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大章 王中平/ 四川省平昌县畜牧食品局
(一)病原
犬瘟热又称犬瘟、狗病,亦称“厚足底病”,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犬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犬瘟热对于犬科,鼬科,臭鼬科,猫熊科,鳍足亚目和一些灵猫科和猫科动物(但对家猫有影响)有影响。它是一种副粘液病毒科的单链RNA 病毒。临床以双相热,急性鼻(支气管、肺、胃肠)卡他性炎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少数患病犬可在皮肤上形成湿疹样病变,足底皮肤过度角化而增厚,故亦称“厚足底病。”
(二)流行病学
犬是本病最易感的动物,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都可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较为多发。哺乳期的幼犬常常有母源抗体的保护而不发病,断奶后至1 岁的犬易感性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有所下降。妊娠的母犬常常导致弱胎、流产、死胎等。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犬和康复的带毒犬。传播方式主要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经交配,眼结膜和胎盘传染。主要传播媒介是污染的饲料、饮水、灰尘、飞沫等。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3 ~ 7 d, 最长可达90 d。患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不振或食欲废绝,眼、鼻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随着病程延长则逐渐变为脓性,有时混有血丝,有难闻气味。病犬体温升高至39.5℃~ 41℃,持续约2 d,以后降为常温,病犬精神趋好,食欲恢复。2 ~ 3 d 后体温再次升高并持续数周之久,并致病情再度恶化。鼻端干燥甚至龟裂,厌食,常有呕吐和发生肺炎。严重者发生腹泻、粪便呈水样,恶臭,混有粘液和血液。病犬消瘦,脱水。
仔犬于7 日龄内感染时出现心肌炎,双目失明,幼犬在永久齿长出之前感染本病,由于牙釉质严重损害,表现牙齿生长不规则。警犬、军犬发生本病后,常因嗅觉细胞萎缩而有嗅觉缺损。妊娠母犬感染本病可发生流产、死胚和仔犬成活率下降等症状。
(四)病理变化
由于犬瘟热病毒对易感动物各组织器官具有泛嗜性,因此感染发生后造成的病变分布广泛。有些患病犬皮肤出现水疱性或脓疱性皮疹;有些患病犬鼻端和脚底表皮角质层增生而呈角化增厚。上呼呼道、眼结膜呈卡他性或化脓性炎。肺呈卡他性或化脓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或肺泡中充满渗出物。在消化道中可见胃黏膜潮红,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大肠常有大量粘液,直肠黏膜出血。脾肿大。胸腺常明显缩小,且多呈胶冻状。有的以呼吸器官病理变化为主,有的以消化道器官的病理变化为主。该病特征性的组织学变化是在患病犬的组织细胞可见嗜酸性包含体,特别是容易在呼吸器官、泌尿道、膀胱、肠黏膜上皮细胞浆膜观察到1 ~ 2μm 的椭圆形或圆形包涵体。
(五)诊断
临诊上常见犬瘟热病毒与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或由于犬瘟热病毒感染后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导致继发细菌性感染的情况,因此临床确诊比较困难,确诊往往需要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资料、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六)防治
1. 加强家犬的科学管理和饲养,提高抵抗力,同时搞好环境消毒和检疫。
2. 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预防犬瘟热最有效的方法。一般2 月龄进行首次免疫,3 ~ 4 月加免一次,以后1 年加免疫一次。
3. 西医治疗。发病早期注射抗犬瘟热高免血清2 ~ 3 ml/kg,可用头孢噻呋钠、小诺霉素、卡那霉素、犬病康、双黄连、板蓝根等口服液药物对症治疗,效果较好。
4. 中医治疗。方选清营汤, 出自《温病条例》主治: 清营解毒,泄热护肝,治温邪传营,身热贪饮,舌降而干,意识障碍,脉数等症。方药组成: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10 g ;生地12 g ;玄参12 g ;竹叶心10 g ;金银花15 g ;连翘12 g ;黄连12 g ;丹参12 g ;麦门冬15 g。煎汁候温灌服。2 次/d, 连用3 d。
(七)体会
犬瘟热应以预防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宜早不宜迟,加强饲养管理,配合精心护理,往往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