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依法治国视域中的政治生态建设思考

陈江 李燚 唐春燕

摘要: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综合体现一个地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依法治国战略,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法治在政治社会各方面引领作用,这有利于用法治的思维优化政治生态。法治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系统的最重要保障,其本质就是政治生态建设法律化。探索在法治轨迹上优化政治生态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依法治国;法治;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这就要求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我国确立依法治国是在国家政治生态建设实践中提升出来的。总体来说,我国在国家政治生态建设上有两次转折,第一次转变是政治建设从“敢治”到“能治”,第二次转变是实现“能治”再到“法治”的转变。“敢治”突出解决政治生态建设的决心问题,“能治”主要解决政治生态建设的能力问题,“法治”突出解决政治生态建设的根基和可持续问题。法治是一种政治运作方式,其突出特点就是用法律来约束政治权力,在法律轨道上推行政治活动。如果把政治比作一种生态系统,那么法治就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系统的最重要保障,其本质就是政治生态建设法律化。换句话说,法治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政治生态。

一、对政治生态理论分析

政治生态,是借助生态学原理,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而言构建的社会政治状况。目前学者对政治生态没有统一的定义,都是结合研究方向对其内涵进行阐释。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学者将政治生态等同于绿色政治、绿党政治。后来随着研究政治生态学者增多,借鉴西方政治生态研究成果,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政治生态有着广泛内涵,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一般说来应该包含如下政治因素:政党及政党制度,政党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政府、社团和一般民众之间的关系等。政治生态就是这些关系相关作用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本文在参照现有研究成果,结合文章研究角度,认为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综合体现一个地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良好政治生态能起到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作用,有利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简言之,良好政治生态就是“政通人和”,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现。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改革不断深入,国家治理难度不断增大,政治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逐渐形成了日趋成熟的政治生态理论。复旦大学教授王沪宁编写的《行政生态分析》(1989年)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系统论述政治生态理论的著作,书中强调借鉴生态学理论来研究行政系统。刘京希编写的《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2007年),对政治生态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且提出了政治—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政治生态理论体系。最近几年,许多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对政治生态建设路径进行探索。桑玉成教授强调,各国政治生存的生态环境差异是采取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陈仲的《论法治的政治生态文明功能》一文,强调了法治在建设政治生态文明中的五个功能:和平功能、稳定功能、发展功能、权利保障功能和权力制约功能。邱炜煌在《净化官场生态》(2013)文章中全面分析了我国政治生态现状并提出了优化政治生态的对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改革迈入深水区,依法治国步入关键期。我们必须要善于运用政治生态理论和思维,将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原则运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要把中国的改革、发展与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复杂的整体来理解,妥善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和局部关系。要将中国政治生态建设放在全球政治民主化进程,放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国情下,系统分析我国政治生态建设内部和外部环境,抓住机遇建设良好政治生态。要统筹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自然环境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推进相互协同、持续发展。

二、法治是良好政治生态的普遍形式

1.法治的合法性是良好政治生态根基

政治生态价值和现实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对现实政治生活内容、功能、评价标准和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决定着政治发展基本法则。政治生态建设最根本就是要保证政治稳定,政治的稳定又来源于政治正当,而这种政治正当需要通过法律赋予其合法性。如果政治合法性受到威胁而又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政府只能依靠强制力来维持政治生态,就有可能出现整个政治生态变质和坍塌。法治确保政治正当和合法性,是良好政治生态长久生存的根基。

2.法治的稳定性是良好政治生态保障

稳定性和延续性是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特征。稳定是良好政治生态的保障,没有稳定作为基础,政治发展也就失去了土壤。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政治处于变化不稳定时期,而且容易滋养腐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治发展“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要通过法治的方式,建立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要立足国情建立健全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依法维权机制、协调机制、救助机制等,通过法治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法治的无私性是良好政治生态归属

良好政治生态与政治腐化绝不相容,廉洁性是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特征。腐败会侵蚀政治权威,影响政治稳定,动摇良好政治生态基础。而法治强调通过科学的法律和制度来实现治理国家,通过法治能够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能够规范运行权力,使得政治生活处处受到法律和人民的监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形成激浊扬清的氛围。

三、依法治国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1.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均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风险还在累积。政治生态中也出现许多不和谐现象,买官卖官潜规则仍有市场,家族式腐败和塌陷式腐败时有发生,“拼搏不如拼爹”现象较为突出,能力不如关系仍然盛行,敷衍扯皮、干事者吃亏现象较为严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仍未杜绝。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政治生态中面临的问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约束的乏力、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政治文化传统的缺陷、监督机制运行低效和监管不力等。良好政治生态本身就是一种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与专政政治相对,而法治强调人民民主,对事不对人,注重治理国家的制度化、规则化和持久化。可见民主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关键,而社会主义民主更要依靠法治保障,实现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有力保障

政治生态好能够遏制不良作风甚至可以潜移默化改进作风,政治生态不良可以使好的作风变坏。政治生态的净化方式有很多种,从短期看,可以通过加强政治纪律和党纪教育,对不良政治生态现象给予打击。这些办法只能是一阵风,可能短期内政治风气得到了好转,但是一放松又会反弹。从长远来看,就是要优化文化生态环境、优化秩序生态环境、优化权力运行生态环境,而这些长远措施都是从制度上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更需要法治保障或者将制度法制化,可见通过依法治国优化法治生态环境是优化其他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有力保障。

3.依法治国是优化社会风气的关键举措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良好政治生态的集中体现,是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发展的基础。一旦社会风气恶化,既得利益集团固化、权力寻租常态化、潜规则文化盛行、贪污腐败丛生,就会动摇我党执政社会基础,降低政府公信力,也阻碍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党员干部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能够激发社会“正能量”,带动全社会自觉维护良好风气。党员干部自觉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不能仅仅依靠其自律,最有效和长久的方式就是需要法律和制度保障。而依法治国首先要求依法行政,这就要求行政机关人员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力,要带头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在工作中坚持执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简单说,就是公务人员要做规则允许之事,不做不允许之事,违反规则要受到什么样的法律惩罚,这就从根本上保证公务人员廉洁从政。政风清则民风淳,每个党员干部自觉改进工作作风,杜绝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会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四、基于法治思维下良好政治生态建设的对策思考

1.用法治思维强化从严治党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进行了新的部署,并强调要依靠制度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执政党长久执政要求,更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之法,从严治党就是要让党员干部首先敬畏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党章是管党治党的总规则,是全党制度建设的关键,也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当前,党的政治生态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都是根源于党员干部违反法律和党章,过度追求私人利益。要实现治党常态化,就必须推进依法治国,把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党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党内法规是我国依法治党最具可行性的法律,是从严治党的保证。要结合实际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内法律法规体系。法治贵在实施,要实施好党内法律法规,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循党内法规,依法办事,同时要加强在法律实施效果评价和监督上下功夫。

2.在法治轨道上畅通政治生态回路,建设民主开明政治

良好政治生态应该是多类型、多功能的组合,其内部结构也应该是自由的和平等的。法治能够推进政党开放性建设,有利于发展多元化利益集团,充分发扬民主,调动群众参与政治生态建设积极性,有利于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回路。法治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能够为民主开明政治创造稳定的、可操作运行方式。一是要依托法治完善执政党多元利益结构,提升党的政治净化能力和整合能力。任何一个人都隶属于一定的利益集团,如果只注重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小集团利益,就会扭曲个人行为,腐化可能性就比较大,就会损害国家、社会、人民的大利益。开放透明能够让利益更加公开,有助于利益集团之间公平和平等,有利于发展多元利益集团。只有开放,政治才具有包容性,通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现开放行政,建立开放的体系和政治过程,畅通多元利益诉求。二是要强化利益资源整合,形成有力政治资源支撑。对各种利益诉求在符合法治基础上整合,并形成具有权威性和支持性的政策选择,这种综合各方利益的政策选择能够形成政策执行合力,拓展政策多方利益基础。三是要依靠法治改善权力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权力是政治结构最核心要素,按照中国政治现状,政治建设的理想状态就是要依据政治生态的功能要求,真正实现动态有序、民主自由、自我净化和修复能力强的政治权力结构。打破权力垄断成为关键,这就取决于政治权力分立和自由竞争,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用宪法和法律制约公权和保障人民权利。

3.强化在法治视野下政治文化建设

政治生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特定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对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相对于刚性约束的政治制度来讲,政治文化建设对于优化政治生态有着柔性作用和更大空间。纵观政治文化发展历程,政治文化和法治相辅相成。政治文化从保守向开放转变推动了法制恢复与建设;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依法治国战略的确立。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与法治文化建设同步,重点强化政治文化对基层执政的引导作用。要让法治文化成为全社会的信仰和追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信仰法治,是对良法善治的崇尚,更是让法治思维成为社会共识。通过法治文化下乡和结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和法治思想,让全社会人民群众在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时首先能够有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能够守法和维护法治权威。

4.依托法治完善政治体制机制建设

当前,我国政治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政治体制机制不完善和新旧政治体制转轨过程出现漏洞造成的,完善政治体制机制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机制经历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整体上政治体制机制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基层政治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不合理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政治体制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过程,要求政治生活制度化、秩序化、民主化、法治化。要依托依法治国,使推进政治生活制度通道容纳能力与人民群众期待相一致。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执政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基层决策制度、民生政治参与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等,坚持政治制度建设以民为本,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治制度体系,争取赢得最广大民众支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仲.论法治的政治意识文明功能[J].社科纵横,2009(07):84-86.

[2]陈仲.论法治的政治生态文明功能[J].行政与法,2010(12):18-19.

[3]桑玉成.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生态问题[J].学术月刊,2012(8):5-13.

[4]郭金玫.政治生态建设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12):45-48.

[5]赵红卫.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生态要素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8):30-33.

(作者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