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略述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特色

豆 争

摘 要:在“乌台诗案”以前,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是苏轼的主流思想。但是,经历过险些使其丧命的“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时,内心极度恐慌,之后慢慢地走出低谷,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成为苏轼思想的主流,淡然、旷达成为他这一时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苏轼 黄州 佛老思想 超然旷达

苏轼是世人公认的旷世奇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苏轼似乎生不逢时,踏上仕途不久便因新旧两党政见不合而请求外任,而且常常因怀才不遇而感慨良多。在“乌台诗案”以前,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占据苏轼思想的主流。这在其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时任密州太守,曾因旱灾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行官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一首出猎词。此时的苏轼,虽然不被重用,但仍是一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士,梦想着像周郎一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仍然是其思想的主流。

同样是豪放词,被贬黄州以后所写的,被誉为“千古绝唱”,也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豪放词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截然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游览了黄州西北的长江边的赤鼻矶后,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知道,历史上建安十三年(208)孙刘破曹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嘉鱼县,彼“赤壁”并非此“赤鼻”,这一点,才子苏轼不可能不知道。可见,苏轼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看到的同样是大好河山,想到的同样是三国周郎,也许心中还会闪过瞬间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轰轰烈烈的情感再也回不来了。“乌台诗案”以后,仕途空前失落,境遇尤其险恶,残酷的政治现实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如今早生华发,一事无成,除了自嘲多情、自伤幻灭之外,也只有以杯酒酹江酹月了。于是,人生如梦,消极遁世的佛老思想明显占据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便显得淡然、旷达了。

的确,苏轼是个天才,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凡人。险些使其丧命的“乌台诗案”又怎能不使其思想发生根本的转变呢!死过一次的苏轼还怎能保持先前那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和霸气呢?从此,苏轼的创造中出现了一些以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为主旋律的词作,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这些词有的感叹人生的短促、年华的易逝、世态的炎凉;有的借物喻人,悲叹自身的孤独寂寞,无人怜惜;有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的心境。既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又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一个“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多么的孤独,又多么的无奈!但是,苏轼可以被打倒,却不会被打败。正所谓“诗家不幸文章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请看下面的三首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

元丰五年(1082)九月,苏轼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深夜归来,因为“敲门都不应”,所以“倚杖听江声”,继而规划了自己以后的生活蓝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多么超然,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读者似乎看到了一位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苏东坡正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飘然而去,慢慢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当中。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世道是险恶的,内心是痛苦的,但是,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儒家的那种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思想暂时隐退了,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成为谪居黄州时期苏东坡创作的思想主流。而且,诗的艺术手法也更加高妙了。正像他自己反复强调的“美常在酸咸之外”一样,好的作品,表面看好似随意而就,没有规矩,但越欣赏就越觉含义深远,匠心所在,也使读者倍觉清新。

下面这首《定风波》同样能表现这种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也同样能让读者感觉到词人在艺术手法上的匠心独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能处之泰然。多么的超然!多么的旷达!那么,如何才能“也无风雨也无晴”呢?那就只能“归去”,只能“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了。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至少不会再像那飘渺的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了。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苏轼终于走出了人生低谷,走出了孤独的困境,走出了“乌台诗案”的阴影。透过这首词,读者能清晰地看到苏轼那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看到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在黄州期间,苏轼还写过很多记述自己恬淡生活的作品,比如与太守徐君猷宴饮的词作,与朱寿昌等同僚来往的词作等等。的确,此时的苏轼真正融入了自然:思想超然了,艺术旷达了。正是这种超然、旷达,使苏轼度过了在黄州的艰辛日月。在黄州,苏轼的思想更加成熟了,在黄州,苏轼的心灵找到了归宿。“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这就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境界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渊明等编著.历代文豪传[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徐培均选注.苏轼诗词选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3]林语堂.林语堂文集(第六卷)·苏东坡传[M].作家出版社,1997.

[4]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5]周汝昌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6]李灵年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析[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7]郑洛主编.文学短论鉴赏集[M].百家出版社,1993.

(豆争 江苏省泗洪县瑶沟中学 223900)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