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WiFi时代,莫让“深阅读”渐行渐远

阅读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一种至为美好的人生体验,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给人以美好想象的、描述阅读的隽语嘉言。比如,“黄卷青灯”——即便生活清贫,依然苦读不辍,因为阅读会填补物质所无法填补的虚空;“悬梁刺股”——为了汲取知识,想方设法与倦怠作战,因为只有读书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比如,“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更是昔日文人最感刺激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因为此情此境没有人可以打扰你思想的自由驰骋,妨碍你精神的恣意翱翔……可是,这种人类与书本深度接触且甘之如饴的情景似已渐行渐远,曾几何时,在人与书之间突然冒出了一个“第三者”——电子化阅读悄然出现。随着WiFi信号以一种无孔不入的态势席卷生活的每个角落,随着电脑的便携化和手机的智能化,阅读变得无比简捷、丰富和多元,人们随时可以“幸福地阅读着”。而且这种电子化阅读几乎已将从前那种“手不释卷”式的阅读方式挤兑得无地自容——今天谁再在出行途中带本书来读可能会被同行者视为一种奇观——因为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的时候你却捧着一本书阅读,这会让你的同行者有一种劳斯莱斯与老牛破车同行的不谐感。

或许有人觉得,电子化阅读的出现正是给了全民阅读一股助力。殊不知,电子化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有着质的区别:电子化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浅阅读”的盛行和阅读的“碎片化”。有研究表明,我们每天接收到的各式各类的信息中,有大量属于无用的信息垃圾。当阅读只是在消磨时光时,我们便慢慢地懒得思考与探究,很多阅读内容“随拾随扔,过目即忘”。当阅读过多地变成群体间的“推送”和“分享”时,个体的鉴别与批判便变得不再重要,大脑开始让位于手指。而电子阅读出版商在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迎合大众低俗化的胃口而推送那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穿越等荒诞不经的内容的产品,低俗化之风日盛,人们的阅读也就自然会陷入一种浅薄、庸俗、无聊甚至类似于“吸毒”的境地。

再者,电子阅读对传统阅读日益构成挤压。2013年5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18至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甚至达到了24本。

电子阅读技术发源于发达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到的对阅读习惯的冲击却比那些发达国家更为强烈?为什么电子化阅读在我们这里更容易攻城掠地?诚然,电子书有其难以取代的优势,比如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但这些优势往往同时也造就了它的劣势——习惯于便利的超级链接,常常打断了深入、细致的思考;过多依赖于搜索引擎,往往纵容了思想层面的惰性……这种阅读碎片化、思维平面化的倾向,导致的后果便是人们思维品质的退化。

最近,一篇有关日本如何成为“读报大国”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报道中这样写道:“如今,在日本的街头、公车和地铁中,仍能够看到拿着报纸阅读的人。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强迫西方传媒业全面反思经营模式之时,在以科技著称的日本,这种趋势似乎还没有到来。”事实上,世界上发行量突破千万大关且一直保持到今天的报纸,都在日本。

读报和读书一样,都是一种纸质阅读。问题是,在电子时代的浪潮中,日本民众为什么还能对纸质阅读保持忠诚?报道分析,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报纸绝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信息的媒介,更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日本报纸很看重读者的信任,一些地方报纸在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方面分外用心,力求满足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日本报纸很清楚,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更加迅捷,但也会让信息变得支离破碎,而报纸能对这些事件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探究和反思,这种阅读需求并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减少。此外,日本报纸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读报感情”。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校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大报社还将报纸引进中学课堂当教材,以扩大报纸的影响。

在这里,完全可以将“报纸”置换成“书籍”。如何让更多的人养成亲近纸质阅读、经典阅读的“深阅读”的习惯,日本报纸的一些做法对我们不无启示。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生活方式、阅读方式也同样是多元的,我们当然无须对电子阅读抱以偏见,但更不能对纸质阅读所面临的窘境无动于衷。而如何让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和谐共存,甚至让电子阅读促进纸质阅读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浅阅读”不应当成为我们阅读的主流方式,让我们的国民更加亲近纸质阅读,也让纸质阅读能够进一步促进我们思维品质的提高——希望每一位国民都能沿着这一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行。

全民阅读,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WiFi时代,更需要摆脱芜杂、无效、无聊信息的困扰,好读书、读好书,让书香浸润我们的每一天——这应当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