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张凤杰1 王喜春2 那立艳3 高明波3

(1.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2.大连民族大学学生处,辽宁 大连116600;

3.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摘 要】基于生态位理论,界定了民族高等院校就业生态位的内涵,结合民族高等院校的班导师工作的实践,总结了民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就业生态位”为核心的班导师工作实践的几点经验,提出了民族高等院校就业生态位定位选择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态位;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班导师;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和规模的日渐发展壮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关注[1]。同时,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有知识,有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的人才需求增加。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单位对人才的强烈渴求和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对突出矛盾。大连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的直属的唯一一所在沿海地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民族高等院校。本文引入生态位理论从班导师的日常工作出发,做好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期对解决民族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有所帮助。笔者结合十几年的班导师工作经验,运用生态学中“生态位”理论,从民族院校学生的就业定位出发,全方位诠释班导师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传统的环境、化工和生物专业的就业困惑

结合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环境、化学和生物等传统专业的实际就业压力,学生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面临择业困惑

虽然读了四年大学,似乎每一份知识都在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做着点滴的累积和准备, 但当学生真正从大学走向社会的时候, 环境的陡然巨变和转换还是给许多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压力。随着毕业临近, 兴奋、激动伴随着茫然、无奈和不安, 是择业还是考研, 是专业对口还是另辟蹊径, 是艰难创业还是参加公务员考试等等, 在复杂的就业形势下, 预先的就业准备和设计可能很快实现, 但更多的可能是被打乱, 面临重新选择和整合。就业的焦虑严重困扰着学生。

1.2 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选择

在就业大军中,环境和生物和化工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为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强、求职要求较低等特点,容易在求职竞争中获得工作机会; 研究生扩招又填补了社会上大部分科研、教学、管理等岗位的需求。 留给本科毕业生的空间日渐狭小,导致许多本科毕业生一时间无法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做专科生的职位心有不甘, 做研究生的职位又难以胜任, 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很难迅速打破。

1.3 实践动手能力弱已经成为主要限制条件

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环境和生物化工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 培养目标多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在社会中的贡献效果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累积和实践才能实现劳动角色的提升和回归。由于本科生的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这种矛盾不仅给本科毕业生带来苦恼, 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困惑。因此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学生入学开始,全方位的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自己的就业生态位,也是人生的生态位,是班导师工作的重要责任。

2 构建“就业生态位”为核心的班导师管理模式

班导师制, 是一种亲情化管理模式[2]。班导师大多数是教学和科研的一线的专任教师,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思想品德素质高,亲和能力强,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规律和专业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既能“助学”,又能“导学”,还能“督学”[3]。通过班导师的实践探索,试图从就业生态位定位出发,指导学生全面成长的足迹,让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从思想品德、专业素养,人格的完善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适应职场的就业要求,使学生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有机会成长为职场精英。

大学生就业生态位是指大学生作为求职者基于自身知识、技能、社会资本等资源, 在求职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由此产生的就业能力(包括获取就业信息、具备就业素质、赢得就业机会三个层面)。就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求职者在求职业环境中所拥有的空间位置、竞争能力以及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生态位也有“态”和“ 势”两个方面。其中,“态”是指大学生本人的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地域等)。个性特征( 如开朗、乐观、合作意识等) 。 知识构成(专业、学历、各项认证证书等)等方面。 体现了求职者的就业素质;“ 势”是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任学生干部, 亲属的社会关系, 个人能力(表达、沟通、理解等)等方面, 体现了求职者对就业环境和机会的识别和适应能力, 影响到求职个体的信息获取。“态”和“势”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的。“ 态”和“ 势”的共同作用, 就会直接影响到求职个体是否赢得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优势生态位是在现实资源能力基础上可以达到的最优生态位。大学生就业生态位模型体现了优势就业生态位的影响因素, 如图1所示。

大学生就业生态位模型表明: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情况, 特别是结合“态”、“势”两个方面, 充分积累和充实自己的就业素质。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就业优势,并结合现实情况。在就业中占据优势位置,实现就业。

3 在实践中践行“就业生态位”,全方位培养学生

以“就业生态位”的培养模型为核心,结合班导师的日常工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业指导和言传身教等方面不断夯实学生的现实就业生态位,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开展以下几个阶段的工作:

大一阶段,多数学生都抱着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自由和轻松的心理,学习上的松懈会带来许多不良习惯, 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努力不够,同时大学的教学内容容量大,讲解速度快,反复练习强度骤然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加上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出现多门不及格的现象而丧失对未来的信心。班导师针对这种普遍现象,主要开展学习方法交流,同时与相关基础课老师沟通,分层次对学生提出要求,偏远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知识过关,大多数同学掌握大部分知识点,学有余力的学生做为班级各门功课的学生小组长,学生课余时间的辅导。同时对学生开展专业发展趋势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大一阶段确立个人的理想就业生态位。通过邀请优秀学长的网上交流、BBS、QQ等方式的交流,让大一的学生较早的了解现实的就业形势和真实的工作岗位要求。同时建议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班级管理和大学生社团活动,同时又不能本末倒置,全身心进入丰富多彩的各类社团中去,一定要结合自身优势和不足,有选择地适度参与,让学生淡化名利的不良影响,重在自身的锻炼,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潜能, 拓展知识面, 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大二阶段, 大学生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恋爱观还未最终形成。因此要加强健康观念的培养和塑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团会、班会和课外休闲活动讨论、演讲等形式,用案例说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辨 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尤其是引导他们培养专业兴趣、热爱本专业。鼓励学生进入产学研基地、见习实习和企事业单位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研讨专业学习的方式方法;介绍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与就业岗位的劳动特征, 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以学生中心的专题交流,畅谈理想、学习方法和读书心得,交流克服困难个人经历,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与专业老师结对子,邀请专家介绍不同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和实用技术;同学们也结合老师的课题查资料,做大胆的科研预研构想,师生自由选择,让热爱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的学生及早进入 “太阳鸟立项”、“研究性学习小组”和“创新性学习“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训练”科研实践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大三阶段,开展以“毕业后我要做什么? ”为主题的模拟就业为核心的班主任工作。就业是大学生必然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学生往往就业选择多元化,例如考研、出国深造、本行业就业,其他行业拓展,考公务员,自主创业等等。在基础课程逐渐结束, 专业课程逐渐增多, 专业方向逐步细分和加强的时候, 学生应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 准确选择相关专业课程, 夯实基础, 突出重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和竞争力。对于直接要就业的学生鼓励学生有机会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产学研基地上岗实习、实习单位集中实训,假期期间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义工帮忙。使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真实就业生态位”,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发挥内在驱动力。哪些想继续深造的学生鼓励他们课余时间到周边院校与研究生、博士生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把正在读研究生的学姐、学兄们邀请回来,介绍研究生学习的经验,课程学习、科研素养、信息收集的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实验室协作能力等等,让学生深刻理解继续深造不是简单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继续深造的同学积极总结学生为主的科研实践成果,提升科研素养,发掘科研兴趣,才能在继续深造中成为自己未来命运的主人。

大四阶段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年。大多数学生将进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阶段, 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综合、升华的阶段, 也是毕业生前试接触社会, 进入工作岗位实践的重要阶段, 是就业教育的关键时期。班导师更要与学生充分沟通, 既要让毕业生了解和展望未来的就业发展前景, 也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 从基础做起, 从小事做起, 吃得了苦, 沉得住心, 提高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能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日后有效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过渡。同时帮助考研学生在报考学校、专业方向、导师选择等各个方面全面指导。在大四阶段认真做好毕业生产实习、各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同时考研学生对自己应有更高要求,撰写一篇科研论文,翻译和发表一篇外文的学术论文,申请一项专利等都是对自己科研素养和未来求学必备的打磨和锻炼。

4 坚持不懈,硕果累累

多年来的班导师的工作,一直坚持以“就业生态位”为核心,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大连民族大学的学子。2000级环境工程1班考研率25%,2001级1班考研率27%,环境工程2007级1班考研率31%,同时2007级1班毕业生在环境管理部门公务员考试中有3人被录取,有5人从事环境专业新型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同时自主创业人数3人。有4人在相近专业从事工作。另有5人第二年有考取研究生。这令人可喜的成果与在校期间学生们的就业理想明确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全班29人在校期间发表第一作者科研论文10篇,在科技译丛上翻译英文文献7篇,在国家级、省、市和校级的各项竞赛中获奖9人,获得校级科技之星1人,科技先进个人5人,毕业设计有12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成果。回顾2007级1班的培养过程,离不开“就业生态位”为核心的班导师工作的实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白华.“外引内置 ”的双“班导师 ”制——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维[J].社会科学家,2011,172(8):128-131.

[2]史久天,谢涵,俞盛,等.生态位视野下的学生多元化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163-164.

[3]王蔚,王玉华,王世荣.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39-42.

[责任编辑:邓丽丽]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