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廉洁教育路径探究

王平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党的干部队伍后备军,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是党组织对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廉洁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JYDJLX-YB02003)

作者简介:王平,男,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党团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50-03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群体,是党组织连接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一言一行,尤其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周围的大学生群体,影响着新一代接班人的质量。因此,抓好大学生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是“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存在的不廉洁现象

(一)滥用权力,贿赂投机

有些同学为了加入党组织,通过种种渠道和党员同学打成一片,部分学生党员就利用掌握发展新党员的投票权,接受同学的“送礼”、宴请等活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发展一些不合格的同学,滋生了学生党员的腐败之风。同时,有部分学生党员对自身要求不严,当自己违反了校纪校规,面临严厉的处罚时,不是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失,追思根源,而是首先考虑如何用一切可利用的金钱以及社会关系去减轻处罚。有的学生党员为了获取某种荣誉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而是请同学吃喝玩耍达到目的。

(二)动机不纯,“官僚气”重

很多党员都是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干部,除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以外,本来是应该为大家服务的,但有些学生干部党员“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有的还在同学面前摆出“官”架,以“官”自居,“官僚气”很浓,有的把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作为指手画脚的权利,官腔十足,忘乎所以,有的甚至脱离同学,服务意识逐渐演变为“官僚”意识。

(三)好大喜功,不干实事

高职院校中一些学生党员不愿意当“小干部”,只愿意当“大干部”。他们热衷于竞选学校、院(系)学生会的主席、副主席,而不愿意当班干部,特别是不愿意做学习委员、生活委员这种“官小”事多的干部。有的学生党员喜欢轰轰烈烈的“大”活动,而不喜欢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为同学做实事。显然,这些人当干部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甚至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而已。

二、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廉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中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在2005年4月教育部廉政文化进校园和青少年廉洁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廉政文化进校园和青少年廉洁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应当站在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廉洁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既要重视学生党员前期的推优工作,也要重视后期考察和培养;既要重视学生党员的德能勤绩,也要重视对学生党员的党性、诚信、组织纪律等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帮助大学生提前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

廉洁问题不仅是个思想道德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大学生是学生从学校教育迈入社会岗位的最后一站,大学生党员肩负着党和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党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毕业后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不少学生党员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会成为党的领导干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目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廉洁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不仅可以增强他们自身的政治免疫力,抵制社会上各种腐朽观念的侵蚀,而且可以为各行各业输送更多的,能够反腐败或抵制腐败的有生力量,以保证党和人民的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

(三)大学生党员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养性是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修身养性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尤为重要。因此,对学生党员开展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主题的警示教育非常重要,这对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诚信奉献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党员健康成才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证明,经过党风党性教育磨砺的学生党员,具有过硬的作风,违法乱纪的几率小,对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将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的措施

(一)通过业余党校开设廉洁教育讲座,增强学生党员的反腐倡廉知识

在高职院校,除“两课”以外都有相应的业余党校学习班,入党积极分子都要参加业余党校的培训与学习,要充分利用党校阵地,有针对性的进行党的知识和党风廉政教育专题讲座,通过教育,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克服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通过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群众观。要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以腐为耻,以廉为荣,倡导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培养为公意识,克服私心杂念。通过教育,增强对我国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改变不少学生党员把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活动只是作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条途径,提高对社会阴暗面、腐败现象的辨别能力。廉洁教育不仅要灌输廉洁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廉洁信念,为将来的廉洁行为奠定思想基础,实现从“知”到“信”、从“信”到“行”两个层次的转化。

(二)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树立学生党员廉洁自律意识

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必要的监督,是防止滥用权力,遏制腐败,实现党建和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法制化的重要保证。同样,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也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加强监督,深入推进高校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把廉洁教育落到实处。(1)加强老师监督。主抓学生党支部工作的管理机构可以搭建学生工作网络信箱、学生工作BBS论坛、学生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平台,在更宽松的环境里收集对学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地甄别、调查和反馈,既要抓好学生党员作风监督工作,也要做好学生党员的保护工作;(2)加强群众监督。学生党员生活在学生中,学生是学生党员作风好坏的当然的监督者,高校要借助广大学生和学生社团的力量,相信和依靠群众监督,全面认识和评价学生党员,保证对学生党员监督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社会性;(3)加强学生党员自身的监督。“公生明,廉生威”法纪严明、公正廉洁,应当是每一个党员包括学生党员所必需遵从的,学生党员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加强自我监督可以是高年级学生党员与低年级学生党员,也可以是同年级或同班级学生党员之间相互监督,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网络,以规范“权力”行为,遏制腐败滋生。

(三)完善学生党员廉洁教育规章制度,改进学生党员的廉洁形象

坚持和完善学生廉洁建设的规章制度,增强党风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要坚持高校党委、党总支、学生党支部三级责任制,各负其责,层层落实。要明确把对学生党员的党风廉洁教育作为考察党员和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团委、院(系)分团委、班级团支部做好相应的协助工作;(2)要建立学生党员党的基本理论培训制度。在组织学生党员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入党风廉洁建设方面的内容,让他们关注和探讨反腐倡廉问题,坚定党性并积极为党的领导献计献策;(3)建立学生党员与地方党组织联系制度。要联系一批学校附近的街道、居委会等单位的基层党政组织,组织学生党员定期与他们开展活动,让他们在实践锻炼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远大理想;(4)建立对学生党员的定期考核制度。通过听取思想汇报、入党介绍人跟踪调查了解,听取群众反馈意见等形式,对学生党员接受党风廉政教育及表现情况认真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不断改进,努力提升其思想觉悟。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对学生党员的党风廉洁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四)狠抓教工党风廉政建设,创造学生党员廉洁氛围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职院校教工的思想风尚和道德风尚对学生党员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作用,大学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风范呈滑坡趋势,他们不仅不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反而在个人名利上斤斤计较,为职称、为项目、为课时争得不可开交;有的甚至利用管理人、财、物的职权,不择手段的为自己大捞好处,最终划向了犯罪的深渊。这些人虽然是教育者中的少数,但在学生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却不可低估,因此,要做好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工作,首先要抓好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及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将廉政教育纳入学校师德师风教育的范畴,特别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教师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生就会积极效仿,努力实践,创造反腐倡廉的良好的校园政治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许国彬.对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20.

[责任编辑李漪]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