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创新——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周荣甲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构建就业创业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从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完善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和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化、就业创业服务多元化两方面总结了就业创业体系构建的实践;从建立“动态灵活化专业”调整机制、构建“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重组“四融合”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等三方面分析了就业创业体系的构建,最后,从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两个层面提出了就业创业体系构建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应对办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就业创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13?04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更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成果体现。对于农业高职院校而言,构建就业创业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牢固树立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提升,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创新[1]。

一、就业创业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完善就业创业保障体系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实行“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学校党政统一领导、招生与就业创业指导处统筹协调、各二级院(系)全力以赴、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三级网络体系。学院每学年都把就业工作满意度情况列入学院党政工作计划,院党政主要领导与院系主要领导同时签定年度就业工作责任状,明确具体奖罚措施,确保就业创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

(1)人员配备到位。学院招生与就业创业指导处有专职工作人员11 人,达到了上级1:500 要求,其中博士1 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 人,本科4人。具有教授(正高)职称3 人、副教授职称3 人。同时,各院(系)就业工作由各二级院(系)一把手书记主抓,每个系配备1 名专职就业秘书。

学院思政部职业与就业创业教研室现有专兼任教师60 人,其中,硕士18 人、本科50 人,教授2 人、副教授5 人、讲师17 人。近两年来先后组织49 名教师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工作培训,27 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相关技能证书。

(2)资金落实到位。学院设立了毕业生就业专项经费,坚持每年下拨标准达到总学费1.5%,每年就业专项经费保持在若干万以上。学院专门拿出新老校区沿街黄金旺铺门面房30 多间,不收学生一分钱租金,用于学生自主创业,历练创业本领。

(3)硬件设施到位。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现有就业工作专用办公室、信息查阅室、接待室、用人单位洽谈室、档案室等。学院就业招聘专用场地达900 余平方米,此外,学院大学生体育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馆经常作为举办大型“双选会”的场所。

(4)制度建立到位。学院建立了较完善的就业规章制度,如就业经费管理制度、走访用人单位制度、就业工作考评制度等。学院每年组织召开就业工作大会,总结交流当年就业创业工作经验,考核就业创业工作业绩,部署来年工作目标和任务,评出2-3 个先进集体和10 个先进个人并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全员参与落实就业工作的积极性[3]。

(二)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化,就业创业服务多元化

全程化、全员化开展就业创业的相关指导,在省内外维护和开拓适合本校学生的就业市场,最大力度为毕业生拓展更宽广的就业新渠道。

(1)就业教育全程化。学院将就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针对三年、五年不同学制的学生,分别建立了覆盖全院范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在三年和五年期间,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开设“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业素养与创业精神”必修课程,并面向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KAB 创业基础”等公共选修课,做到每个班级都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实现了班级有创业、人人知创业。每个月每个院系均要举办一次创业教育讲座,每个学期开展一次全面的创业教育培训,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创业设计方案大赛,通过实际举措实现就业创业的全程教学化,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增强了就业和创业的能力[4]。

根据毕业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学院及时举办不同主题的就业教育活动。开展了“带着梦想扬帆起航”的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涵盖求职书、设计比赛、模拟面试比赛、系列讲座、企业参观、校园招聘会等活动,印发就业指导手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明确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5]。

(2)就业帮扶人性化。建立特殊困难学生档案库,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做到重点指导、重点推荐和重点帮扶。学院领导主动帮助特困生解决就业问题,连续三年“双困生”100%实现顺利就业。特别对西藏、新疆等地方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外重视,自1993 年以来,连续20 年派人赴相关省(区)政府部门,解决他们的就业安置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每月开一次就业创业工作例会,明确院领导分别挂钩联系的院系,具体帮助协调解决就业创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院就业职能部门特别推出“大学生就业咨询日”服务[6],由招就处分管处长和各院系专职就业秘书负责集中解答就业政策、形势以及如何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各种问题。

做好毕业生就业进展动态追踪管理。招生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及时向学院领导、各二级院(系)领导及毕业生家长公布各院系、各专业、各班级的毕业生就业率。第一时间按照相关要求,准确地向省教育厅报送就业进展情况及真实有效数据。为了保证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毕业后继续关注,按照二分之一的比例延长发放一年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津贴,这对跟踪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稳固率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7]。

(3)就业市场多样化。学院定期举办双选会,积极为学生推荐就业岗位,按照“小型、分类、安全、有序”的原则,坚持大型招聘年年搞,小型招聘周周有,专场招聘随时办,就业推荐天天做。积极宣传并贯彻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合理引导毕业生理性就业。学院早在2003 年就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毕业生面向基层的通知》,通过政策奖励、典型宣传等形式,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面向基层[8]。

坚持每年春季和秋季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开展大规模的用人单位走访活动。2013 年度,学院组成12 个小组,走访了20 个省(市)的400 余家用人单位和17 家就业指导机构,收集有效就业信息30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个。

(4)就业管理信息化。创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网,建立了毕业生信息库和用人单位数据库,实现了网上信息发布、就业咨询及调查等多项功能,与国内知名用人单位建立了友情链接,并按要求嵌入全国大学生一站式服务系统,形成了就业立体网络[9]。在信息查阅室配备了计算机9 台,专门用于毕业生免费上网查询就业信息。

二、就业创业体系构建的探索

(一)建立“动态灵活化专业”调整机制学院积极组织,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紧扣现代农牧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10],以培养具备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和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现代农牧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将专业与产业对接,建立了“动态灵活化专业”调整机制(见图1)。学院涉农专业比例达67.3%,在校学生比例达65.1%。涉农专业办学规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高职动物疫病防控专业群‘双元一体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专业在市场的受欢迎度高,学生易于就业创业,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见表1)。

(二)构建“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释放师资、人才、科研 、服务等资源,主动和行业企业对接交流。始终紧扣学生就业创业这一主题,及时把握江苏、全国现代农牧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依据“工学结合”的整体要求,结合企业生产规律、学校教学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依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深化“三业互融、行校联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1]。在此基础上,学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示范区产学研平台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探索适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

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技术活动过程有机结合,把科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构建了“工学研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努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做中学、做中教、学中研”的改革[12],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技术应用推广、产业化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结合专业特点,学院实施了以“工学研融合”为核心的多种人才培养有效实现形式。如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防检结合,德技并进”、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GMP”、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3133”、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四阶递进”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递进充实完善实施环境,健全保障举措,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13]。

(三)重组“四融合”就业创业课程体系

紧扣现代农牧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制定专业调研方案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设计调研问卷,通过问卷、网络、实践专家访谈、电话、操作规程分析等形式,组织开展各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的岗位工作定位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的思路,提炼、优化、归纳形成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标准要求,以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作为为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事实起点,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和骨干双向合作,对原有的倾向于理论制、学科制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组,引入行业核心技术具体标准和企业丰富文化,分析现代畜牧业核心岗位技术标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畜牧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将现代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研究项目、企业技术项目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技服务与企业顶岗融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14]。最终,重构了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四融合”项目化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见图3)。

三、就业创业体系构建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应对

(一)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大多数是年轻的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因此,受到专业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影响,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示范带动能力不够强,要进一步加大选派就业创业指导老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同时要对就业创业指导老师进行有关具体行业就业创业的针对性培训[15]。

(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需进一步转变

有的毕业生因怕苦畏脏,不对口就业;有的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指导毕业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典型宣传,让学生坚定农业技术性行业大有可为的信念,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升其从农意愿。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