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基础教育 » 幼教 » 正文

浅析故事教学活动在幼儿教育阶段的误区及策略

文/王红梅

【摘要】幼儿园语言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结合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促使幼儿语言健康发展。而故事教学活动就是语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为喜欢的一项语言类活动教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故事教学;误区;策略

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故事教学活动占据了语言课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投入了很高的积极性。因此,故事教学的价值提升度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入关注。而纵观故事教学的现状,我们真正深入分析的话,不得不发现其中的误区存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误区及其原因,并尝试进行调整和反思。

误区一:活动形式的单一性

故事教学活动呈现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小朋友听,部分有点创意的教师会结合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视听效果来达成更好的故事教学的渲染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故事教学的目标达成。而仔细深入分析教师讲、小朋友听这一教学形式,再分析幼儿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个三方面:

1援很难持续迎合幼儿的兴趣点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着小朋友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吸引而发生明显的转变。教师呈现单一的“师讲生听”的教学形式,很难吸引幼儿的兴趣点,久而久之,幼儿的兴趣会被慢慢的扼杀掉。

2援很难激发幼儿持续的参与度

由于故事呈现的形式是小朋友听老师讲,小朋友需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一个字:听,很多幼儿在听的过程中不再参与其中故事情节的思考与分析,消化与内化的过程,这就直接导致幼儿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持续的延伸和上升,即参与度不够。

3援很难促使幼儿的语言实践

教师讲、小朋友听的故事教学形式一方面在展现教师精湛专业技术,另一方面却无形的剥夺了小朋友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小朋友一直处在语言应用性思维和训练的大门之外。

策略一:改变故事呈现形式,让幼儿在多形式中活动面对这样客观存在的误区,我们教师尝试着改变故事呈现的形式,可以把单纯的语言讲述型的故事呈现形式改编成游戏类、表演类、互动类……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不仅让幼儿深入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更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故事情节的接收、消化、转化的过程,全面提升幼儿语言信息的采集、分析、转化的能力。比如在故事《拔萝卜》活动,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模式几乎是一样的,那么教师在讲述了一到二个人物出场的场面及相应的对话后,可以提问:“他们还是不能拔萝卜拔出来,这可怎么办呢?该怎么寻求帮助呢?”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留有思考、想象、模拟的空间,激发小朋友的思维。在故事都欣赏完后,可以结合音乐游戏《拔萝卜》,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进行故事中角色的扮演以及相应对话的复习……

误区二:活动评价的缺失性

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对教师的评价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对教师的表扬和激励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渴求和认可。而在现实的故事教学活动中,却缺失很多应有的评价性形式,在故事教学过程中,小朋友只是一个接受者、收听者,没有思维和语言的参与,就没有参与效果的反馈,评价性活动不经意的被扼杀了。没有评价,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更深入的思维和兴趣,故事教学的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达成,更失去了故事教学的提升空间。

策略二:注重评价标准和形式,让幼儿在赏识中前行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结合各自故事呈现形式,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然后充分把握小朋友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度,并给予小朋友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比如在《乌鸦和狐狸》这个故事情节中,我们就可以用互动问答的形式来呈现故事,比如狐狸夸乌鸦的歌声是森林里最动听的,此时就可以问小朋友,为什么狐狸会这么夸乌鸦吗?乌鸦的声音是不是真的最动听的呢?故事进行到这个环节,后面呈现的过程就还给了小朋友,小朋友不仅要动脑思考狐狸夸乌鸦的原因,还要把自己的思维结果转变了成自己的语言呈现给老师和同学们。而教师则对参与思考和发言的小朋友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一方面肯定他们的积极动脑和发言,一方面引导幼儿的思维,指导幼儿语言的表达技巧。这样类似的评价能最大限度的从内而外的激励了每个小朋友的参与度,提升故事教学的价值。

误区三:活动内容的科学失真性

为了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奇妙性,能更好的激发小朋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现在很多的幼儿故事采用夸张、虚拟等多种文学修饰,而小朋友的知识与经验很难分析整个故事内容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而这些虚构的、虚拟的、夸张的内容传递给小朋友以后,小朋友很难对其中的部分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特别是面对小班或者小小班的小朋友,就像《喜羊羊和灰太狼》的童话篇中一样,红太狼总是用平板锅打飞灰太狼,而事后灰太狼还是安然无恙,久而久之,很多小朋友会认为平板锅可以打人,而且打好以后不会对被打者造成生命中的伤害。类似的故事会对小朋友造成更多的误解,直接影响小朋友正常的语言认知发展和知识经验的构建。

策略三:巧用延伸活动,让幼儿在思考中获真知

面对这样的客观存在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的其他语言价值都比较突出的话,我们必须在故事结束时对部分失真的知识、经验、或科学道理进行纠正,让小朋友通过教师的后续纠正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红太狼用平板锅打飞灰太狼以后,我们就可以反问小朋友,能不能用平板锅打人啊?打好以后会不会真的没事吗?再比如《小红帽》的故事中,小红帽和奶奶都被大灰狼吞到肚子里后还能活着出来吗?等等,类似的追问能让小朋友正确判断故事情节中的虚构部分,让小朋友不会因为故事情节中的失真部分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少年宫幼儿园)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