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大科学视域下的科学与技术关系

路明华

(中共莘县县委党校,山东 莘县 252400)

【摘 要】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直是科技哲学领域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随着科学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科学的发展进入到大科学时代,文章以此为视角,阐述科学、技术的内涵,并着重分析了科学与技术间的关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科学;科学;技术

作者简介:路明华(1980.10—),男,哲学硕士,中共莘县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管理、科技前沿问题。

1 科学与技术关系分析视角——大科学

“大科学”是科学发展到现阶段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小科学”而言的一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于1961年在《大科学的反思》提出,认为“大科学是研究项目尺度上的大科学”,后由美国社会学家普赖斯于1963年在其代表作《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大科学是研究总的社会规模上的大科学”。

一般认为“小科学”是指以增长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个人自由探求自然规律和本真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是一求真的过程,是为认识而认识的认知活动,功利主义色彩不强。“大科学”则相对“小科学”而言,是以目标为导向、社会需求为基础、注重社会协同,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重大影响的现代自然科学,大科学在科学研究规模、目的、范围、运行方式、管理结构等方面与小科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大科学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又是小科学发展到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关系更为密切,其发展受社会需求的制约和影响,更重要的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与技术间的界限模糊,呈现出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但是科学与技术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功能不同,在大科学时代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从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入手对二者间的关系做以系统分析。

2 科学、技术概念和内涵

科学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物质和社会运动规律所形成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原理,亦即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将知识积累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与实践关系,是观念的财富和实际的财富。科学是一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和本质的过程,是一知识积累过程,是求真的过程。科学具有“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的本质特征”。科学具有如下特点:科学是知识的积累,是实事和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有根据的分析与判断,是一种方法也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工具。

“技术”一般是指认识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技能及体现这种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它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技能的总称。技术是物化的科学,是现实的生产力。简言之,技术就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中遵循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方式方法的总和。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可积聚性、周期性、商品性的特征,体现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物质与精神性的统一;价值性与中立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跃迁性与累积性的统一。

通过对科学和技术历史演进和概念内涵的分析,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这就决定了科学与技术间的非同寻常关系。

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以“大科学”为时代特色的现实中,科学和技术相随相伴,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科技人才”等,但是科学和技术间在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评价标准、意义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基本属性和功能看,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反映认识客观、自然过程,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或者一般的生产力,科学的任务是发现,为增加人类知识而服务。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要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技术任务是发明,为增加人类物质财富并使人类生活更美好服务。

第二,从活动目的看,科学属认识的范畴,是一“求真”的过程,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的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三,从研究方法和过程看,科学遵循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到理论的归纳逻辑,采用抽象、概括、分析的方法再现客体,追求的是科学理论的精确性、通用性、规律性。技术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从理论到经验演绎逻辑,采用想象综合的方法来构建客体,把经验的东西作为必要的构成要素。

第四,从预见程度和评价标准看,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性,充满着不确定性;技术则具有预见性。科学一般具有长远的、根本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会导致技术的巨大进展,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体系,注重真理性的考量;技术提高标准在于能否产生出新的更好的产品,更多从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方面来考量。

第五,对科技人才知识储备要求不同,对一个优秀的科学工作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理性智慧,善于思考研究,具备敏锐的洞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一个卓越的技术工作者,必要的知识教育不可缺少,能力训练更有重要的意义,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要求有更高的操作技能。

第六,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近代以前技术扮演主角,形成“生产——技术——科学”的发展路径,到了近代科学逐渐成为主角,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路径,但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并不同步。

科学与技术的区分的不同维度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前提,只有确认二者间的重要的区别,才能谈得上彼此的互动。大科学时代科学与技术遵循“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路径,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一体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

第一,技术是科学的基础。技术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论证包括:技术是科学发展动力,需要推动科学前进;技术为科学发展提供研究手段,尤其是科学实验装备;技术为科学概括和分析提供资料来源,提供经验认识源泉;技术实践可以检验科学的真理性。

第二,科学的技术化。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手段,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更需要现代技术提供支撑。大科学时代,现代的科学对现实生产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强化,但依赖性日益强化,其发展受生产技术水平制约,科学的技术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成为鲜明特征。

第三,技术的科学化。这里的“技术的科学化”是指“科学的技术”、“科学化了的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凸显出了以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往往蕴含着根本性的创新。

第四,科学技术一体化。“一体化”,并不意味着现代科学与技术合二为一,把现代科学等同于现代技术。它是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具体表现,体现着大科学时代科学与技术间的相互融合与演进的趋势,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很清晰地划分科学与技术。

4 结语

大科学时代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以及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发展,使得科学与技术、社会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对于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合作、制定符合国情的科技政策、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发展难题,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熊志军.试论小科学和大科学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04.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2卷,人民出版社,1957:191.

[3]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4-95.

[4]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科学出版社,1999:181.

[责任编辑:邓丽丽]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