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学校建筑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由于它是用于教学研究所使用的建筑,因此,它必须要具备一些常规建筑所不具备的大跨度,高采光度等特点,也就是说,想要控制好学校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一件相对较难的事情,近些年来,地震灾害频发,为了能够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性与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提高了,人们才能在灾害来临时,从容应对。进而避免重大损失的出现。
2学校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抗震预测系统的研究中,但是,对于地震这种随机性非常强的自然灾害,我国的预测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我们面对地震灾害,应该运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手段,学校建筑,是學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场所,通常情况下会聚集很多人,一旦地震发生,如果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不够好,那么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也就是说,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是对学校师生生命财产的负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高建筑抗震性,首先要从其设计开始,工作人员可以先从建筑的连续坍塌和整体稳定性入手,建立科学的强化稳定性体系。能够保障在过多负荷作用于建筑结构的时候,其稳定性不被破坏。同时,要对建筑中的各个构件进行内力降低控制,并且由于学校建筑属于大跨度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不适合使砖混结构,但是,受到我国国情的制约,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学校建筑的结构采用的依旧是砖混结构,这样的情况下,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就要将横向的承重墙厚度适当增加,还要增加混凝土构造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侧斜能力。如果学校将走廊建造在外边,那么其廊道宽度就要加宽,其外侧还要加设更多的支撑结构,竖立窗子之间的墙体要加宽,层层设置环状封闭圈梁.走廊宽度不足,楼梯间牢固性不够,在地震时影响师生逃生,教训十分深刻.应避免楼梯间设置在建筑物的端部,设计时楼梯间应参与整体计算,并有足够的抗震构造措施,使楼梯间比建筑的其他部位有更强的整体牢固性,框架楼梯的填充墙体,应有可靠的拉结措施,避免地震时倒塌,阻塞疏散通道。
3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3.1防震缝的合理设计
在学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中,防震缝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稳固性的重要保障。防震缝的设置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设置原则,即根据学校建筑结构、建筑类型和建筑需求等进行具体分析。首先设计人员需把房屋进行独立开来,且在防震缝的两侧上部结构中也需将其完全分离,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既定设计要求,实现和沉降缝、伸缩缝等之间的良好协调。其次需要根据房屋进行全高设置,设置的宽度要和房屋高度保持一致,大多数情况下,如学校建筑结构高度在15m以下,可采用100mm宽,反之,则可在每增加一个梯度上,宽度增加20mm,以实现防震缝和房屋整体结构的有效统一。
3.2屋顶和墙体部分的设计
众所周知,学校建筑结构的自身质量是否良好,会直接关系到它的抗震性能,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就要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并尽可能提高房屋质量,以此来带动整体抗震性的增强。在具体设计中,可选用质量较轻的建筑材料,减少无用的附加物,同时对于房屋的屋顶设计,也要考虑到这方面内容,在确保其具有够强的牢固性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将其高度降低。
3.3立面和平面设计
(1)利于抗震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的选择;抗震建筑平面和立面外形的选择要尽可能简单,且各平面形状应尽可能规则,因为外形规则的建筑面能够明确各部分的受力,且建筑结构在地震影响下,可对出现的各类反映进行受力分析,同时结构较为简单的平面,还会进一步降低设计难度,在进行结构架构时也更加容易。因此这类外型规则、结构简单的建筑面,对地震的抵抗能力更强,相反,如果建筑面的外形复杂、结构多样,会导致房屋建筑的应力集中,结构容易变形,使抗震性能受到影响。(2)建筑的各面刚度与质量的分布;如果建筑刚度分布不规则,各处质量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建筑在地面平动分量的影响下,出现变形振动现象,危及建筑质量安全。因此建筑在设计时,要将各平面的刚度和质量力的分布尽可能规则平均,而一旦出现变化,要保证变化平均。以建筑竖向收进为例,在发生地震时,由于收进部位上下双方的不同性质,会导致双方之间的横隔层,也就是楼板出现应力变形,使凹角处的应力向竖直方向集中;又如隔震墙,在建筑物的底层往往会安装防震墙,以增强抗震能力,但由于抗震墙间有一定的间隔,因此会导致建筑物竖向出现不均匀,而建筑结构间的填充层设置不连贯或错层出现,会导致短柱的形成。另外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还要避免出现重心偏高、头重脚轻,以及立面结构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抗震性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一旦出现,一般很难修复,且不利于学校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的提高。
3.4施工场地的确定
施工场地的选择是否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房屋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建筑施工场地的不同,建筑物最后的抗震性也必然会有所差异,而且不同的场地环境,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破坏力也是不一样的。据此对于建设人员来说,需将学校建筑结构的施工场地重点对待,其最佳的位置应是在地势起伏小且开阔地区,避开断层交汇部位,以避免地震引起其它灾害发生。除此之外,施工场地的不同也会对后期的地基设计产生一定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讲,要想确保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处理好地基问题,保证施工场地的地基具有足够的荷载力,不会出现沉降问题。
4结束语
我国学校建筑在抗震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由于,过去人们对于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了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大量人员以及财务的伤亡损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从这样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发现,提高我国整体学校建筑的抗震性,对于地震这样随机性非常强的自然灾害,以防御为主的治理手段,还是十分可行的。尤其是像学校这样人口聚集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提高其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保障学校师生生命安全的必然之举。文中几个方面对提高学校建筑抗震性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增加人们对于地震的了解和认识,唤醒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意识,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薛小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