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琦龙(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大和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特别在企业搞好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现状下,我国对于能适应企业要求的实用型高级网络工程和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支撑企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框架是现有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网络工程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网络工程专业必须围绕课程群支撑体系,以知识构建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将职业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新组合,整合成新的课程结构,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建立评价体系,培养高质量的网络工程人才。
目前,作为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之一的网络工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缺乏网络技术的实践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能完全胜任所担负的工作,从而在网络工程类人才的供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缺口。虽然有关的网络工程的课程在国内院校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多年,但教学效果始终不尽人意。从我们对企业的调查、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反映出学生对网络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掌握欠缺、网络实践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学生对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缺乏系统连贯性。由于学生的网络综合应用能力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一个优秀的网络工程技术人才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素养外,还须具备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尽管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和阶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其项目管理能力、工程化实施能力和职业化素质的培养却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 基于项目管理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项目管理(PM,Project Management)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效地计划、调度、控制和跟踪项目的开始、执行、直止终止的过程,是项目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网络工程项目管理则是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工程的实际,利用工程的概念和方法来设计、搭建、配置、管理网络等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网络工程的实施、管理、维护都在管理者的控制范围内。基于项目的教学是一种“行为引导式教学形式”,是以项目为主体并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由于项目式教学强调项目的现场性、知识的综合性和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其完成的形式、内容与传统实训课程有较大差异。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项目管理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培养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的网络工程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项目管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项目管理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采用“1+2+3+3”的模式。
1 一个主线
项目管理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采取项目小组合作的方式,以项目任务的形式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主动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过程管理和新的监控评价机制,把建立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2 两个模块
项目管理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共分两个模块,即网络设计模块和网络实施模块。网络设计模块分两个阶段进行,分别是网络需求分析阶段、网络的规划与设计阶段。在此阶段增加网络工程招投标文件的内容示例和学生的模拟答辩。网络实施模块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实施与建设阶段、测试与验收阶段、管理与维护阶段。经过对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驱动改造,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网络的设计、规划与实施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指课内实验教学系列,主要完成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第二层次是指从传统课程中剥离出来的独立实验教学系列,主要以专业技术骨干课程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主。第三层次是指针对课程群制定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主实验意识的能力为主。
4 三项保障措施
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驱动,加强阶段过程控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后的考核以阶段考核为主,每个阶段设置考核点,并进行答辩。答辩小组成员由老师、企业工程师、学生组成,最后给出综合成绩,并将反馈信息引入教学评估体系,以此指导网络工程的实践教学。实践模式的监控采用过程监控方法,对学生能否完成项目流程设计的内容进行监控与评价,阶段之间环环相扣,对每一个阶段的内容完成情况由任课教师讲解、指导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包括企业团队成员对教学流程进行评价、监控与指导并参与实践教学。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在实验室建设中,投资600万元完成中央财政与地方共建项目——网络综合应用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络存储实验室的建设,以网络、服务器、存储器、交换及路由设备、桌面系统为平台,构建与业界同步并在国内领先的工程化网络综合应用实验室环境,成立青海民族大学华为3COM网络学院、青海民族大学Linux实训基地和6处校外实践基地。采用加拿大和美国Co-operation Education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具体参与企业运作和项目研发,体验网络工程的实施过程。
实践结果表明,项目管理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该专业的实践性环节建设,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网络工程技术及网络应用人才的目的。
二 基于项目管理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 设计课程结构构成,完善课程的系统性
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设计网络综合实践课程的构成。课程的组成部分、各部分在课程中的地位、课程的特色应完全体现网络综合应用的新思想、新技术,总体上既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又能够紧跟网络技术市场的前端需求。
2 构建教学模式,确立项目并划分模块
改变常规“理论+验证性实验”的模式,以项目工程开发的运作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增加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形式。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为本,既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还要有明确的评分标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并划分具体模块,尽可能选择典型实用且难易适度的网络工程项目,同时项目还要能够基本覆盖以前学习的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能独立地在短时问内完成任务,并在遇到困难时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自己克服。项目管理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网强调的是对实践性和专业化的聚合,增加学生的实战经历和技能。
3 制定项目工作方案
教师要根据项目要求以及与该项目相关的知识和学生一起讨论该项目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项目的意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完成哪些任务,掌握哪些相关的知识。由学生提交项目计划方案书,经论证确立项目实现的功能和计划。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若是分组完成则实行组长负责制,可以2到3人为一组,其标准是“组内异质协作、组间同质竞争”。
4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时,项目组成员根据分配到的具体模块要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相应新知识,以解决问题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关键技术资料并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难题,案例教学与工程实践同步进行,让学生能够真正经历网络工程设计、实施、验收的全过程。通过讲解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在不同的工作角色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也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项目实施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主动的实践活动,我们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模拟项目监理方、用户、企业三方的招投标过程,使学生了解网络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的全部流程,提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5 在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中引入答辩机制
在网络方案的规划、设计、模拟实施、设备选型等环节都采用答辩方式来评判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首先,确定答辩小组成员,以7~9人作为一个答辩小组,成员有教师、工程师、学生组成,其中学生成员既是答辩评委又是答辩者,答辩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答辩的过程中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并详细记载每一个答辩学生的设计方案中发现的问题,答辩后学生针对发现的问题修改设计方案并提交给老师,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实施工作。
6 整合资源,改善教学条件
承担课程改革的教师由我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两部分构成。教师的专业理论提高通过学校来解决,而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合来解决。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加快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速度,建立真实的实践环境,成立与企业联合的网络技术开发协作体,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网络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
7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在教授学生学习网络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成绩考核中同时引入团队评分制,不再以个人表现来评定成绩,而是以项目团队的整体表现做为评定成绩的唯一依据,以促使学生自发地进行合作、分工和交流,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白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2008(2).
[2]杨颖,等.网络互连技术教学与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2007(3)[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