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专业能力共生发展机制研究——基于协同理论视角

赵 娓

(天津科技大学,中国 天津 300222)

【摘 要】本文以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现状为依托,系统阐述了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党员对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战略意义,并结合协同理论在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中所发挥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别从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的角度提出达到共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实践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共同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教学改革;高校教师党员;学生专业能力;共生发展;协同理论

※基金项目:2014年天津科技大学基层党建创新立项项目“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专业能力共生发展机制研究——基于协同理论视角”。

作者简介:赵娓(1984—),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管理学硕士,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组织员(科级),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1]。这类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于一身的专业性人才正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协同理论指出: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系统自有的组织性提供了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部作用力。基于此,高校教师党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应当科学而全面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模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形成师生之间互利共生的协同进化关系。

1 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现状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人才竞争已逐步位列21世纪竞争要素的前列,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等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教育理念、模式迅速更新,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初见成效,与此同时,高校间相继搭建交流借鉴平台,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受高校整体教育环境变化、社会人才需求结构调整以及标准更新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往往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与现实需要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1.1 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对接不到位

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首先要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将习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以素质和能力为基础和核心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心理素质与健康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尚不清晰,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注重对学生单项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专业能力的综合内涵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将知识积累通过创造性思考有针对性的转化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再多的知识都是无效的。长此以往,高校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也就无法实现无缝对接。

1.2 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

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较为完善的实践环境、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作为依托,并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成果进行有效、及时的考核和测评,这是引导学生成长与发展、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在课程模式活跃化、教材内容实训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可观成绩,专业能力开发的教学理念、领域革新的学习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也已在高校得到广泛推行。然而,高校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深入”与“浅出”的问题,即片面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对专业能力培养质量与效果的科学监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依旧不能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 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党员对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力分析

2.1 充分落实教学改革对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教学改革是在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间相互配合并在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共同推进的一个动态过程。以教学改革为背景,不仅能够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还能将与课程专业相适应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思想以及应用技能素质合理、有序的融合在一起。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机制能够确保高校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学生“就理论谈理论”,重点突出高校教育的技能性、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以及专业知识的融通性。

2.2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党员对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指导性作用

高校教师党员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党组织在学生眼中的缩影,他们大多为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教学环节的一线工作,致力于以学生素质与能力为基础和核心的教育,始终以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和师德示范的工作作风引领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正确方向。

高校教师党员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一方面,寓育人教育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之中,既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掌握知识,又要帮助他们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育和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将单纯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为育人工作开辟新天地。另一方面,教师党员必须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引导他们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3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专业能力共生发展机制研究

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共生发展机制是指建立在知识传授、品行道德教育之上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互惠互利的专业能力协同进化模式。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要求高校教师党员牢牢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努力丰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构建一支乐于奉献、教学严谨、成果丰硕的教师党员队伍,从而适应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模式,形成高校良好学术氛围。

3.1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员对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主导作用

高校教师党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党员干部的双重身份,承担着更为鲜明的教育责任。他们不但承担着讲授知识、传授技能的繁重任务,还肩负着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神圣育人职责。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高校教师党员具有学历高、素质高、比例大等特点,在高校“党管人才”建设的主体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高校教师党员应不断加强学习,将教书育人相统一,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展现自身价值,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言行引导人、以敬业的精神教育人、以渊博的学识折服人,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面旗帜。

3.1.1 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发挥引导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主体作用

高校教师党员具有知识技能优势,在高校教育发展中视野更开阔、在高科技时代更有发言权,对青年学生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他们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督促学生全面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党员需掌握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本领,提高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争做教学模范、科研模范、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模范,提高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勤于业务钻研、提高教学水平,在教书育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力争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师,以实际行动感染、影响、引导其他教师和学生。

高校教师党员应主动接受、传播、创新新文化,始终站在终生学习的高度,在实践中创造、在开拓中奋进、在探索中追求,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力图提高教学本领和科研水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高校教师党员应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并产生创新动力,促使学生将习得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之中。总之,高校教师党员应当注重以科研带动教学,并以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资源,深入研究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挖掘学生的专业潜力。

3.1.2 努力提高思想、职业道德,发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导向作用

高校教师党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用先进文化教育学生、用人文精神感染学生、用民族精神武装学生、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感染和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高校教师党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政工作。高校教师党员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时俱进、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探索育人规律,把教师党员的先进性凝聚为强大的育人动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和素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化终生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教师党员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坚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他们如何做人。高校教师党员要坚定职业操守、扩展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本领、发展科研创新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作为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有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身示教,大力倡导将教师党员的先进性融入育人的实际教育工作之中,充分挖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潜能,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生群体。

3.2 发挥高校学生对教师党员专业能力发展的特殊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教师而言,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需投入巨大精力,而学生的自我发展也会对教师产生激励效应,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转换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3.2.1 注重学习,发挥对教师党员专业能力发展的激励作用

为适应当今知识更新的节奏,学习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是学生获取并运用知识、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应有意识地改进行为方式、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客体,其自我意识、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专业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教师党员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承担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繁重任务的同时,其教育教学经验和水平也会得到充实与提高。

3.2.2 注重实践,发挥对教师党员专业能力发展的助力作用

集专业特色、社会、经济、环境、校园文化等因素为一身的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和开阔的学习视野,并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创造机会。应不断培养学生在开放环境下的辨识、综合考虑、决策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科研活动是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形成健全能力体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牢固掌握自己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参与高校科研活动,掌握娴熟的实验技能,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意识,以实现专业能力的阶段式培养。与此同时,教师党员通过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学生达成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教师党员扎实业务,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突破原有的框架束缚,进而构建一个独具特色、方向明确、适应性强的教师党员专业能力发展模式。

4 结论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必须紧密依赖并深刻挖掘共生机制的合力,教师党员的专业发展不能凌驾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之上,舍此则教师党员的专业发展必然成为“无本之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不能脱离教师党员的专业发展,舍此则学生的专业发展必然成为“无源之水”[3]。总之,要牢牢把握这两者不可分割的同一性,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喻竞.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结构的研究[J].高校讲坛,2010(09):174.

[2]刘克健.大学生专业能力自我发展的途径探析[J].教学理论研究,2010(03):117.

[3]闫智勇,周志刚,朱丽佳.职业教育领域师生间专业能力共生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53-54.

[责任编辑:汤静]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