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的探讨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沐初级中学(225500)杨桂方

1前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其他教学措施无法代替的。问题提得不当,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可能“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的局面之中。

2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常见问题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2.1提问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认真备课,没有研究学情,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上起课来,经常是想到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过于浅显,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随意应付的坏习惯;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课堂出现冷场,教师只能自问自答,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些问题不着边际,与课题没什么联系。这样的提问只是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2.2问题设计不合理

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这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像这样的提问缺少思考价值,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根本得不到训练,表面上是提问,实际上是“灌输”,而且这类问题提得过多容易使学生养成轻浮的态度。

2.3提问面狭窄

有些教师为使课堂气氛热烈,获得圆满的答案,将提问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不喜欢向后进生提问,陶醉于学生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这样其实失去了提问的信息反馈作用,因为只提问了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部分学生。

2.4先点名再提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会习惯性地先叫起某位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一方面,被点名的学生不知所措,忙中出乱,另一个方面其他学生就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而仅仅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缺少了对已学知识的自主性回忆。

2.5提问没有层次

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出现冷场现象。

2.6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适当的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没有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等。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就继续提问,甚至忘记了让学生坐下,更谈不上进行适当的评价,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3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在物理课堂上,有效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能引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甚至能使学生感悟人生、震撼心灵、启迪思想。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3.1统筹兼顾——问题设置要能兼顾教材和学生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

常常听学生说,物理是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教师说,已强调很多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个全局观念,只重视备教材,而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备学生,所提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使之联系生活。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备好教材,使重点、难点突出。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题目,让中等的学生回答,如回答有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必要时可展开讨论。这样既可培养优等生,又可带动后进生,做到共同提高。切忌只提问优等生,不提问后进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让学生难堪等。

3.2和谐发展——问题提问应在宽松的气氛环境里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积极举手,不因对错而顾虑。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对回答得好的学生要肯定、赞扬,对回答得不太好的学生也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评价。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收到实效。

3.3妙趣横生——问题设置要有趣味性

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猜透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现有熟鸡蛋和生鸡蛋各一只,你能在不敲破鸡蛋的前提下,鉴别出熟鸡蛋和生鸡蛋吗?在有学生提出摇鸡蛋的方式之后,教师将两种鸡蛋放在桌面上,用力使它们旋转,发现某种鸡蛋转了几下就停下来了,另外一种鸡蛋转的时间比较久。教师打破先停下来的鸡蛋,学生发现是生鸡蛋,因势利导提问:“为什么熟鸡蛋转的时间比较久呢?”由此引入惯性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循序渐进——疑难点的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设置的问题不要过于繁杂和开放,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设置,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循序渐进,就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便于学生实现探究目标,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层层深入,层层对比,针对一个物理知识点,提出由几个问题组成的问题组,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就能自发地概括出相应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节课时,教师分别出示铁块和泡沫塑料块(外观颜色和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外观颜色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分别让学生区别可能是什么物质,学生很容易利用质量区分出铁块和塑料泡沫块。教师问学生怎样判断的,有的学生说铁比泡沫重。这本来是初学物理者容易犯的一种通病,但怎样将学生引入正轨呢?教师从控制变量的角度实行分步引入,提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吗?”。再用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的铝块在天平上通过增加块数做质量与体积对比关系演示实验,学生初步判断得出:铝块的体积增加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教师提出问题: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变化可能有什么关系,别的物质也是这样吗,这个关系是否就是刚才用来猜测出某种物质是什么的依据?然后循序渐进由学生提出问题: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到底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这样,密度的定义,正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对这几个问题答案的归纳和概括上得出的。使学生在问题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并理解应用有关知识。

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采用分层次多阶段跟踪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靠近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把这些问题排列成一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问题组,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问题的框架,就能使学生沿着既定的方向去实现探索知识的目的。这样,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都处于兴奋与和谐的思维交流中。

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3.5因势利导——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时机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个学生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当自己的答案与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同时,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进一步分析或进行修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动作会暗示教师学生是否知道答案。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微张嘴,身体稍前倾,睁大眼睛,抬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目光的学生,则可能不会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要观察这些表现,寻找最佳人选,从而发挥出所提问题的最大效益。

创设问题情境要从教学内容的具体问题入手,避免设置大而空的问题情境。因为学生理解一个新的概念、规律或定理时,往往只需要突破几个关键的障碍即可。教师如果针对学生在具体知识背景下的困难设置问题,更能切中要害、抓住关键问题,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解决困难、理解新知识。数量太多、太随意的问题,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会使学生对问题失去思考的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光的反射》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

(1)在知识点上设疑:“人眼能看见发光的物体吗?”

(2)在知识的联系处设疑,以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人眼又是如何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呢?”以分析比较两类最基本的光学现象。

(3)在思路上设疑,以引导的方式指向课本上的实验,创设疑问情境:“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时,是什么具体的情形?有可遵循的规律吗?”

(4)在知识的衔接处设疑,以沟通现象之间、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面向平面镜时,为什么看到了镜中自己的像?”

(5)在知识的转化点上设疑:“当人面向一张白纸时,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像呢?”从而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概念。

这样,巧布疑阵,击中要害,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6妙趣横生——问题设置要有生活性、时代性

如果在物理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抽象的、远离学生生活的,或者是一些随意凭空捏造的问题,学生就难以有兴趣参与进来,他们会觉得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启而不发,不能和教师形成共鸣。所以教师要给问题一个载体,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环境,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他就处在这个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这是贴近生活的“真问题”,他解决了“真问题”,这才是有效学习。

日常生活实际是学生最具体最生动的感性知识来源。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回味,往往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例如,在学习《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教师提出:

“为什么我们可以凭听觉发现飞行中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呢;为什么当我们人类对有些声音毫无感觉时,猫和狗却能警觉地竖起耳朵呢?”

这类问题要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体现了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真正体现“身边物理”、“见物思理”。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物理问题还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得到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白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物理。

4结束语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的目标,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益。

收稿日期:2014-06-29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