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实验中学(529000)伍翠凤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好坏关乎整个物理教学的效率。要提高学生物理学业水平,就必须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上下功夫。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然而依然存在很多主观上制约实验教学效率的因素。要让实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更好地为物理教学服务,教师就必须在接受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实现角色转变,更好地突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1分组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引导性
1.1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1重视实验操作轻视实验原理
由于初中实验考试中,无论是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还是各种考试中都是以考核实验操作为主,这种现象导致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对于实验的操作(尤其是关键的操作步骤)、顺序、注意事项等强调得比较多、比较详细,而对实验原理的讲解相对不足。
1.1.2强调如何做实验轻视原因分析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都是在教师的详细讲解下,按照教师在黑板或者预习学案中给出的实验操作步骤一步步进行的。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还可以怎样做。这样的实验探究是伪探究,学生自主性受到极大制约,学习效果低下。
1.2分组实验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引导性的策略
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导,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尽量多一些。”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过去在实验教学中依然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组织实验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开拓思维,逐渐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海洋。
1.2.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实验
分组实验课,对学生而言难度更大,所以要求学生实验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提前介入实验,是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良好方法。具体做法是,将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并把事先印刷好的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用以填写实验者姓名、实验时间、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结论,针对实验中的关键点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实验器材提前进入教室,学生可以在上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先探索。每次实验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熟练地完成实验。
1.2.2实验中及时给予引导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但是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充分调动学生间合作的积极性。这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例如,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合理分工,合理引导学生讨论,通过生生、师生讨论后,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应观察什么、记录哪些数据、如何使用实验仪器等。这个过程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有很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1.3小组有效合作是提高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好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其次,验证猜想。学生的合理猜想有多个,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湿度等,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较长时间。此时,就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有重点地分别落实以上其中的1个或2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甚至有的小组提出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弹簧测力计匀速不易控制。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其方法是,在实验操作中可以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小组合作探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小组分组合理、分工明确;②组长相当于小老师,一定要培训好;③教师应扮好自己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④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
1.4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布鲁诺说:“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参与者。”分组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氛围,使学生自己独立地发现问题,搜索与处理信息,并进行表达与交流等。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实验以课题的形式呈现,讨论交流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教师应选择好时机让学生领会他们探究的物理意义,切忌轻易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
2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转换师生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1演示实验可在学生“引导”下由教师去做
在做演示实验时,总是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或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去操作,这样会很大程度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学生“引导”教师操作实验,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的实验”中,教师把杠杆放在铁架台上后,学生自然会想到天平的使用,马上会说:“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这时教师可指出质疑:“为什么要使杠杆水平平衡?”学生稍加思索后回答:“便于读取力臂。”紧接着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平衡知识会准确地说出左边什么位置应挂几个钩码,右边什么位置应挂几个钩码,教师一一照做。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得到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这样教师在学生的“引导”下完成了实验。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同时由于是学生自己设计并操作的,因此他们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会灵活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2.2演示实验可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
初中学生都活泼好动,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一些事物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满足。于是他们对于光看教师来做演示实验,会觉得不过瘾,总想上来试一试。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好奇心、求知欲,把一些危害系数小、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例如,在“摩擦起电”实验中,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学生通过看书后,尝试用2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结果是互相排斥。再用2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靠近,结果仍明显排斥。然后又用1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1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结果是相互吸引。由此学生可以根据现象得到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以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结论。
3转变实验的角色丰富实验教学内涵
3.1把物理实验延伸到课外
物理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所以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可以把实验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外实验活动中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发现、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学会自主探究。例如,在刚学习《运动的描述》一章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人教版课本上有一个栏目《想想议议》:2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车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这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列车却向反的方向开去了。这是怎么会事呢?这样的情景有些坐过火车的学生有体验,尤其是夜间最明显,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这段文字的描述对他们来说就像“天书”晦涩难懂,课堂上又不可能演示这样的实验,怎么办呢?让学生课后去乘坐公交车,注意观察,获得类似的体验。学生立刻顿悟,难题迎刃而解。
3.2变定向探究实验为开放实验
物理教材上给出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有固定的器材、操作步骤,这样的探究属于一种目的性较强的定性探究。要更好地发挥实验对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教师可以将一些比较灵活的实验设计成开放性的实验。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完善实验步骤,给了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收稿日期: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