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浅议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文 / 苏少君

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同时也存在着职业指导实际重视度不够,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指导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全程化、个性化,与社会联结性不强,职业指导的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高校近年来的一些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如何着手提升职业指导效果:一是加强工作机制建设,提升职业指导课主阵地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开展个性化的职业咨询,满足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层次性和个体性;三是通过创新职业指导的形式和载体,促进职业指导社会化。

目前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形式化

目前,各高校已经把职业指导的教学纳入了高校日常的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中关于职业指导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总的课程量偏少。更有些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学仅仅只包含了职业生涯以及就业指导的相关介绍,并未针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指导而增加相关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动手能力。职业指导课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并未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教育。

2.参与度普遍较低

高校应该建立良性互动的职业指导平台,形成校内外沟通的渠道,并且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参与到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中来。但是很多高校老师不能正确看待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认为这都是学校或者学生自己的事情,认为职业指导与自己的教学工作无关。没有树立职业指导教育的思想,不能够在自身的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渗透教育。

3.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大部分都由学校的辅导员或者其他教师兼任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由于这些教师并不是专门研究职业指导工作的,没有经过职业指导教育的专业学习与培训,缺少职业指导教育的心理、伦理、咨询以及法律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测评、帮助以及培训学生的专业技巧,所以常常不能给予学生正确而充分的职业指导教育。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不能及时高效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导致了职业指导教育效果不明显。

提升职业指导效果的措施

1.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机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要切实建立、实施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为此,要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的领导机构,同时督促各院系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组织,落实工作职责,形成“学校主要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工作运行机制,实施上下联动,各方广泛参与的全员职业指导;重视职业指导机构建设,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就业网站建设等落实到位。同时激发上下各方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外驱力,调动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高校职业指导效率、效果如何,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起着关键作用。高校要以“专职为主”为原则,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专职职业指导队伍包括负责职业指导工作的领导、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他们是组织和带动学校职业指导的业务核心和中坚力量,因而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学习与培训,来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准;要倡导他们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的培训与学习,鼓励他们通过考试取得职业指导师资质;要勉励业务强的就业指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使之成为职业指导方面的行家里手,朝专家化方向发展。

由于职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指导者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咨询学、人力资源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常识,因而,职业指导部门要在平时组织他们参加一些职业指导方面的学习培训,使他们能自觉地、得心应手地把职业指导教育寓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最后,要重视利用校外相关力量,建设职业指导兼职教师队伍“蓄水池”。校外力量包括行业专家、学者、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成功人士、杰出校友等等,可通过请他们到学校上课、讲座等形式,给学生传授就业创业心得。与校内职业指导力量相比,他们具有与社会更贴近,对就业市场更了解等优势,可以弥补校内指导力量的不足。

2.加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开放化

这是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关键手段。首先,要加强职业指导的系统性,实施全程化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合理选择、积极发展的一个长期的教育援助过程,其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业、理想、身心发展等方方面面。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等同于蜻蜓点水,而应当成一项系统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毕业后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指导要有计划、成系统、有步骤、分阶段、成模块地进行。低年级应重在自我定位和专业定位;中年级应着重指导学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和对职业的适应性;毕业年级应着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法规政策,搜集、处理就业升学信息,掌握求职应聘技巧,调整择业心态等。

其次,加强针对性,实施个性化指导。从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入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领域需要,开展对应性的指导;高度关注、深入了解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不同学生的职业心理及其变化发展情况,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辅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心理和行为,获取自主选择就业方向、谋取和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应针对学校职业指导的薄弱环节和学生最为关注的环节实施针对性、强化性指导。例如针对新生入校后的专业意识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创业指导、毕业前夕不良择业心理的调适、就业指导与援助等。

最后,要加强职业指导的联结性,实施开放化职业指导。人们的职业发展需要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共同作用和影响,职业指导在三者间起到了重要的联结作用,职业指导需要、也只有在与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有机结合的状态下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高校要提升职业指导效率效果,必须加强职业指导的联结性,实施开放化职业指导。这就要求职业指导部门和人员拓展眼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动连结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促进资源整合特别是信息资源共享。

3.创新职业指导形式

创新职业指导方式是提升职业指导效率效果的重要举措,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和载体来实现这个目的。

(1)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不少学生在正式步入职场前的顶岗实习阶段就表现出对职场强烈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职业体验。因此,职业指导工作要提升效果和效率,应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载体,高校要把职业指导的触角延伸到课堂和咨询室之外,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职业指导活动,如 创业沙龙、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创业意识与精神等。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到相关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持续的社会适应和职业体验,可为学生将来求职提供感性条件,为毕业后走上职场做好心理准备。从职业指导的角度来说,深入了解社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做好人职匹配的前提和基础。

(2)以校企合作交流为载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人才,促使学校办学贴近人才市场需求,吻合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要求;还能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如通过聘请企业有关人员(如企业家、人力资源部经理等)来校做讲座、指导毕业生等方式,让他们把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等带到校园,传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学业,学生在用人单位接受职业指导师的专业指导,能更理性地看待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把个人的追求自觉融入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中,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本专业、本行业现实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且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同步搭建企业人才招聘的平台,降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成本,提高了毕业生择业就业的成功率。

(3)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加强职业指导的信息化建设。高校在职业指导的手段和方法上,要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由注重讲座、专栏、信函交流、供需见面会等传统的模式转向注重利用电脑、网络的现代新模式,搭建以网络为载体的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并逐步与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信息网络、相关高校网络并接,使之成为学生就业的好帮手、用人单位便捷的信息渠道、高校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载体,可以举办网络人才市场,利用网络服务平台,促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网上“双选”,从而提高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作者单位:潮州市湘桥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