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转移就业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探讨——以广东城乡收入省情为样本

刘 湘 赣

(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 武汉 430071)

摘要:当前,广东省在需求日渐饱和,传统农林牧渔业市场渐趋萎缩,及制造业转型期产能削减下企业效益滑坡等背景下,省内城乡收入差距大幅拉升。以农民就业为观察点,提出了转移就业、农村金融、城乡互联及特色小镇等解决策略,以期探索出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蹊径。

关键词:广东;转移就业;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25

收稿日期:2017-07-05

1广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并入快车道,与全国变化相似,广东省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呈现出急遽上升态势。自1982年的0.246上升到了2004年的0.467,在此之后数据统计加入了城乡住户混合数据,到2007年广东省的总体基尼系数达到0.394,随后由于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牵动房地产业得以飞跃式的发展,从而带动的土地生态经济链不断被推波助澜,然而高房价背后是高度透支的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市场主体手中,2016年广东省基尼系数已上升至0.470,比全国指数0.465高出5‰。因此可以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性扩大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当前面临的无可规避的变化趋势。同时,广东省城乡内部也显著存在着城市收入不平等度高于农村的现象,这与城市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带来的收入分配差异化和农村就业的同质化、单一化以及收入分配波动性小的特征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广东省城乡收入差距因素分析

尽管在“十一五”、“十二五”这两个黄金五年中,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但现阶段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城乡收入不平等基本原因常常是其发展本身所致的。首先,当一个国家经济起飞时,城市部门比农村部门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快的发展速度,这就会导致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存在差距。其次,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收入渠道除了工资还有很多的非职业收入,如股票、基金、私募等金融投资类;炒房、炒地、炒商铺等不动产投资收益;文化艺术类额外收益。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这些渠道的收益则少之又少。另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贫困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村贫困居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居民在面临失业、工伤、残疾、重病等生活困境时候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系统提供的帮扶效果明显向城市倾斜。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居民的贫困程度,缓解了城市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但是,在农村由于缺少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的转移支付制度,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缺少解决的渠道,因此反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3转移就业策略萌生的转机

转移就业策略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通过给农民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非农就业机会来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如果农村贫困人口拥有在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的平等机会,他们就能分享城市经济中生产率增长的成果。那么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将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获得更多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的机会,这种公平的就业环境将有助于打破城乡岗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从而根本上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针对广东省的省情,有以下几点原因可以说明转移就业策略具有可行的背景。首先,在广东省有88%的农村贫困人口有工作能力;其次,截至到2015年数据广东省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广东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56.9%,相比之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6%;第三,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城市就业机会。因此,转移更多的广东省农村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城市就业就是一条值得尝试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途径。

当然,转移就业策略也存在两个无可避免的问题,一是广东省当地到底有多少农村劳动力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其特征是什么?二是阻碍广东省劳动力市场流动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6年广东省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若按非农工作时间计算,60%的广东省农村劳动力已经被转移,其中35%在本地从事非农工作,25%流动到外地从事非农工作。可见在广东农村可以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力占6成,这为转移就业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数据基础,在此政府部门要考虑的就不应是有多少人愿意转移就业而是给他们提供更好更优质收入更高的转移就业岗位了。同时看到,在6成 中只有2成左右的劳动力愿意流动到外地就业,这说明劳动力流动的程度还比较低,通过相关政策干预来促进劳动力流动已经迫在眉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行动:①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②为迁移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在就业地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健康服务;③通过对“户籍”制度的优化调整提升农村户籍人口在城市中的地位,打破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条例,提升农民工在城市的归属感;④提高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⑤可以考虑为部分不愿务农但又确实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够流动出去的农民在农村地区创造非农就业的条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不愿意或者无需务农的农民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持续工作以及获得更多收入的问题,继而达到缩短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效果。

转移就业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探讨区域创新发展

转移就业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探讨

4发展农村金融服务

众所周知,融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微小企业而言。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挥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其中,拓展农户和城乡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机会,这对广东省促进减贫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村金融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农户和扎根农村的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②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低效,导致更多的资源配给都向更好开展服务的城市倾斜;③农民由于创业意识相对城市居民而言更显微弱,对金融知识掌握相对空白,抗风险能力很低等因素导致对融资尝试程度远远不够。对此,政府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①选择一些农村的边远山区,组织村级会员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试点;②在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监督指导下,出台县域级别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办法,将金融机构的触角伸进县域范围;③配套设计促进农户和小微企业融资的财政激励措施;④积极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从“服务三农”的模糊定位中精准剥离出来,回归金融机构的本职业务,为农民提供最接地气的融贷服务。

5互联网链接下的城乡经济走廊

2015年6月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互联网+”的浪潮正式席卷农村乡镇。在此之后的一年中,全国超过200个“淘宝村”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其所包含的活跃卖家数量超过7万家,直接就业人数超过28万人以上,而且还带动了大量相应专职岗位的出现,与之配套的物流平台也提供了近10万个以上的稳定非农岗位。

“互联网+”到底能给农村、农民、农业带来什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链接手段,构建农村与城市的近距离经济走廊,通过互联网的数据快速共享,迅速将农村特色资源传递给城市群体满足市场需求,给农民带来显著的市场收益。中国新型城镇化,不应该是把都市农村化而是把农村都市化,能让农村感受到都市的生活,同时也能因地制宜,打造供应链、生产链,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6特色小镇工程促进贫困乡镇经济发展

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现有农村乡镇为背景着力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可见“特色小镇”从实质上是通过环境改造,人文历史挖掘渲染,招商引资来改造旧镇旧貌以达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的目的。因此,特色小镇工程恰恰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提取农村绿色银行财富的“金钥匙”,其将引领出一种新型生态健康的城镇化的模式。

小镇空间上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农民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其设立后形成的是一个能够自主运作的小型社区经济体,能够为附近的乡村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由于其地理位置上的便捷优势,相比背井离乡更多的农民愿意选择留乡置业。小镇能够提供竞争力不高但就业台阶低稳定性好的服务岗位:①尽管劳动报酬并不算高,但由于其岗位竞争少,工作时间机动,使得农民能够在不耽误农活的同时兼职几份小镇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对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提升幸福感是有较大作用的;②通过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使道路、电力、卫生、教育、环境等基础性设施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些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民是需要花比之前小得多的成本享受到较为舒适的生活,这在节约家庭支出上也有它积极的意义;③县以下的镇(乡)财政实力弱,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通过特色小镇项目建设能够增加镇(乡)级财政的税收来源,补充地方财政的亏空,也为政府投入更多资金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改善农民生存条件等方面提供了额外的保障。

7结语

总之,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也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的工作重心。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起来了,但是全省东西区域收入差异明显,城乡贫富差距大。以转移就业为主线的一揽子策略正是以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为核心出发点,分别从政策、渠道、资金、项场地等多个方面着手以融贯一条农村就业生态链条为目标,为发展农村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探索的一种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志英.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刘志英.中国城乡贫富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J].江汉论坛,2004(3).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