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伟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过于有序、机械封闭的课堂教学系统, 复杂科学管理CSM无序-有序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 分析了高校课堂教学的新动向,厘清了“有序”与“无序”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复杂科学管理无序-有序论的高校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复杂科学管理;无序-有序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32
0 引言
高校是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以及科学研究人才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高等学府的教育工作者,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无疑也应该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系统是教师、教材、学生简单叠加起来的机械封闭体系,且有序被作为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这一体系下,课堂被封闭起来,教师始终主宰着课堂教学,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其思想完全被禁锢起来,思维得不到伸展。然而,当代大学生思想空前的活跃,个性鲜明,崇尚创新与探索,并且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冲击下,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和能力是以往大学生都无法比拟的。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其学习的过程本就具有非线性特征。而以该群体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更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诸多要素综合起来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该复杂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种不确定性充斥其中。如果继续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有序的课堂教学产生的正熵将超出系统外部输入的负熵,进而导致整个教学活动因过分有序而陷入一潭死水。因此,必须在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序”、“无序”这一对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无序”引入大学课堂,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高校课堂教育做出探索。
1 无序、有序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1.1 基本概念
CSM的无序-有序的概念是针对复杂科学管理的研究对象——有人的思维介入其中的社会层面上的复杂系统而言的。
所谓无序,是指组织内部诸要素或组织诸运动状态之间关系乱而无规则的组合以及组织转化的无规则性。从客观的一极来看,无序本质上就是不规则、不稳定。无序的存在往往会干扰某个过程,甚至完全改变该过程正常运行轨迹。无序包括组织的解体,组织的动荡、耗散、碰撞,冲击、随机、个别事件的意外变故。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无序是噪声、差错。而从主观一极来看,无序则指不可预见性和相对的不可决定性。
所谓有序,则是指组织内部和组织诸运动状态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有序,表现为不变性、稳定性、守恒性、规律性、重复性。有序,意味着要服从支配它们的规律。从本质上说,有序性是被设想为精神的有序性和世界的有序性之间达成的和谐的一种合理性。有序,通过演绎或归纳,具有进行预见的可能性。
1.2 辩证关系
1.2.1 组织是无序与有序的统一:静态的视角
无序和有序是一对混杂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存在。任何组织既有杂乱、无序的一面;同时又兼具有序、规则的要素。而并非两种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矛盾状态。
从这种静态视角来看,组织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一方面,组织在微观上表现为无序,在宏观上则表现为有序;另一方面,无序在不同的组织层次的表现内容及方式也不相同。无序在组织内、组织间以及组织层次间起着既隔离又沟通,既牵制又互动,既反组织又组织的作用。在组织中,无序与有序以交织在一起的方式共存。在没有组织的情形下,个体的行为往往表现为一种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可以视为一种无序的情形。但是,当一定数量的个体形成组织后,尽管这种行为是自发的,成为组织内的个体的行为就不再完全表现为自然状态,于是,有序在组织中出现。
有序和无序,前者使组织表现出整体性,而后者则使组织出现了涌现的特征。有序与无序在组织中共存于一体的客观性使组织管理成为必然,也使组织管理成为可能,因为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引导无序、调控无序、转化无序,并最终促成有序的形成。所以,组织中如果没有无序就无所谓组织管理,没有有序也就没有组织管理的价值和可能。
1.2.2 无序与有序之间相互转化:动态的视角
从动态角度来看,组织的演化过程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再从有序到无序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有序的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
无序和有序之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之下,有序与无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增加系统的约束、降低其自由度的时候,无序将转化为有序;反之,有序将转化为无序时。
1.2.3 宏观层次的有序与微观层次的无序:表现形式的视角
从表现形式来看,宏观层次的有序是以微观层次的无序运动为基础的,而微观层次的有序并不必然产生宏观层次的有序。
所谓无序,是指组织内部诸要素或组织诸运动状态之间关系混乱而无规则的组合以及组织中事物转化的无规则性。所谓有序,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诸运动状态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
有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诸多干扰、噪声以及涨落,随时有可能破坏系统规则的排列及其转化。
1.2.4 组织必须在无序和有序之间取得平衡:组织永续生存的视角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是通过对有序的认识来寻求世界变化的规律,来达到控制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非常珍视有序,甚至过分迷信有序。然而现代科学发展以及人类实践揭示出,过分偏重于有序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混沌理论告知,有序与无序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体。但是,从组织永续生存的条件来看,组织必须在无序和有序之间取得平衡。只有认识了复杂环境下有序与无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任何一项决策始于无序状态,收于有序状态。只有从无序-有序,组织中的个体才会为实现组织目标不遗余力。
2 高校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2.1 设计原理
复杂科学管理的CSM无序-有序论认为: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是从无序状态演变到有序状态的过程。组织处于无序状态是最有活力的,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可以产生多向思维。系统适应能力的最大值出现在无序的状态的边缘,此时的有序运行能有效保持系统的活力。组织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间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再从有序到无序,周而复始,不断进步。
因此,让系统接近无序,处在一种远离平衡态。通过开发系统内在的能力去自组织,达到更高层次的复杂性和一致性。从而使系统不仅具有稳定的持久性同时也具有灵活的适应性。为了使组织处在一种远离平衡态,在初始状态时,就须将系统有意识地设置为一种无序的局面。在无序中发现问题,充分博弈,并最终达成一致。从预设性无序到最终的突现性有序,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在初期从对问题的共同认识出发,在认识趋同模式的作用下,问题过渡到答案,不同观点过渡到一致观点,个人的创造思维过渡到团队集体实施,抽象的概念演变成具体的行动,快速的试验演变成高质量的结果,预设性无序状态发展成突现性有序状态。
结合高校课堂教学,认为应该遵循从预设性无序状态发展到有序状态模式。即初始系统处于有序状态,这时候,教师应该设法打破平衡态,构建能增加学生参与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使得系统处于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复杂科学管理CSM无序-有序论称为预设性无序状态。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在无序中自组织,而后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有序。根据耗散理论,无序状态最具活力,因此,预设无序状态是实质上是为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最后归纳总结,始于无序,收于有序。
2.2 设计策略
高校课堂教学实施预设性无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放高校课堂教学系统,打破固有平衡。鼓励学生从课堂以外的其他渠道摄取各种“养分”,包括各类知识与信息。这些外来的知识与信息为大学课堂注入了足够的负熵,不断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进而使整个系统能够远离平衡态。
(2)鼓励创新,容忍失败。预设性无序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学生会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和作法出现,有些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在进行预设性无序的实施中,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即营造出预设性无序状态,该状态之下学生感知到的是容忍甚至是鼓励犯错的氛围。而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之中,学生非常容易萌发出创新的欲望,并且愿意在预设性无序状态下进行的各种试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3)设置质疑和争论环境,有效利用“涨落效应”。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状态的偏离。当某个非线性系统偏离了平衡态,此时一个随机的微小涨落在系统相互作用之下被放大为巨涨落,系统进而失稳,逐渐演化为新的有序结构。设置一些引起学生争论的话题,让学生相互争论或展开辩论,使课堂由有序转为无序,再通过自组织由无序进化为更高层次的有序,进而使学生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3 结语
将复杂科学管理CSM无序-有序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和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是对复杂科学管理理论的拓展,是管理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教学相结合的一个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其教学理念的建构突破了传统的静态的、过分注重有序的教学观,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高校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徐绪松.复杂科学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 覃泽宇,林铭.复杂适应系统视域中的有效教学设计[J]. 电化教学研究,2009(8)
3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要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