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社会论文 » 中国梦 » 正文

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途径探析

李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情况,分析了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通过“思政课堂”、“隐性课堂”、“社会课堂”、“民族文化课堂”、“新兴课堂”五个主要渠道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途径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16—03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李滟(1975— ),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情况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情况,笔者在某高校大学生中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的专题调查,1000余名大学生参加了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6份。同时,与100名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采取集体座谈和个别交流的方式。调查涉及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个人梦想和追求以及大学生对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关系的认知等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

在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程度方面,28.3%的大学生对“中国梦”非常关注,对“中国梦”有较为深刻的了解;51%的大学生没有主动去了解,没有特意去关注;20.7%的大学生对“中国梦”知之甚少,甚至有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国梦”。从获得“中国梦”的途径上来说,52%的大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新闻宣传等途径了解过“中国梦”;37%的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途径参与过“中国梦”主题活动;11%的大学生是从周围老师和同学处了解到的。

在对“中国梦”的理解方面,83.34%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在现今环境下提出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愿望和追求;12.4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是世世代代形成的传统观念;4.2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是当代政府的口号,是虚无飘渺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关注程度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还不全面,造成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不深入,认识不系统。

(二)大学生的个人梦想和追求

从目前大学生的个人情况来看,82.98%的大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17.02%的大学生很迷茫,理想信念模糊。13.83%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72.34%的大学生比较满意;13.83%的大学生很不满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改善。

从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因素和努力方向方面来说,39.15%的大学生认为勤奋最重要;37.45%的大学生认为教育最重要;23.19%的大学生认为才智最重要;0.21%的大学生认为运气最重要。从实现途径方面来说,35.11%的大学生会朝着梦想默默努力;51.06%的大学生表示要努力争取,并与别人共同分享;5.32%的大学生选择知而无所为;8.51%的大学生表示会分享但自己不会努力。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仰,有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也有一些人理想信仰淡泊,感觉前途迷茫,没有目标,没有追求。

(三)大学生对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关系的认知

在对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关系认知上,64.8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25.53%认为不清楚;7.45%认为不能;2.13%认为和自己没关系。

在对于影响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因素方面,38.36%的大学生认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最重要;30.43%的大学生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政治民主;24.04%的大学生认为是文化及环境较好地发展;7.13%的大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认为个人梦想和“中国梦”息息相关,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可以实现“中国梦”。但也有一些同学对“中国梦”的实现不关注,认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对实现“中国梦”缺乏足够的信心。

二、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在该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教育不到位、措施不具体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民族复兴的高度,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视野去理解、认识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是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把人民大众的福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中国梦”。当前,由于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中明显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取向,存在理想不坚定、信仰多元化等现象。而“中国梦”的实质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它的具体实现形式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1]因此,“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科学的理想信仰的具体形式,是青年大学生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积极投身于各个平凡岗位的有效载体。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等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本目标是教育大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行。同时,高校承担着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引导社会对现有的文化有“自知之明”。[3]“中国梦”就是当前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融合了民族精神、人文教育、道德修养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前沿阵地,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就是弘扬和传播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是实现民族进步的迫切需要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年大学生是一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勇于创新的新生力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主要力量。他们担负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进步”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历史任务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国梦”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需要。青年大学生应当不断探索、追求、把握时代的脉搏,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实现民族进步做贡献。

三、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国梦”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中国梦”教育的有效载体,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国梦”教育的力量源泉,把民族信仰教育作为“中国梦”教育的重要保障,通过“思政课堂”、“隐性课堂”、“社会课堂”、“民族文化课堂”、“新兴课堂”五个主要渠道,采取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意识形态传播以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启迪与引导等重要职能,[4]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中国梦”的教育,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平台,让“中国梦”入脑、入心。首先,要让“中国梦”进入教材。要把 “中国梦”的相关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与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相结合,由专家学者组织、整理、修订,编写、开发教材,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中。其次,要创新方法,让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要结合当前大学生自身具有的个性张扬、自主意识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改变以往的“说教式”的常规理论教学方法,采取“互动式”教学,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他们易于理解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普及,使“中国梦”入脑、入心。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课堂”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是最好的“隐性课堂”,具有强制性的感染力,是一种其来也渐,其入也深的熏陶。一是利用校园宣传媒体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报纸、电子屏幕等进行广泛宣传。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开设专栏,把“中国梦”和个人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激励大学生自觉加强专业学习,并将其提升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本领。二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演讲比赛、报告会、辩论赛等,通过具体活动,把“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贯穿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进一步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三是发挥模范典型人物的正能量。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培育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的事迹感染人,以先进、典型的精湛技艺引领人,以先进、典型的优秀品质熏陶人,在校园内唱响“为实现梦想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主旋律,为师生搭建筑梦、圆梦的舞台。

(三)发挥主题实践活动的“社会课堂”作用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课堂”把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一是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把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到具体行动上。二是要把“中国梦”融入到实践教育中。引导师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提升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深化对“中国梦”内涵的把握。三是广泛开展“中国梦”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立项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自觉实践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抱负和梦想,提升学生贡献“中国梦”的素质和能力。

(四)发挥“我们的节日”“民族文化课堂”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作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生命源泉,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中国梦”教育的内容之一。第一,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为载体,推进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如在春节、元宵节开展以“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尊老爱亲”为主题的活动;在清明节开展“纪念先人、缅怀先烈、追思感恩”活动;在端午节开展突出“赏习俗,增强爱国爱乡情感”的活动;在中秋节开展突出“团圆、团结、关爱”的活动等。第二,通过传统节庆文化教育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增进民族自信。利用国庆节、一二九、五四、清明节等重要节日,举办爱国歌曲大家唱、祭奠扫墓、诗会等,传承民族热情,弘扬爱国精神。

(五) 发挥网络教育平台的“新兴课堂”作用

据调查,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必须运用好网络教育这个“新兴课堂”。一是建立“中国梦”专题网站。专题网站设计要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版块设计要全面,刊发的信息要来源于师生,避免“假、大、空”等形式主义的内容。二是要发挥“自媒体”的引导作用。由教师、辅导员等建立“中国梦”微博群、微信圈、QQ群等,充分发挥其传播效应;党支部利用网络开展“微党课”,利用网络上党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培养、建立一支坚实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发展一批“意见领袖”,在论坛中发挥引领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四、结语

“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因此,要积极探索“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把“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推进“中国梦”入脑、入心。把青年大学生的“中国梦”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让“中国梦”真正成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南针,成为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坐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平.将“中国梦”融入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2013(6).

[2]刘志鹏等.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高文斌.大学引领先进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08(1).

[4]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点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5]李章军.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04,09.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