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学校、企业、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站在办学成败的高度来审视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实践中的道德培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高职院校要着力寻找职业道德教育路径:明确教育目标,强化领导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校内外、课堂内外相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涵育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教学
作者:张排房1,2,李洪荣2(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2.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南京21113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职业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产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的三个目的:一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然而目前在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德育、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实现。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意蕴
1.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应有之义
所谓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马克思、恩格斯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一目标贯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始终。它既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体现。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来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需要,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路径。
与普通教育所不同的是,职业教育不完全是升学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技能教育,是培养“将图纸转换为产品”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直接从事社会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一线生产者和劳动者,它以就业为导向、以民生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职业院校的道德教育应具有“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的属性。
2.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成长、发展、就业的核心要素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思维活跃但思想散漫,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但比较肤浅,自尊心强但缺乏自信心。在现实生活中,职校学生有的是得过且过的盲目,缺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有的是无精打采的麻木,缺的是为理想拼搏的行动;有的是昏昏欲睡和无所事事,缺的是学习的兴趣和对周遭的关心。其自身的约束能力、自控能力、行为习惯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显得相对欠缺,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充分展示学生自身才能,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果的舞台。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心理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素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成长、成才、发展、就业的核心要素。
3.职业道德教育关乎高职院校办学成败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改变自己。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将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人才,加强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性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塑造人才,两个目标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更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而毕业生的素质又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准仪,素质良好的学生走出校门就是学校最好的名片。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强调“技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过分地强调技能会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弱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实现塑造人才的目标,终将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和学校的声誉,事关高职院校办学成败。
4.职业道德教育是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学生从“学习人”向“技能人”转换的过程,职业道德是科学发展观、立德树人个人层面的要求之一,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紧密相连,不仅是物质文明发展建设的基石,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
对于企业来说,职业道德教育事关企业的发展。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劳动分工不断细分,企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除了技术设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员工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日益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越高,就越能满足社会需求,越能获得社会信任,企业也就越能在经济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益;对于社会来说,职业道德教育事关社会的稳定。生产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责任教育、奉献教育、敬业乐业教育……对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营造和谐、祥和的社会氛围和民主、文明的职业关系。
职业道德教育是当今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既是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落实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和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生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别企业发展问题,而是事关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大事。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教育体系是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保障。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应包括:一是要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应体现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二是职业道德教育要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三是要编写有针对性的、符合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四是打造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五是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六是形成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
据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高度加以重视;课程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系统、完整、合乎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而据了解,传统的“三段论”模式,即“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习”依然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普通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没有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角度出发,形成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即使部分学校已经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但课程内容仅停留在“为什么学”和“怎么学”阶段,并未将课程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也就是在“学什么”和“怎么用”的问题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并且在课程设置上,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仅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教材中的两个章节有涉及,缺乏教育的长效性;除此以外,师资不专业、设施无投入、考核评价过于老套、内容方法过于陈旧等,都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不够、效果不佳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不够,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调查显示:教学内容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陈旧化,缺乏真实的案例教学,学生对教材提不起兴趣,对教材精髓无法“吃透”,其实效性非常有限,无法促进学生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开发德育教材的时间过于漫长,更新速度过于缓慢,来不及紧抓时代热点,也不能体现和反映当今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的评价和要求,更缺乏在全球范围内对各国优秀职业道德培养经验及成果的分享,与社会脱节较为严重。三是教育内容与专业存在脱节,与专业的关联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内容偏重一般职业教育,缺乏行业针对性,岗位特性并不凸显,难以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偏离实际的内容设置,使得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欠佳。四是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还停留在填鸭式的教育状态。职业道德教育课堂,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的知识灌输,学生大多数时候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没有充分发挥能动性。这种“重灌输,轻互动”的高控教学模式在现实中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教学效果收效甚微[2]。
3.关门办学,忽视实践过程中职业道德的培育
普遍来看,每一所高职院校,其办学都有着鲜明的定位和特色指向,即以一类专业为特色,相关专业并举,而每一种职业(专业)都应有各自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提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就是说: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社会道德;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直接从事社会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一线生产者和劳动者的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育不但要“授业”,更要“传道”;不但要教给学生生产的技能和生存的本领,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奉献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操守。
然而,有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许多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过分依赖课堂教学,不善于走出校门,在实习实践中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主要表现是:重视课堂教育,忽视社会实践;重视理论填充,忽视实践理解;重视学校教育,忽视社会、企业、家庭的共同培养。因此,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只是被动听来的生涩的理论,而缺乏企业现场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案例佐证,学生难以理解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核;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认同,而很难达到内化于心,诓论外化于实习工作中的自觉实践。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式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建设人才和劳动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南辕北辙。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不能脱离行业这个范畴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三、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路径
1.明确教育目标,强化领导意识
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可以概括为“德行”二字。“德”,即为道德,“行”,即为品行。高职院校应该把培养道德高尚、专业突出、技能精湛的适应社会生产和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劳动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层面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环境建设、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的壮大,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在充分认识、肯定职业道德作用的基础上,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分步实施,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软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言行,以制度明确权责;提供舆论保障,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应进行积极正面的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用氛围来熏陶德行。
2.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内容方法
一是将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科学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开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依据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职业学校学生培养和成才规律,将以往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传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转化为具有职业性和社会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行业企业生产需要的与时俱进的现代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生动的案例中。基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的属性和服务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去修正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职业道德教育更具鲜明的专业性和行业性,并将生涩的理论转换为符合时代特征的、生动的、真实的案例,实现与学生的实际对接,与社会和企业的对接[3]。三是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关注所学专业的职业理想、责任、纪律和道德观念等问题,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职业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四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强势主导的教学方法和“生压硬灌”式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知”和“行”的关系,倡导躬身实践,注重情景教学,强调互动参与,革新评价考核体系,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活动体验是载体,服务职业是目的,融入生活是延续,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堂的新格局[4]。
3.构建校内外、课堂内外相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涵育机制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一门课程,更应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前,与企业对毕业生较高期待相矛盾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意识相对淡薄,究其原因,是现如今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淡化实践性,教育过程缺乏情感的认同和真情实景的体验。因此,校企深度合作,不单是学生专业实践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实习实践体验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和发掘企业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真正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实现校企共赢。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引入企业文化,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和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提升;企业应对实习学生进行行业企业规范教育,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形成具有行业特征的职业态度、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由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5]。
此外,应将教师与学生有机结合,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挖掘双方的主动性、自觉性和互动性;应将显性的课程内容与隐性文化理念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了解职业道德观,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各项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职业道德观;将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请进来,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走出去,让学生接触企业和社会,从而将职业道德的内涵转化为自觉的实践和意义的升华,使职业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
四、结束语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核心要素。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观点,深化改革,积极探索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培育机制,既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进一步落实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和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