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玉米杂交种‘中地88’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安伟1,樊智翔1,徐澜2,车丽3,韩志玲1

(1山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2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山西忻州034000;3山西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太原030031)

摘要:为了选育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的中晚熟耐密玉米新品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M3-11 为母本、D2-7 为父本,于2008 年选育而成‘中地88’。以‘先玉335’为对照,2011 年‘中地88’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耐密组预备试验,平均产量为13815.0 kg/hm2(增产4.1%、排第8位);2012—2013 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耐密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3608.0 kg/hm2(增产6.6%、排第4 位);2013 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耐密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2693.0 kg/hm2(增产6.8%,排第4位)。‘中地88’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高抗玉米矮花叶病,中抗粗缩病、大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穗腐病)、耐密的优点,淀粉含量74.0%,属高淀粉品种,平均产量达13372.0 kg/hm2,开发应用前景乐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中地88’;选育

中图分类号:S513.035.1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2014-0649

0 引言

步入21 世纪,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玉米生产从高产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玉米品种亦从大穗稀植中晚熟型向密植中大穗中晚熟型转变,高产、优质、抗病、中晚熟、适合机械化成为育种目标。将玉米育种方向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杂交种优质化和高效化,成为山西玉米育种的新目标。

山西气候生态条件复杂,玉米种质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山西省玉米生产的发展。‘先玉335’(美国先锋公司选育)以其高产、稳产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1],但该品种易感大斑病、矮花叶病,抗倒性差;‘大丰26 号’由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2009 年通过审定,高抗茎腐病,抗穗腐病、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粗缩病,感丝黑穗病,一般每公顷产量10500~12750 kg;‘潞玉19’由山西潞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2011 年通过审定,抗穗腐病,中抗大斑病、青枯病、粗缩病,感丝黑穗病、矮花叶病,一般每公顷产量12000 kg 左右;‘强盛51 号’由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育成,2007 年通过审定,抗小斑病,中抗穗腐病、矮花叶病、粗缩病,感丝黑穗、茎腐病,一般每公顷产量9750~10500 kg,2009 年创单产记录每公顷产量18373.5 kg。山西晋北中晚熟区玉米育种要因地制宜,在现有玉米育种基础上,进行自交系种质改良与创新,培育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适应性强和生产力高的亲本自交系,再根据本地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类型,探索适应该地区种植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组配出株型适当、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制种产量高的玉米新品种[2-4]。为此,笔者对玉米种质资源、杂种优势模式和杂交种的选育进行研究,从实际出发,建立种质资源体系和杂优模式,分步实施,首先完成以高产为主体的育种目标任务,兼顾品质及抗性,玉米杂交种‘中地88’的成功选育对提高山西省中晚熟区玉米种植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亲本

1.1.1 母本M3-11 母本M3-11 为自育系,采用PA-1(DO.M3-11/XU19-51B)与国外坚秆综合种BSSS 综-1(PH6WC-1/田M3-11)杂交,再以坚秆综合种选系连续3 代回交,再自交3 代选育而成。

1.1.2 父本D2-7 父本D2-7采用PB-3(P178/599-1)与国内综合种(黄改系综-2)杂交,再以综合种选系回交1代,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

1.2 组合的选配及选育经过

2008 年以自育系M3-11 为母本,自选系D2-7 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晚熟玉米单交种。‘中地88’于2014 年5 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晋审玉2014009),原名‘忻玉6028’。

1.3 试验设计

预备试验采用间比法设计,1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5行区;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5 行区;生产试验采用间比法(或对比法)设计,1 次重复,小区面积200 m2,10~20 行区。设3行以上保护行。在作物生长期间要及时认真地进行观察记载株高、穗位高,计录生育期、倒伏率、倒折率、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级、小斑级、黑粉病、粗缩病,收获后调查穗长、穗行、行粒数、秃尖,称百粒重,全区收获计产。

1.4 数据分析

区域试验测产时全区收获称果穗鲜重,每品种的样品果穗只在一次重复中按“收获穗数的平均穗重×10”来取出10 个果穗称鲜重并带回风干,待风干后脱粒称籽粒重量、测含水量并计产,产量折成14%标准水分[5-7];生产试验产量比较时各参试品种以其前后2个对照产量的平均数作为各自的对照标准,测产时准确量取50 m2并收获果穗称鲜重,每品种的样品果穗按“收获穗数的平均穗重×20”的重量来取出20 个有代表性果穗称鲜重并带回风干,待风干后脱粒称籽粒重量、测含水量并计产,产量折成14%标准水分[8-10];品种筛选产量比较时各参试品种以其前后两个对照产量的平均数作为各自的对照标准,测产时全区收获果穗称鲜重,每品种的样品果穗按“收获穗数的平均穗重×10”来取回10 个果穗称鲜重并带回风干,待风干后脱粒称籽粒重量、测含水量并计产,产量折成14%标准水分[11-13]。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2.1.1 主要形态特征幼苗第一叶叶鞘浅紫色,尖端尖到圆形,叶缘白色,株形紧凑,雄穗主轴与分枝角度中,侧枝姿态直,一级分枝3~4 个,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8 cm,花药黄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粉色,果穗锥型,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籽粒顶端桔黄色(表1)。

2.1.2 生物学特性

(1)生育期。‘忻玉6028’种子顶土力强,易出全苗,在山西省忻州市需≥10℃活动积温2800℃。从表2可知‘忻玉6028’在中晚熟预试中平均生育期为128天,属于中晚熟品种(表2)。

(2)抗逆性强。2012—2013 年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及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抗玉米矮花叶病,中抗粗缩病、大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穗腐病。

‘中地88’抗逆性强,连续3 年平均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5.8%。由此可见,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耐密、抗逆性强等特点。

(3)商品品质好。2013 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容重792 g/L,粗蛋白10.32%,粗脂肪3.34%,粗淀粉74.0%。

2.2 产量结果

‘中地88’(原名‘忻玉6028’)在山西省玉米中晚熟耐密区域试验中,2 年平均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6.6%,在2013 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6.8%。

2.2.1 山西省玉米中晚熟63000 株/hm2预备试验产量表现2011 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63000 株/hm2预备试验,共5个点次,3个增产,平均产量为13815.0 kg/hm2,平均比对照‘先玉335’增产4.1%,位于参试品种的第8位(表2)。

2.2.2 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域试验63000 株/hm2B组产量表现2012 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域试验63000 株/hm2B组,共9 个点次,全部点增产,平均产量为14062.5 kg/hm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7.9%,位于参试品种的第2 位(表3)。

2.2.3 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域试验67500 株/hm2A 组(复试)产量表现2013 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域试验67500 株/hm2A组(复试),共9 个点次,其中7 个点增产,平均产量为13153.5 kg/hm2,平均比对照‘先玉335’增产5.3%,位于参试品种的第7 位(表4)。

2.2.4 山西省玉米中晚熟67500 株/hm2生产试验2013年同时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67500 株/hm2 生产试验,共8个点次,全部点增产,平均产量为12693.0 kg/hm2,平均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8%,位于参试品种的第4位(表5)。

2.3 栽培技术要点

2.3.1 大田栽培技术要点‘中地88’属于中高秆、中长穗型耐密品种,高产、稳产性好,抗性强,适应性广,应选中等以上肥力的地块种植。施农家肥45000~50000 kg/hm2,玉米专用肥750 kg/hm2做底肥(注意种肥隔离),不追肥[14- 16];种植密度63000~67500 株/hm2;生产中应提高播种质量,及时间苗、定苗,拔节后注意除去弱株,有效地提高群体整齐度,增加穗数、群体总粒数和千粒重,获得高产;采用种子包衣技术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丝黑穗病[17-18]。玉米播种后及时喷玉米专用除草剂防治杂草。苗期应防治蚜虫、地老虎等病虫害,大喇叭口期用高效低残留农药灌心防治玉米螟。

2.3.2 亲本繁殖及制种技术要点‘中地88’制种田要选择条件好的中等以上的地块为宜,尤其注意隔离区条件,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父母本行比1:5,父本比母本推迟种3~4 天(父本推迟3~4 天一次性全播,也可浸种1/3 与不浸种2/3 混合播种),尽量拉长父本花粉期。留苗母本55000~60000 株/hm2,父本45000~50000 株/hm2,父本与母本行距适当宽点。严格去杂去劣去雄,及时收获、晾晒[19]。

2.4 开发、推广前景

‘中地88’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继‘晋单80’之后,又一个高产、耐密大穗型品种。从血缘关系分析,该品种保持了‘晋单80’的高产特性和对不同生态条件的广泛适应性,同时克服了‘晋单80’籽粒短、不抗大斑病的缺点。尤其对子粒的品质性状有显著改善,含淀粉74.0%,达到玉米淀粉含量国家二级标准,籽粒商品性状优于‘晋单80’。目前,该品种的生产销售权已转让给北京中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转让费100 万元。2014 年‘中地88’继续参加国家西北春玉米区(82500 株/hm2)区域试验。总体评价,突出的高产特性和优异的品质性状奠定了该品种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市场应用前景较好。开发该品种对促进粮食生产、提高玉米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论

(1)‘中地88’与对照品种‘先玉335’熟期相仿,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5.8%以上,是一个高产、耐密中大穗型品种。主栽培区是山西省的中晚熟区。

(2)该品种高产、稳产、耐密,抗逆性强,品质优良。因此‘中地88’具有较好的推广转化前景。

(3)父本D2-7 自育系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继续广泛的测配,尽早育出产量更高、抗逆性更强、品质更好的耐密品种。

4 讨论

(1)‘中地88’的成功选育不仅丰富了中晚熟区的的玉米种质资源,而且为耐密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中地88’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促进本地区玉米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母本M3-11、父本D2-7 为自育系,‘中地88’在产量、品质、抗逆性和耐密性方面有所突破。

(3)2013 年‘中地88’参加了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域试验67500 株/hm2A组(复试),部分试点感染了丝黑穗病,对其当年的平均产量造成一定影响,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可有效地预防丝黑穗病的发生。

(4)‘中地88’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种植适易密度63000~67500 株/hm2。该品种在其他中晚熟区的生态适应性、产量表现及实现‘中地88’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与研究。

(5)在多年的育种实践基础上,利用母本M3-11、父本D2-7 不同的遗传背景,优劣性状互补,成功的育成‘中地88’,突出的高产特性和优异的性状奠定了该品种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市场应用前景较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樊智翔,智建奇,安伟,等.商业化育种新形势下玉米品质育种动态与走向[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4):28-30.

[2] 宋殿珍,张文忠,刘景秀,等.中晚熟玉米单交种潞玉13 的选育报告[J].玉米科学,2005,13(增刊):79-81.

[3] 肖菊芬,庹洪章,王致云,等.突破性玉米杂交种鄂玉10 号的选育报告[J].玉米科学,2003,11(4):42-44.

[4] 张学舜,周联东,刘经纬,等.高产优质大穗型玉米杂交种新单22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4,12(1):54-55.

[5] 袁建华,陈艳萍,张跃中,等.玉米新品种苏玉20选育技术报告[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1):58-60.

[6] 蔡志飞,薛林,黄小兰,等.苏玉9 号的选育和应用[J].南京农专学报,2001,17(2):25-30.

[7] 成贵明,陆卫平,范袁斌,等.苏玉9 号玉米高产吸肥特性的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1999,20(2):49-55.

[8] 赵久然.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及实现途径[J].作物杂志,2005(3):1-3.

[9] 柯永培,袁继超,石海春,等.高淀粉、高产、多抗玉米杂交种正红115的选育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2):49-51.

[10] 苏俊,李春霞,龚士琛,等.早熟春玉米新品种龙单13 的选育及利用更换[J].玉米科学,2000,8(4):15-17.

[11] 樊智翔,安伟,马海林,等.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晋单80 的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2):1249-1251.

[12] 安伟,樊智翔,马海林,等“. 玉米杂交种“晋单54”的选育及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0(274):21-25.

[13] 樊智翔,安伟,马海林,等.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晋单66 的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9,17(S1):12-13.

[14] 樊智翔,安伟,马海林,等.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晋单54 号的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S1):43-44.

[15] 石清琢,王国宏,刘晓丽.加快玉米品种更替、大力推广种植耐密植品种[J].农业经济,2011(11):98-99.

[16] 李常广.辽宁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1):72-73.

[17] 王军,徐晓红,王洪丽,等.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J].玉米科学,2010,18(6):133-137.

[18] 赵明,李少昆,董树亭,等.美国玉米生产关键技术与中国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考—赴美国考察报告[J].作物杂志,2011(02):1-3.

[19] 王绍平,刘文国.对吉林省耐密玉米品种选育问题与解决途径的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09(03):23-24.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