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关注学生心理营造健康课堂

李慧明

当今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家庭不和、长辈溺爱、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学生在与人沟通、待人接物方面存在障碍,在学习、情绪、意志、个性、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成为心理问题学生。每一个语文老师要意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多少范文,甚至不仅仅是奠定未来学习的基础,而应是造就健康的身体、心智,促进学生的灵性成长,从而实现“身、心、灵”的全面成长。因此,我们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精心教学设计,再现语文课堂活力

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语文课时要把握以下特征:

适应学生“爱动”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使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

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儿歌和类似儿歌的小短文。这种课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学生喜闻乐见,若再加上动作表演,手口并用,更能事半功倍。同时,积累了语言,培养了审美情趣,锻炼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适应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7-12岁之间,在兴趣上是感性的“好奇”阶段。所以,在教学中,应努力抓住学生这一“好奇”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闻、典故或逐渐向学生展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现在教学设计中的,应针对教学难点、重点,补充一些趣味性的知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开拓思路。

适应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性。成就动机是指学生要求获得优异成绩的欲望。成就动机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培养其好胜心,好胜心是指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成功的体验,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积极引发其好胜心。平时,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去达到。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抓住学生的某一与众不同之处,及时赞扬,乃至介绍给全班学生。这可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逐渐转化为好胜心。促使学生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个性。

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育内容。例如:教师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反复渗透、耐心诱导和细心培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激发——探索——总结——探索”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教师要多尝试进行开放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不仅可以给学生以乐趣,更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心理素质教育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显然,不可能指望通过简单的一两节课、一两次活动就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只要持之以恒,在语文教学中不放过每一次与心理教育融通的机会,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就能逐步走向和谐和全面,那时,心育之花在语文的园圃中就会开放得更加缤纷绚丽。(作者单位:包头市土右旗蒙古族小学 )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