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自主开发高中选修教材的思考与实践

孙世平

摘要:自主开发选修教材可以从以下三路径进行思考:必修教材的不足之处,学生学习的困惑之处,教学目标的精髓之处,以及师生交流的精彩之处,都可以成为选修教材开发的“灵感之源”;突出素材的魅力、内涵的魅力、逻辑的魅力以及参与的魅力,皆可以作为展现选修教材的“魅力之法”;借助专家之力、同伴之力、书籍之力以及实践之力,均有助于让大家在追求“卓越之路”上渐行渐宽。

关键词:自主开发高中选修教材

作者简介:孙世平,女,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对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要,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深化课改的“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总体思路。其中,“调结构”即“减少必修课程的总学分,增加选修课程及选修学分”。作为一名习惯于以讲台为岗位、教书为职业、统编教材为课堂教学资源的教师,现在要自行开发选修教材,变教者为“编”者,无疑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学生众多且兴趣爱好不同的情况,开发编写什么样的选修教材就成了摆在很多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下面以编写知识拓展类①的选修教材为例,探讨自主开发高中选修教材的三条路径。

一、灵感之源

1.源于必修教材的不足之处。教材,特别是《思想政治》必修教材的一大缺陷,往往存在着内容、信息和方针政策的滞后性。但这恰恰就是我们知识拓展类选修教材开发编写的灵感之源。以《政治生活》为例,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党和政府出台了很多与时俱进、影响深远的方针政策,许多精神需要及时得到贯彻,这些与公民息息相关的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有关“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的要求,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部分。此外,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热情和求知欲望,不但局限在对党和政府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等宏观的政治理论上,社会热点、时政热点等国家形势也是他们关注的兴趣所在。那么,可不可以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将政治的理论热点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及时编写出一本相应的选修教材,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政治生活,拓展学生的政治知识,坚定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呢?

2.源于学生学习的困惑之处。在必修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之处往往可以成为触发开发编写知识拓展类选修教材的灵感来源。以《生活与哲学》教材为例,它的内容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学生缺乏对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了解,缺乏对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人物的了解,所以,当教材辅助文中,援引其他哲学派别中的哲学人物言行观点,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更加的迷惘,不知其所云。知识上的残缺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和片面。那么在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试着编写了题为《探访教材中的哲学名人》的知识拓展类选修教材,以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科学的哲学知识体系,“还原人类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貌”,从而帮助学生更科学地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妙之处,收获哲学智慧。

3.源于教学目标的精髓之处。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过程之中,很多教师会将共存于同一时刻的三个维度的立体式目标,错误地作为三个存在递进关系的目标。先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然后再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甚至有时囿于教学时间,直接省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似乎不影响高分的追求,但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却影响了本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目前,在四本必修教材中,包含着一些基本层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例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意识”、“公民意识”;《生活与哲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生活》中的“民族精神”等等。可不可以将这些散落在各册必修教材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汇集起来,再融人丰富生动的生活素材,形成一本关于“构建当代高中学生精神家园”方面的选修教材呢?

4.源于师生交流的精彩之处。从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要内容的著作《论语》的编撰形式中,我们不难得到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过程。师生交流的精彩之处,可以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即可成为知识拓展类选修教材编写的灵感之源。以当前比较广泛运用的“对话式”教学为例,它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彼此的精神敞开和交流接纳,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同学、自己等对象进行对话交流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都可以将其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当然,选修教材编写的灵感不仅仅囿于以上四个方面,随着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不断深入,选修教材编写的灵感来源也必将越来越丰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编写的选修教材学生不愿选择,那么它将面临被束之高阁的命运,其教育价值也就无从实现。所以,如何在编写中增添选修教材的“魅力”是又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魅力之法

在知识拓展类选修教材的实际编写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下几个元素来增添它的魅力。这些具有魅力的元素,归根结蒂可以用一句话或四个字加以概括:以学定编。即以学生需要、学生喜爱作为开发编写选修教材的出发点,就如同以学定教的理念一样。

1.凭借素材的魅力。就像“盐和水”的比喻,只有将盐溶于适量的水,饮用者方能在愉快的情绪下饮用并最终受益。这启示我们,要尽可能地寻找可以溶于水的“食盐”即“素材”,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口味。如,我们在编写《探访教材中的哲学名人》时,兼顾了西方自然科学成就和中国的国学成就,因为这两个方面在《哲学与生活》的辅助文中均涉及较多,因此,在每个单元的结尾处便编写了综合探究之“科学篇”和综合探究之“国学篇”。将这两种类型的素材纳入思想政治选修教材,无论对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都起到了吸引其眼球的作用。

2.挖掘内涵的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教材亦如此。单纯倚重“外在”而忽视“内涵”,同样无法真正吸引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表明,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因此,选修教材的编写还要注重挖掘内涵,让学生知道,这本教材不只“有趣”而且“有用”,更好满足学生求知的诉求。

3.彰显逻辑的魅力。一本教材,每个单元之间、课题之间、框题之间等等,都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才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才利于学生顺利构建新知识。我们在编写《探访教材中的哲学名人》时,遵循“时空顺序”的逻辑,即先按照东方和西方空间界限划分单元,再沿着哲学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从古到今划分课题。如此,在引领学生逐一“拜访”哲学名人的过程中,巧妙地将一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和中国哲学发展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一编写逻辑,更容易让学生了解哲学发展的历程,更便于学生研究东西方哲学的异同。

4.突出参与的魅力。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备受推崇。那么,在选修教材之中编写一些学生参与的环节,允许学生在课堂之上“动起来”,势必会更受学生的青睐。例如,在我们开发的《探访教材中的哲学名人》教材中,每一课内容都按照“寻找篇、交流篇、感悟篇”编写,并且在每个框题之下编写若干“任务”。由于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就像经历一次次寻宝游戏,所以这样的选修教材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垂青。

三、卓越之路

编写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对于大多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还是新事物,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有限,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提高选修教材的编写能力,追求卓越之路。囿于个体智慧的有限性,选修教材要追求科学完美,可以借助一些外力。

1.借助专家之力。在编写选修教材之前聆听专家的相关讲座、培训,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邀请专家作具体指导,在编写之后聘请专家进行审查,都可以让自己编写的选修教材更卓越。

2.借助同伴之力。三国时期的孙权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编写教材亦如此,一本优秀的选修教材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心血的凝聚。

3.借助书籍之力。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我们在编写《探访教材中的哲学名人》时,一方面阅读了大量哲学著作,如凤凰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等;另一方面也阅读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等,这些书籍对我们选修教材的编写很有裨益。

4.借助实践之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构思到成书,选修教材的编写才刚刚开始。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检验,不断完善,才能最终开发出合格的选修教材。

开设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旨在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品”,实现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

(责任编辑:刘丹)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