两个不同风格的《月光》

1、播放贝多芬的《月光》第一乐章与德彪西的《月光》,比较这两首乐曲的旋律、节奏和色彩,进而导出两者风格的差异。

2、贝多芬《月光》第一乐章大段的旋律,规整的节奏(固定三连音伴奏),曲调进行时而悠长,时而加紧,音乐融入了丰富情感,是以内心的写照来表达情感。德彪西《月光》片段式的旋律,多变的节奏,乐句短小而充满诗意,丰富变化的和声使音乐显得朦胧而飘渺,是从外部的视觉来描绘景致。

3、让学生尝试用色块来表达所听到的两首《月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节奏、色彩和风格的不同,让学生尝试用色块来表达所听到的两首《月光》,亦可站立于色彩通感的角度。通过音乐间的纵向联系,加深学生对印象主义音乐的认识。

四、欣赏《大海>第一乐章

《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结合教师配音解说。

教师解说:开始时,在竖琴的呼应和定音鼓轻声滚奏的伴随下,加弱音器的大提琴隐隐奏出一个切分型的动机。音乐缓缓地进行,宛如平静的海面。之后,引子的基本主题由加弱音器的小号和英国管奏出。音乐的色彩十分微妙,精致细腻的和声效果和富有特色的旋律进行,很好地表现出黎明前寂静的氛围。随后出现的第一段音乐,由乐队的上行乐句引出。乐句展现出了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绝妙意境。此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交替演奏,极好地绘出海浪翻滚,浪花飞溅的效果。随后音乐的第二段开始出现,大提琴分部演奏的旋律具有颂歌般的气质。随后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又依次轮番演奏,音乐的力度逐渐响亮,动力感也变得强烈了起来。最后,随着竖琴由琶音和滑奏奏出的音阶,音乐开始进入高潮,呈现出一派阳光灿烂的午时景色。

【设计意图】学生在欣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时,结合教师配音式解说,进一步正面感受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体验其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特征。

五、《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聆听和小结

1、播放音乐前,让一位学生上来面对大家。播放音乐时,该学生就听到的音乐做即兴随意的文字创编,即用语言表达瞬间感受。

2、小结:印象主义带有一种完全抽象、超越现实的色彩,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有着很大的分歧和差别。印象主义并不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带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设计意图】最后结束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聆听和即兴随意式文字创作上,在创编的过程中体验表达瞬间感受,在清晰地了解派别特征的同时在音乐中朦胧感受地收尾。

六、拓展与实践

讨论为什么印象主义音乐是一个的乐派?(结合课本标题)

教师提示印象乐派所处的时期,即在音乐史中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音乐发展角度讨论印象主义音乐为何称为“一个人的流派”。(一个传统经典音乐与现代主义音乐发展的过渡时期,提及拉威尔,但可以说德彪西的音乐风格直接代表了印象主义的典型风格)——达到评价的层面。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与评价。

王奕晖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