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教学中如何应对90后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孙伟锋

摘要:当体育教师这几年,我们在接触学生或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有种种不同。有些学生往往觉得老师不理解他们,他们的所作所为得不到老师的赞同,因此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表现就是对老师的话当耳边风,老师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偏要那样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不想出一个对策,那么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会越来越偏离教育的轨道,偏离老师的视线,导致恶性循环。我们要思考的就是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怎样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学生 逆反心理 体育教学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背景特点

1.逆反心理的特点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生活条件改善了,家长也有了“望子成龙”的希冀,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也是自然的。但是作为一名初中生,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二反抗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正处在初中阶段,由于这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相当复杂、充满矛盾,所以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心理,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其中逆反心理的危害较大。

而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2.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撞的现象。老师也时常抱怨学生越大越不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这些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有的对抗、有的消沉、有的不敢上学校。

二、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原因的分析

1.学生在青春期中生理和心理产生变化

现在的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范围越来越广,他们好奇的对象也就越来越多。对理论的、社会的观点和现象,都想加以探讨,进行自我判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逐渐学会了多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喜欢探究事物的根源,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他们在发展顺向思维的同时,也发展了批判性和逆向思维。同时,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学生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标准来衡量,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教导也不像童年时期那样轻信和盲从,而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

由于认知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好奇心等心理的发展和生理发育的加速,青少年产生了越来越强的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孩子了,希望独立自主,像成人一样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地位,不喜欢老师用保姆式的态度对待自己。但是,老师们出于职业习惯,对学生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继续用不加商量的口气对其指点、教育,因而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抗。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管理,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强制要求的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强制检讨等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此外,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体育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体育不好,并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则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

3.学生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同

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有几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是不要待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而放纵型和专制型家长的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特别是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则会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且把这种逆反心理带到学校中,带到老师的课堂当中。

三、在体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1.教师应该学会和学生进行沟通

在上体育课中,有些时候碰到学生和老师顶嘴或不听从老师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顶嘴的根源。因为有时候根源是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言行一致做孩子的榜样,因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根源在学生所结交的朋友身上,朋友对老师教育的态度是无所谓或顶撞的情况下,就应讲明道理,让他们多进行对问题的思考,到底怎么样是对的,怎么样是错的。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学生该听老师的。但学生有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法,因此,作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超脱老师的角色,耐心听听学生的想法,从不同角度对待学生,从感情上、从事件因果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2.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但自身却很放任,而学生认为当老师的都没做到,凭什么总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服管。所以,做教师的应以身作则。身教胜言传,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的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老师的意见。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容、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言教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较高威信,使学生信服并效仿,形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效应,从而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不要盲目责怪学生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次上上午第三节体育课,笔者让男女生分组进行1000/800米的测验,很多同学虽有对耐久跑的恐惧感,但还是点头表示尊重老师的决定。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站出来宣布她今天绝对不跑,不参加这次的长跑测试。看到她出来这么讲,笔者本来很生气,把此举解释为学生对老师对长跑的抵制。但是,在当时经过思考后,笔者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这个学生,刚刚在大课间中自己跑了一个800米,实在是太疲倦了,没力气参加长跑测试。于是笔者便把测试的时间改为了下一节课,让学生们做好准备。试想如果笔者当时换个态度不让学生解释,而让她非要跑的话,那么这个学生以后上体育课时肯定对老师有强烈的逆反情绪。

4.在情感上给学生一片阳光,尊重学生的情绪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尊重”,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就要完整地接纳学生的一切,包括他们的错误,不要总是把他们看成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

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和以礼相待,也意味着信任和真诚。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只有以心换心,消除对立情绪,才能消除逆反心理。

5.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因为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缺乏知识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正或要求过繁又不严格执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过严、过急,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要求,提高他们对执行教师要求的意义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愉悦的心灵家园和风调雨顺的成长空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庆华.课堂组织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刘星华.反馈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王新画.体育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杭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