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星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管理学理论目前已经形成符合当前管理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结构框架,解决了理论的普适性问题。目前管理学理论中存在着诸多分歧和争论,这是管理学领域特有的现象,体现了学科的特点以及规律。这一特有现象和问题在未来仍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解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管理学 科学理论 普适性
一、困扰管理学理论界的问题
纵观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其科学性、实践性、艺术性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受美国管理学家争论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加之对中国管理学本身思想框架的理论研究,加剧了中国管理学界的争论之声。争论变得愈发复杂。近几年,在《管理学报》发起的“中国?管理?实践”论坛和“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就相关管理学理论展开探讨研究,进而对中国管理学理论研究历程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纵观我国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在管理学中是否存在基础研究、是否存在中国管理学、管理学者是否能够在探究理论的过程中脱离实践等问题,时常困扰着管理学界。
二、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探究过程
在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关于科学与学科的科学性探究等问题的探讨有很多。笔者认为,只有在众多有关于管理学的理论当中,找到其根本的科学性,才是管理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及意义。只有找到其科学性,才能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进而完善一门学科。
学术界将从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三方面对管理学理论展开研究。根据管理学理论常识、规律以及管理学的自身特点探究其理论的科学性。并将其在组织管理活动或工作特点上的体现加以总结和概括最终形成理论。人们通常称之为“狭义管理学”。在这一领域当中,管理学理论被应用在对组织的研究上。具体包括:研究组织如何建立、如何发展壮大等。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是最基本的元素,因此在管理学理论中,主要研究人、组织和组织中的人。
法约尔是推动人类管理活动走向科学管理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其对理论的实践得到人们的认同,也因此被称为“实践者”,即将管理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的理论家。由此可见,实践对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证实,尤为重要。
三、管理学理论科学性的研究方法
1.发挥其他学科的辅助作用
由于管理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人、组织以及组织中的人。管理学家希望通过对人的研究实现组织健康,发展稳定。因而出现很多学者,尤其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其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人和组织上。这种做法不仅使得学者在对问题的分析上多视角化,而且也使管理理论界出现“丛林现象”,即管理理论的复杂化;甚至使管理学者对管理学理论是否还存在更为基础的理论产生疑问和怀疑。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一书中提到:“现实中的组织、规模和形式千差万别。”“从一开始,组织研究就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书中提到,在组织中存在着差异,依据研究者不同的兴趣爱好、专业课程、以及从事职业的不同,将组织划分为多个层面,进而产生研究时的多种视角。例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专家研究的对象不同,即使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也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因此,想要对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发挥其辅助作用。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其理论的科学性实施研究,其结果必然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
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其客观性、规范性、实证性与概况性上。人类社会之所以取得很大进步,与科学研究息息相关。管理学家在研究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时,曾试图采取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但其可行性一直遭到质疑。实际上,在管理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组织,与自然科学不在同一范畴。因此将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应用到对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当中去的说法行不通。
四、寻找管理学理论科学性的基本结论
第一,由于管理学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组织,研究组织的运行过程、方式以及组织中人的思维、行为以及对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管理学被称为最具有特殊性和动态性的学科,需要我们在对其理论科学性的探究中,对具体的理论以及管理职能特点有清楚的认识。第二,可以对管理中涉及到的人和组织从多个学科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帮助人们全面系统地了解组织,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管理学理论科学性的探究可以发现,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这些问题和争议大都与学科属性与构建方法密切相关。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就要严格区分管理与其他职能的本质区别,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管理学理论进行研究与创新,以提高其理论的科学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谭力文.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J].管理学报,2014,2(3):190-197
[2]柴政.管理学实证方法的语义分析模型[D].武汉大学,2012
[3]戚建.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探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 4 ] 谭力文. 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 J ] . 管理学报,2011,11(2):1596-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