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运用比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潘 燕

【摘 要】比较教学法,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起来,达到化繁为简,由厚变薄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比较教学;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看似平淡、毫不新颖的教学方法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比较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历史比较教学法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对它的掌握有利于实现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也可以起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一、比较教学法现状分析及分类

为了解学生历史比较能力的现状,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设计了“你在解答材料型比较题时比较点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你在解答主观题中的比较题时解题过程是怎样”、“你在做比较类文字题时的心得和困惑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问卷反馈分析发现,很多学生对材料型比较题的解题过程不清楚,思路混乱,对于提供材料进行分析对比的,如果材料太长,就会出现难找重点,读不懂材料中没有但书本上有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

历史比较法主要分为:一、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即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专题式章节内容打破了按时间、朝代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跳跃性大,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时空混乱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补充材料,加强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有效的突破这部分学习内容。二古今比较,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学生的阅历、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对某些史实难以理解。而通过古今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解决难点。三、点面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就结合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复习课进行具体介绍。

二、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课程导入要独具匠心,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把学生自然引到课堂教学,同时又要为这堂课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热闹而已。基于这个要求,设计了“猜猜他是谁”这个三位近代人物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七嘴八舌主动猜是哪位近代名人。如出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逝世:道光三十年(1850年),学历:嘉庆十六年进士,主要成就: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代表作品:《四州志》、《林文忠公政书》。分层次展示,学生很快就会猜出是林则徐。按此逻辑另外设计了康有为和陈独秀。这三人也是本单元向西方学习历程纵向的三位代表。这种纵向人物的呈现就从感性上让学生感受了个性与共性。

在新课教学中,设计一个判断题:“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相比较,新文化运动主要“新” 在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这既是课堂上的题目巩固,又是从横向上深层次对比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对比理解资产阶级激进派、 维新派、革命派之间的异同点,揭示阶级的本质特征,也可总结一般规律。

本单元是主要是从文化史中角度了解中国近代,但事实上历史事件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所以教学中设计一个点面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有效弥补学生知识点残缺不完整的问题。设计一个表格整理活动,从器物、制度、思想三方面,让学生整理每个阶段对应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现状,同时补充世界历史(主要是欧美)对中国的影响,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开阔学生的眼界,变割裂、不完整的知识为体系化,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在课的总结时设计了一个古今对比,知识延伸与拓展环节。提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的一段内容“起自19世纪中叶的西学东渐过程,有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橘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其根由何在?”提问学生“近代中国百年“强国御辱梦”的历程,对当代中国梦的实现有何启示”,以古鉴今,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解决难点。

三、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当然,虽然历史比较法在中学教学中应用广泛而且有很好的效果,但在使用当中还是应该注意怎样才能把它应用得恰到好处。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拿来做比较的历史事物必须具有可比性,这是运用历史比较法的前提。可比性指与比较的历史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联系,它是比较的前提条件。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硬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 就会造成牵强附会。

2.要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严格地讲,比较本身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比较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在于历史观是否正确。

3.中学历史的比较法要以教科书的素材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离开了教科书,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历史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法,并非万能,既要灵活运用,又不能滥用。“以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徐军.《浅谈历史比较教学》,《科教创新》2013.12

[2]李稚勇.《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

[3]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北郊高级中学)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