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久 李国芳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大胆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0-02
收稿日期:2014-09-22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编号g2013c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久(1973-),女 ,汉 ,湖北黄冈市人 ,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之联系更加紧密[1]。
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技能型、应用型院校,其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教育传播、师资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术推广与服务。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一)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
教高[2004]一号文(2)和[2006]16号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和区域经济服务,是国家对公办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尽到的社会职责。
(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要求[2]。
近年,我国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减态势,而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减反增,特别是一些民办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因此生源大战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优胜劣汰。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生源和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能力的竞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基,成长的沃土,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扎根于区域经济这片沃土,努力服务于区域经济,才能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动力。只有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才能找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如果游离于需求之外,高职院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多种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在服务社会的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模式:
(一)“岗证培训”社会服务模式[3]。
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都是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师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面向企业的岗位群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为企业提供转岗、在岗职工的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模式。面向社会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如各工种的上岗证,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模式。
(二)“订单培养”社会服务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之道。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采取企业选人、学生自愿的方法,组建“订单班”“冠名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完成实践环节,既为企业培养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缩短了企业员工上岗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成本,又为高职院校找准了办学方向,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就业渠道。
(三)“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
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相关院校共享专业建设成果,共享优质办学资源,共享优质师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相互促进,为共同发展高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力资源支撑社会服务模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要紧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这些产业培养专业对口、质量优秀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将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的中心,学生在与企业高度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培训,为将来到企业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企业在学校培训员工,提高了培训质量,节约了培训成本。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双方得到双赢。
(六)社区文化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是文化精英单位,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辐射和示范作用。高职院校为社区文化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市民进行公益性的讲座、培训,对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还可以将学校的大量资源,如完备的活动场所、丰富的活动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大学成为社区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三、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社会服务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发展迅猛。由于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国内智能楼宇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资料显示,今后10年,楼宇智能化在我国还将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从业人员将增至200万,其中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即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比例约为60%,即30万人。因此每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的需求在3万人以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智能楼宇人才短缺,供不应求。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智能化技能型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智能建筑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全国此专业方向的人才缺口达40万,而且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智能楼宇化专业是目前高职十大绿牌专业之一。
另一个面,智能楼宇化专业需要的人才是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是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系统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人才?。除了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测试技术、调试方法、运行和维护等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能力。由于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智能楼宇化方向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跟着师傅简单学习一下就上岗了,甚至有很多都是街头“游击队”,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或培训,对现代智能化楼宇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职业素养几乎为零,这也为安全生产和日后的生产管理埋下了巨大隐患。
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湖北地区建筑电气专业的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某院开办了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从而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调试、检测、运行、销售与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员,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后,可以发展成为会施工、会管理、会工程预决算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准这些工作岗位,我院对课程进行了调整,根据技术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调整和更新了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课程有CAD、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消防电气技术、建筑安防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组态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预决算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根据岗位需要,重组教学模块,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践,产教结合,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的方式,来实现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专业配套的实训环节有:电子装配实训、PLC与组态综合实训、水电安装实训、消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安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楼宇智能化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楼宇智能化工程预算实训、企业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
2、以服务行业为目标,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面向行业,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生产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既可以扩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也为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再生社会资源。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现的教学资源,包括培训场所、仪器设备及教学环境,大力开展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
3、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近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了楼宇智能化系统模拟实训中心。同时,某院与香港路九号、嘉禾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训与实习,初步构建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模式。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
近几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服务目标与服务群体单一[4]
由于各种原因,服务目标以在校生为主,社会人员服务显得比较少,服务的群体也比较单一,合作的企业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2、服务深度与能力不够
由于服务深度和能力的不足,导致服务限制。因此,调整专业结构,丰富办学模式,拓展服务内涵,积极参与高新技术攻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探析[N].光明日报,2008-07-24
[2] 刘立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 彭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4] 张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职业院校服务功能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1,8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