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天气啊是教育学但在最基础的一本学科,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已有理论的概貌与各领域的基本关系,而后可以形成普遍的方法论、寻找自己的研究领域。本文就着重和大家讲解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相关论文。
第1篇: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原理
朱奕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对于高中学生培养意义重大。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当前各高中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学理念的认知存在缺失。本文简要就人文素质的基本理解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人文素质教育学的具体原理,以期为广大高中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学原理
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起源于大学教育,逐渐实现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推广,但是高中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相比大学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相比更需要进行改革,这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前,高中学生面临着更高的人文素质要求,所以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学原理的深入探讨与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进一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人文素质概念理解分析
人文素质是建立在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其与人文知识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其最主要的却又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心理品质。相比于人的生理变化而言,心理变化的程度更加复杂,但是在传统高中教育工作中却没有就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切实考虑。而心理品质包括思维品质、记忆品质、观察品质、操作品质等所述的认知心理品质以及意志品质、情感品质等非认知心理品质。而人文素质教育学理论中最终目标就是在就学生的认知心理品质进行教育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教育。而智慧也是人文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被分为理性智慧、实践智慧以及道德智慧等方面。前两者主要是指学生的理论转化能力,是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中的最为基础的目标。而道德智慧即为通常意义下的善良,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中重点要求的教育与发展目标。
二、人文素质教育学原理分析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实现人本转变的必行之路
人文素质教育学理论从本质上说其实是思想转变的一种形式,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就在于社会本位的影响,这也是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先进国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仅仅将教育工作看作实现团体利益以及政治利益的一种简便方式。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突破传统教育目标的一项教育内容,其本质上是在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但是其在开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出发点却是建立在个体发展目标之上的。若实现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进步,则社会、经济本身也会迎来较大的发展,所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根本就是实现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而我国传统教育工作中,却将教育工作的目标建立在社会功能的基础之上,缺乏人本特征,限制了学生的发展[1]。
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本身就是为了使得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得到理论知识方面的提升,同时也能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最重要的就在于学生能不断的实现自我情感以及自我品质的完善,是重要的人本发展思想的体现。因此,要实现现代社会向着人本方向不断的转变,其更应当不断的在高中教育中深入贯彻人文素质教育,建立在人的发展思想上开展教育工作。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深入认知基础之上的
人文素质教育学理论中最根本的理论认知就在于将学生看作是“人”展开人的教育,而这里的“人”其实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属于社会本位属性的国家,在进行“人”的理解时可能会将其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体。通常情况下,生命体都被分为实我与意识层面的我两种形式,即“我我关系”与“他我关系”的构建,而高中人文教育工作中应当将重点放在“我我关系”的思考层面[2]。但是在我国之前的社会体系之中,个人需求并不被重视或者将其笼统的归纳进社会需求层面之中,所以可能会造成教育对象出现低估自身水平的情况。总体就人文素质教育学理论在对于人认知方面的理解概括为,人文素质教育从本质上实现了对社会、经济以及人进行考虑,但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才是最根本的途径。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中并不仅仅将人的发展片面的等同于认知过程,其在很大程度上也具备非认知心理过程的特征,即人的心理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学理论当中强调的重点既是科学、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特色。各高中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时,并不能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形式,同时还应当将隐形教育代入到实际工作当中。
三、结语
在就人文素质教育学原理展开分析与探讨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明确人文素质的具体含义,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的就人文素质教育学原理展开分析与探究。且该教育学原理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不断的向着人本转变的必行途径,同时也是在加深对“人”的深刻认知与探索之后建立起的重要学科。只有不断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学的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在高中教育中的不断推进。
第2篇: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探索
董勇艳(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类学习科目,是学生掌握教育学内涵及核心思想的重要途径。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得教育学原理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进一步提高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教育人员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采取合理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更好的适应当代教育学学科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学原理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学科;发展需求;教学改革;实施途径
教育学原理是当代教育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教学目标就在于通过教育学理论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教育学原理及内涵的认知,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适应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就要对教育学原理学科进行优化改革,从而提高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当前,在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当中,实施教育学原理学科教学改革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对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一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
教育学原理学科是教育学一级学科当中的一门重要二级项目学科[2]。作为教育学专业当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教育学原理在深化学生教育学原理认知及提高学生教育学学习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有待完善。在素质化教育背景之下,教育学原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更好的提高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水平,教育人员还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当前教育学原理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及完善,并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更好的推进教育学原理的改革发展。
二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问题
(一)教育人员的教学观念落后
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学原理学科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当中,依然存在部分教育人员教学观念严重滞后的现象,使得教育人员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教学方法及教学途径进行合理的改革及优化,最终造成教育学原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学生的心理学习需求,进而降低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导致教育学原理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基本教学目标[3]。
(二)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受传统应试化教育观念影响过深,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学生的试卷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实质上,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完全的反应出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造成部分学生逐渐对教育学原理学科产生厌烦及抵触的学习心理,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作为一门基础类的教育学科,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过程理应受到科学的、有效的监督。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许多教育人员都提高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视,比如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闻不问,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不进行积极的指导,给学生进行其他课程学习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此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对教育人员的教学工作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使得教育人员的课堂教学行为得不到管理及规范,最终导致教育学原理的教学途径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三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改革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应试化教育观念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需求。在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教育人员首先要及时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断创新当前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工作能够更好的满足现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案例教学法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教学方法[4]。教育人员在开展教育学原理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学习需求,适当的引进及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及解答,从而提高教育学原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此种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能够十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形成。要想更好的提高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水平,实施案例教学法还须规范以下教学流程。
1.案例及问题的科学设置。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育人员要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资料收集及分析,并在课堂教学当中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独特观念及个人意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探讨,最终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育人员要充分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案例教学法下的教育人员主要起到着引导及帮助作用。教育人员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要对所选案例进行层层筛选,并做好课程规划,以确保后续案例教学效果。一方面,所选案例须与教育学原理学科相应的章节内容所符合,另一方面,实际案例还须适应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巧妙的设置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课堂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开展分组式合作学习。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当中,教育人员应当变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式的合作学习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育学原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5]。首先,教育人员应当根据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状况作出相应的分组,以确保各小组整体的搭配协调性,其次,教育人员还要根据各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最后,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的时候,教育人员还应当适当的参与其中,并进行适时的提点及帮助,充分的发挥引导监督作用,提高学生的教育学原理学科分组式合作学习效果。
3.做好案例教学总结。在某一阶段的案例教学法实施完毕之后,教育人员必须做好该阶段的案例教学总结工作。首先,教育人员要对学生的案例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所讨论案例与教育学原理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转换能力就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教育人员还应当对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当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加强对学生的认可及肯定,并循序渐进的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课程学习水平。最后,教育人员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总结习惯。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工作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将教育学原理当中的相对抽象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内容转换成更加生动、直观的动画、声音及图像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性的记忆及学习,促进学生对教育学原理学科内涵的吸收。此外,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探讨热情。
(三)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教育人员就要逐步完善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一方面,教育人员要改善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课程评价机制,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一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当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学习好感度。为此,教育人员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四结语
教育学原理是当代教育学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当前的教学实践当中,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为进一步提高教育学原理的课程教学质量,教育人员就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及应用,并通过分组式合作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加强对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的利用,逐步健全教育学原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从而提高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整体效果,促进我国教育学原理的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