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从“完璧归赵”的真相解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孙 阳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国人妇孺皆知。但人们知道的都是故事的表象,即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光辉形象、赵惠文王用人唯贤的明君形象和秦昭王失信贪婪的失败形象。其实,历史没有那么简单。

秦昭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国君,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同时,秦昭王几乎没有声色犬马的爱好,对于所谓的玉器古玩,他从来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为什么他会一反常态,用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一块无用的和氏璧呢?

在当时实力较强的是秦楚赵齐四国。对秦而言,南有强邻楚国,北有强邻赵国,处于两强夹击之下,战略稍有不当,就会给国家带来巨大危害。东方强国齐离秦较远,威胁不大。通过与楚的热战和冷战,秦已占据了楚的上风,不用担心。唯独北方的赵国,秦还摸不清底细。为什么呢?

当时的国君是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武灵王是历史上很有魄力的一位国君,他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让赵国军力大增,让秦国忧惧心惊。赵武灵王最早立的是太子赵章而不是赵惠文王赵何,只是因为赵武灵王喜欢赵何的母亲,就把本来没有资格做太子的赵何立为太子。这还不够,赵武灵王为了能让赵何坐稳宝座,提前退休,让其即位,自己当上了“太上王”。

但这个赵惠文王并不怎么“惠”。他即位后的第四年,迅速果断地平定了赵章的叛乱,并把已退位的赵武灵王围困在沙丘行宫里,将太上王活活饿死。赵何的行为,让其他的国君摸不清其脾气。对于秦昭王来说,他不真正了解赵惠文王这个人,就不敢对赵国轻举妄动。他担心赵何是个铁腕式的人物,敢向秦碰硬,也有能耐向秦碰硬。

因此,秦王需要有个借口测试一下赵何的虚实,机会来了。借赵国刚得到和氏璧的时机,秦昭王卖个关子,说想用十五城换和氏璧。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其实是在挑逗赵国,就是考验赵国对秦国的态度。如果你赵国不予理睬,说明赵国底气十足,实力很强,领导人英明坚定。那秦国就应该对赵国避让三分。反之,如果赵国受到困扰,那就说明赵国对秦国心存畏惧,赵国领导人已经未战先怯,这将成为秦国制定未来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

结果呢?后者得到了验证。这样,高中语文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长期存在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疑问一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赵。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众所周知,和氏璧原本就是赵国的,按理说,想给秦国就给秦国,不想给就不给,给不给都不存在赵理亏的问题。蔺相如这么有智慧,怎么会这样说呢?

但现实是秦强赵弱,且赵惠文王并不像赵武灵王那样英明果敢,不敢与秦国对抗,这些蔺相如不会不知道,因此只得出此下策,这也是一个弱国无奈的外交策略。

疑问二

蔺相如在秦国廷叱秦王,辱其群臣,何等威风。秦王看似畏惧蔺相如,赵国看似获胜了。然而,“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既然秦国那么害怕蔺相如,为何随即就攻打赵国呢?

事实上,赵国决定听信蔺相如送和氏璧到秦国时,赵国就已经输了,它表明赵国还是害怕秦国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害怕,是很害怕。按说,秦向赵提出要求用十五城换和氏璧,即使赵同意,也应该是秦国派使者到赵国谈判,结果却是赵国冒着风险带着和氏璧毕恭毕敬到秦国,主宾颠倒。

在秦国,蔺相如义正词严地痛斥秦昭王的同时,也泄露了赵的内部秘密,即赵国如何恐慌,赵王如何恭敬等。这对于秦昭王来说,已经足够,试探的目的也已经达到。由此,他已充分断定,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已是纸老虎一个,不足为虑。于是,当赵国还陶醉在蔺相如完璧归赵那虚幻的胜利情绪之中时,第二年,秦国的军队就打过来了。可见,完璧归赵最大的赢家是秦昭王。

疑问三

和氏璧真的价值连城吗?

和氏璧因为出处和一个凄美的故事有关而被誉为稀世之宝,但它毕竟是一个玩物,对于玩家、爱好者来说它可能价值不菲,对于其他人而言不过是一块石头。秦昭王志在天下,又不爱玉器珍玩,怎会拿十五城换和氏璧?十五城疆土辽阔,一旦给赵国,将出现“邻之厚,君之薄”的状况,这不符合秦国称霸天下、统一四海的战略思想。再者,秦一旦统一天下,六国所有的子民、土地、珍宝等都是秦国的,和氏璧终归也是秦王的,秦昭王怎能会因小失大呢?后来,秦统一天下,果真“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所以,和氏璧并不像传说的那样珍贵,它只是秦国试探赵国的一个工具罢了。赵国也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之所以费尽周折送璧、归璧,无法是维护自己的脸面罢了。

完璧归赵,实属无奈之举。

(孙 阳 安徽阜阳市阜南县一中语文教研室 236300)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