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秋平 李文军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摘 要】石黑一雄是当代著名的少数族裔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作为移民作家,他的创作经历了从描写故土到国际化写作的轨迹,移民经历和英日双重文化背景影响着他的创作目的与主题。与故土文化的疏离、文化的失根使他通过以故乡为题材的写作来寻找心灵的慰藉,但也造成了故土读者接受障碍。文化身份的失根使石黑一雄将视野转向国际化,探索人类共同面临的主题与困境。石黑一雄最负盛名的小说《长日留痕》获得享有英国文学最高荣誉的“布克奖”。目前,他已跻身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列,与拉什迪和奈保尔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他的作品已被收录国内外多部文学史和小说史,而且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将石黑列入“1945年以来英国最伟大的50位作家”名单。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出版发行于各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双重文化;石黑一雄;作家
作者简介:谭秋平(1989—),湖北恩施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李文军(1973—),宁夏固原人,博士,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西方文论。
与英美文学史上其他的一些作家比起来,石黑一雄的经历不算复杂与传奇。纵观石黑的文学创作过程,从前两部小说描写日本到第三部纯粹的英国小说再到国际化小说,这一创作变化轨迹无不渗透着移民经历和英日双重文化背景的影响。
1 日本情结
1954年石黑生于日本长崎。早年他住在祖父家中,祖父家的武士剑和家族旗帜一直留在他记忆深处,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1960年,石黑的海洋生物学家父亲应邀到英国北海石油工地工作,六岁的石黑随父母迁往英国。石黑及其家人并没有把这个新的国家当做久居之地,并打算几年后回日本。石黑一直认为他会回到日本,那里有他的文化根源和情感纽带。后来,父亲事业的稳定使暂居变成了永久性移民,石黑不得不适应这个陌生的国度,并开始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个年仅五岁多一点的男孩突然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仿效周围的小伙伴,学着做一个英国男孩”(钟志清,34)。
村上春树曾评论道:“石黑一雄的头脑塑造于英国,但他的思想却形成于日本”(Shaffer.1998:40)。实际上,移民经历致使石黑陷入文化家园和身份认同的困境。在一次访谈录中石黑表示其创作过程更多的是描写关于悔恨和忧郁,关于在成长的年纪突然与日本,特别是与祖父深厚情感的割裂。石黑的移民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创作主题和人物塑造:“石黑属于背井离乡的那一类作家,他极具同情地刻画了带着伤痛的人们,他们试图寻回自己的灵魂,寻找能使自己感受到家的途径。或许正是他自己早年的移民处境造就了其笔下情感疏离的人物”(Wong 2005:6)。在他的记忆里珍藏着关于日本的记忆—“回忆、思考和想象的混合体”。
与日本家园的疏离以及作为异域文化的他者的失落在很大程度决定了石黑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他曾称写作是一种慰藉。与祖国情感纽带和意识形态的割裂以及自我身份和语言的丧失使他成为异域文化中的边缘人,构建一个满足自己情感需要的世界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偿。石黑的文风细腻、淡雅,笔触伤感,心理刻画深刻,透露着日本文学的特质。石黑的写作“源自错位和孤立的经历”(Sim2010:14)。他本人也承认正是移民激发自己将写作作为职业:
对我来说,日本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为我总想着有天会回到那儿,可是最终我再也没能回去。那个被称之为日本的地方是记忆、猜测和想象相混合的产物,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褪色。我想当时自己有种十分迫切的希望,想趁它完全消失之前,把它变为文字(Krider 129) 。
所以,石黑的前两部小说均以日本为叙事背景,主人公也是日本人。第一部小说《远山淡影》(1982)讲述了一个日本女人悦子来日本前在二战后的长崎的一段回忆,主人公通过回忆朋友为了一己私利而导致女儿自杀将自己的真实故事娓娓道来,折射出主人公的心理创伤、自我欺骗和悔恨。小说中一次要情结是悦子的退休老师公公在战后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在二战前及期间,这位备受敬仰的老师向社会宣传着军国主义思想,毁灭性的战争使日,本人陷入反思并否定传统的价值体系与思想,这位曾经的重要人物陷入遭人唾弃的境地。这一情节与思想延续到石黑的第二部小说《浮世画家》,主人公小野是一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画家,在二战期间一度成为社会的核心人物,但是在战后却为人们所不齿,就连女儿的婚事也受到自己过去身份的拖累。
前两部小说中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暗示着日本对二战的责任,石黑实际上是在以西方人的眼光描写日本。这主要由于石黑自六岁之后就身处西方社会,30岁之前几乎没有回国,他承认对日本的了解主要来自在西方上映的日本电影,而这些电影大都符合西方人东方主义的价值标准。特别是小津安二郎以及其他导演的关于二战后日本的电影,与石黑童年记忆中的日本同时代背景,迎合了石黑的怀旧。
2 文化困境
童年的石黑接受着典型的英国教育,先后就读于斯托顿小学和男孩文法学校。1974年石黑进入英国肯特大学学习,主修英语和哲学。在大学期间,石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区工作,在伦敦北区帮助那些无家可归、身体状况不佳或智力上有疾病的人们。1978年,大学毕业的石黑正式成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工作的经历对石黑及其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弱势群体,通常是无家可归的低下阶层,其中不乏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据他后来回忆,他的许多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这段经历为他在小说创作中深入探索人物的心灵伤痛和缺陷提供了大量素材。
1979年,石黑进入东英吉利亚大学的研究生院,在由著名文学家、评论家马尔科姆·布兰德伯里创办的创意写作班学习,并在安吉拉·卡特和布拉德布雷的指导下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石黑的写作生涯始于短篇小说,自1980至1981年间,共创作了三部短篇小说:《陌生,有时候悲伤》中毒》和《等待J》。
1989年的第三部布克奖小说《长日留痕》是石黑新的尝试,在语言、背景选择和情结设置上堪称完完全全的英国小说。但也有评论说这部小说任然暗含着日本文学因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评价《长日留痕》“在主体精神、品味与色彩上,颇似一部日本小说”。当时年仅35岁的他成为英国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在当代英国文坛的地位也更加稳固。
石黑的小说一经出版便受到欧美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在日本却受到冷遇,这引起他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反思。身处英国的石黑对日本社会并不了解,日本人并不赞同石黑“对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和日本社会的陈旧的看法”(Sim2010:16)。在石黑回日本的一次与大江健三郎的对话中,后者曾表示,石黑的思想源自西方主流文化和政治,可能不被日本读者接受。二战后,日本飞速崛起的经济引起西方的警惕,迈克尔·克莱顿的《旭日东升》中将日本的经济势力视为“披着商业外衣的武士”和军国主义武士的复仇。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探讨了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及其文化的双重性。该书重申了上述观点—“日本的进步是由穿着商人外衣的军队带来的”,而且有评论家称其为揭开日本性神秘面纱必读的书。在第二和第三部小说中,石黑重复了为战争服务的主人公在战后重新思考人生价值的这一主题,似乎暗示了“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扩张主义”( Sim2010:18)。石黑以西方人的视角对日本文化的探讨并不为日本读者所赞同。
石黑受到英日双重文化背景的熏陶,“结果造成他对二者均离经叛道”(钟志清,35),陷入文化困境。他以西方价值体系审视故土的作品并不被同胞接受,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
3 国际视野
石黑的双重文化身份使他成为“无根的作家”,他曾称,自己没有明显的社会角色,既不是真正的英国人,也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我没有明显的角色、社会和国家来为之代言或写作,没有人的历史是我的历史。所以我想这确实促使我尝试国际化的写作。”(Ishiguro and Oe 1991: 115)。二战后,英国文学中呈新国际主义和多元化趋势,布鲁斯·金将这种国际化定义为“殖民文学”。移民文学为英国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石黑曾承认自己的文学成就完全归功于自己的移民身份和出版市场对国际化小说的极大需求。所以在他的后三部小说中,石黑便改变自己的创作目标,转向国际化创作。在一次访谈录中他这样说道:“我是一位希望写作国际化小说的作家……它包含了对于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景象。……我的雄心壮志,就是要为它作出贡献”(李春译,138)。
第四部小说《无法安慰》于1995年出版,该小说背景设置在欧洲某个国家,被普遍称为超现实主义小说,评论界对该小说的评价也“毁誉参半”,但也获得了“契尔特纳姆”文学艺术奖、意大利赛罗诺文学奖和布克奖提名,并因对文学的贡献获得英国官佐勋章。2000年的《上海孤儿》选取伦敦和二战前的上海英租界为背景,讲述了侦探班克斯对儿时父母离奇失踪案的追踪,却发现自己所追求、获得的一切是那么荒唐。小说探讨了人性价值、身份认同等国际化主题。曾有评论说该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狄更斯《远大前程》的重写”(Sim2010:8)。2005年的《别让我走》入围了布克奖最后决选名单,小说透过克隆人的视角,讲述了人类培养克隆人、待其长大给“原型”捐赠重要器官的故事。该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科学和生物伦理学的小说,体现了石黑的人文主义关怀。
石黑的后三部小说在背景选择、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探讨等方面力避英国和日本文化,而是选择国际化创作视野。
4 结语
文化身份、伦理道德、怀旧、创伤、错位等国际化主题、第一人称回忆不可靠叙事技巧的创新成为石黑的代表性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他的双重文化背景导致了这一国际化创作路线,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面临的共同的困境和主题,力避本土化倾向,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读者写作。石黑为英国小说的新变革和国际化,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主题探讨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去思考、解读、支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Ishiguro, K. and K. 0e‘The novelist in today’s world: a conversation[J]. Boundary ,1991,2,18(3):109-22.
[2]Krider, D. O.‘Rooted in a small space: an interview with Kazuo Ishiguro[J]. Kenyon Review,1998,20(2):146-54.
[3]Shaffer, B. W.Understanding Kazuo Ishiguro[M].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8.
[4]Sim, Wai-chew. Kazoo Ishiguro[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 ledge, 2010.
[5]Wong, C. F..‘Kazoo Ishiguro’s The Remains of the Day[M]//B. W .Shaffer (ed.) A Companion to the British and Irish Novel:1945-2000,Oxford: Blackwell,2005.
[6]石黑一雄.石黑一雄访谈录[J].李春,译.当代外国文学,2005(04).
[7]钟志清.寻觅旧事的石黑一雄[J].外国文学动态,1994(03).
[责任编辑: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