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人的生殖”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本节课为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的第18章“人的生殖和发育”中第1节,本课以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为学习基础,为“人的个体发育”进行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借助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以下核心概念:“人体的生殖系统可以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产生新个体;概述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胚胎发育的过程”。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认识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2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但不平衡,对性处在好奇阶段,但由于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性”是回避的话题,于是在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诱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媒介,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人体是静态的美,生命的孕育是流动的美,而与母亲爱的互动是情感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坦然面对生殖过程,领会精卵结合发育成个体的真正内涵。
3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3.1 知识目标
说明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识别精子和卵细胞的结构特点,概述受精的过程及胚胎发育的过程。
3.2 能力目标
列表比较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异同,提高自学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欣赏视频,交流合作,初步形成相关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生殖系统,体会到人体构造之美。
通过胚胎发育的过程,体验生命孕育过程的不易与神奇,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3.4 重点
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
3.5 难点
受精过程及胚胎的发育过程。
4 教学策略
笔者剪辑《the human body》、《inside the human body》、《子宫日记》等科教片作为视频资源,辅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呈现人体受精、胚胎发育等各个动态环节,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概念简单化,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充分利用白板自带的拖拽、书写等功能,小组合作,列表比较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这样不仅可有效突出重点,而且实现师生双方角色转换,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主动建构,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情境”的提供者和帮助者,提供了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从而将孕育生命的美渗透在课堂的各个方面。
5 教学准备
上课前一天,笔者指导学生以纸笔记录、照片或拍摄VCR的形式采访妈妈怀胎分娩养育的感受。
课前,组织学生将塞满书的书包背在胸前,重量与母亲怀胎十月相当,模拟妈妈怀孕状态,无论上台发言或小组活动,胸前背包贯穿一节课始终。
6 教学过程
6.1 情境导入,激趣课堂
教师播放央视2012年11月下旬的新闻联播片段(街头采访“我从哪里来”),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并组织学生观看学生代表采访妈妈的《孕期回忆录》VCR,组织他们交流感受,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以央视采访作为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欢笑之余引发思考,借助学生对妈妈的访问VCR,可以让演讲者和聆听者的心情由羞涩到兴奋再过渡到感动,使学生带着幸福的冲击和浓厚的求知欲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6.2 合作共享,建构新知
活动一:识别生殖细胞与生殖器官的结构特点。
教师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的图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在学案中列表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呈现的生殖器官正面图,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比较男女生殖器官,并思考讨论:
(1) 生殖器官中产生生殖细胞的是什么结构?
(2) 输送生殖细胞的是什么结构?
(3) 精子和卵细胞在哪里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到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几组器官,从而发现人体的平衡之美。
设计意图:苏联美学家舍斯塔科夫曾说过“人体的美就是构成相互间关系以及对整体关系的各部分之间的对称”。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器官结构和功能特点,发现人体:从结构上看,存在着共性的美,无不体现着均衡与不均衡的对称;而从功能上看,这些结构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感悟人体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形成了最具适应性,也最富生命张力的个体之美,是任何低级生命都无可比拟的。
活动二:概述受精与胚胎发育的过程。
教师语言导入:“生殖器官产生的火种,相遇后孕育出伟大的生命,这是自然界中神奇的约会。关于这次约会,你们想知道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进入本环节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对精子与卵细胞相遇路线进行排序。然后进行小组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受精视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受精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解读资料,观看受精卵的变化过程和最终植入部位。接着播放《子宫日记》里剪辑的“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和“胎盘”的视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并讨论:
(1) 描述受精卵的变化。
(2) 说出胚胎最终植入部位及发育过程。
(3) 胎儿生活环境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4) 胎儿如何获取营养和排出废物?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到白板前书写展示。然后,其他小组成员评价。 教师组织小组内部交流45 min背负着书包的感受,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教师顺势引导:“一个健康的受精卵到胚胎到胎儿再到呱呱坠地,需要长达40周的时间。而母亲身体的负担会日益增加,然而她们却忍受着各种不适,精心呵护着爱情的结晶。”
教师播放发育成熟的胎儿分娩的GIF图片,并组织学生交流妈妈分娩前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基于电子白板的交互特性,教师利用拖拽和书写功能实现小组活动――排序和展示,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通过解读受精过程,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将学生无法亲身体会的胎儿孕育过程以视频方式呈现,引导学生体验母亲子宫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胎儿获取营养和排出废物的方式,体会母亲承受的重担和付出的代价。通过学生介绍母亲分娩前后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分娩是“痛并快乐着”――痛来自于身体,快乐来自于生命的延续。学生在获取新知之余,对妈妈无私的爱生成更多的感动。
6.3 总结提炼,情感升华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概念图总结本节课收获,组织学生谈谈对母亲一词的解读。
在《听妈妈的话》的歌声中,组织学生提笔给妈妈写一段歌词,回去与“母亲”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美育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育的时效性要求教师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心智特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矛盾之一便是独立精神与自我意识的加强,恰恰与母亲的关心呵护形成了激烈的冲撞。通过本节课铺垫,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感恩”这个主题,希望学生对于母亲的关爱也许能换位思考。周杰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手,他的言行对于学生而言颇具感染力。在他歌声的号召下,教师组织学生尝试去创作,同时也能让他们对心灵之美产生共鸣。
7 教学反思
7.1 另辟蹊径,渗透美育
本节课针对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在他们身心变化剧烈的“危机期”,对“生殖”的认识恰恰似懂非懂,然而,社会上的讯息良莠不齐,“谈论性是可耻的”依旧是大部分家长的观念。为解决此矛盾,本设计另辟蹊径,充分发掘生殖中的美学因素,陶行知有云:“美育者,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本节课的意图是将生命的有灵且美渗透在课堂活动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7.2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教师组织学生解读受精视频,学生从不同角度产生感悟:“精子量多达上亿个,只有最强最快的精子才能和卵细胞结合。我的出生太不容易了”、“剩下的精子难逃死亡的命运,所谓适者生存”、“受精过程中,卵细胞默默等待,而精子要度过艰辛而漫长的旅程,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7.3 调动资源,解疑生惑
本设计联系社会热点,利用详实的视频图片资料,通过相互衔接的活动,呈现出生殖过程中一个个奇迹,让学生从进入课堂的羞涩转到体验中的思索继而转为情感中的升华。课后,许多学生纷纷与笔者进行互动,希望能解答他们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若能通过这样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长的喜悦,也是笔者乐见其成的。
7.4 发现问题,共同探讨
本节课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本节课的容量偏大,每一个活动没有充分展开;组内交流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或知识面较广的学生占据了主要的发言权,部分学生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关注全体学生方面做的不够到位;本节课由于偏重于美育渗透,对于“月经”、“遗精”等初二学生正在经历且亟需解答的话题没有当堂进行交流,成为课堂的遗憾。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