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韬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经济学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偏向理论性,缺少实操性.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设置的实情为基础,通过分析经济学学生就业中的困惑、定位财经类院校经济学就业指导的思路,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探索经济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四步”体系的构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经济学;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45-04
1 界定“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上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期,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与就业制度的转变,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同时也赋予了高校收集信息、组织“双选会”、提出就业计划以及开展就业思想教育指导等职能,促进了高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择业咨询、帮助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心理指导、就业教育与自主创业指导服务.
在这个大背景下,就业指导的内涵呈现扩充的趋势.黄蓉生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一书中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就业指导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狭义的就业指导主要是给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成为被指导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牵线搭桥的信息沟通渠道.广义的就业指导是由一系列综合性咨询服务活动组成,全面介入被指导者就业全过程,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并组织劳动力市场开展照片活动队被指导者进行推荐介绍.”[1]可见,就业指导的内涵是很丰富,包括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择业技巧指导与道路选择、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思想指导和就业信息指导等多部分组成.正是宏观就业指导这一概念构成了本文的核心.
2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指导的定位
我国高等院校按科研规模可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各类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亦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地方财经类的教学研究型型普通本科大学,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方案中明确指出经济学专业按照现代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理念,培养“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咨询、策划、经营管理以及理论研究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中,经济学专业具有理论性强的特性.对于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而言,其培养的是理论性、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招生人数不多,而且课程设置多与数理挂钩,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基础.然而,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在生源质量及办学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若是单纯的模仿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是东施效颦,其毕业生也不具有完全与部属重点高校竞争的实力.走纯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道路,既会出现脱离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性的瑕疵,又会类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难题.经济学专业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虽然有部分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学位(近三年经济学毕业生考研率维持在13%),但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直接选择工作.可见,针对我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狭义的就业指导为导向的,但是又必须为有升学潜力的同学服务,所以我校经济学专业同学的就业指导必须要从多维度、多层次入手.
3 经济学专业就业状况
3.1 就业难度加大,就业趋于多元化
为了满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需求,全国高校中不仅财经类高校招收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985”、“211”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经济学专业并招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方高校亦效仿之.虽然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大,但是大量的毕业生令就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首次步入社会,由此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毕业生日趋增多,就业难度加大,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也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2003年以前,绝大部分毕业生是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少量考上公务员,考研升学较少;2003年以后,虽然毕业生就业集中于企业的总体态势没有变化,但是报考公务员、考研升学的比例呈现攀升的状态,此外自主创业的情况开始出现.
3.2 就业难度加大的原因:数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2]
数量矛盾主要表现在人才市场上供大于求.依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12万,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年均增长率达14.2%.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速呈现放缓的整体态势,而我国2009年至2013年每年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均在600万以上.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社会热门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更是大幅增加.虽然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由于产业结构转型相对缓慢和就业弹性不高,就业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比较向往的专业型和管理型岗位的需求增长就更是相对缓慢.
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职业需求与职业意向的错位.这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盲目的追求高薪与优越的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中央电视台今年对我校13届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随机采访中得知,“我们的学生在就业时依然是求稳,公务员、央企、国企才是就业首选”;并且学生提出“就业第一方阵是国家公务员,第二方阵是金融企业,第三梯队则是进入外企和其他比较知名的企业进行工作”;对中小企业不屑一顾深知直接拒签.二是岗位要求与职业能力的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经济社会化加深,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内涵、需求层次、规格结构、知识技能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激烈人才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宽广型、开放型人才转化,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要求经济学毕业生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较强的交际能力等等.而在另一方面,扩招后高校生源质量下降,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不求上进,对自身的要求过低,只图混一纸文凭.因此专业理论课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毕业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层次有待进一步增强,不能适应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要求.
4 经济学专业就业指导四步规划
在经济学门类的所有专业中,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性是较强的;与之相较,会计、金融、国际经贸和投资学等专业不具有高度抽象的理论,属于技能应用型专业.如何在理论化的学科与应用性的就业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就至关重要.考量到在本文初始,笔者选用了广义的就业指导的概念,所以在构建经济学就业指导体系时,笔者采取了以年级为单位分层次的方法:
4.1 大一:专业启蒙教育——“何为经济学”
高中生经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来到了大学,完成了自己身份上的转换.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而言,转换的仅仅是形式上的身份,而没有从里到外完成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比如说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等.那么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就业指导的重点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所学专业和锻炼除学习以外的处世能力.
4.1.1 专业导论: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学科设置?
在大一,学校各个专业都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该课程1个学分,隔周上一次课,每次课2个学时,共计14个学时.在课程中,一般由该专业所在院系的正、副系主任讲授.在课程中,系主任会讲解下图所示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以此来帮助同学从宏观上把握本专业.
4.1.2 正确引导转专业
安徽财经大学,作为一个经管类省属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上是较为详尽的,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意愿,学校在大一下半学期为符合条件的学生了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通过对12级经济学4班和5班、12级投资学1班和2班同学的调查,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同学具有转专业的意愿,其目标专业基本锁定在金融学和会计学这两个我校的热门专业上.转专业理由基于:(1)高考时本想填报其他专业,但因发挥失常而不得已学习本专业;(2)经济学专业太理论了,希望学具体些的专业,将来利于就业.
针对同学的想法,笔者召开班会帮助同学们分析经济学专业与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异同,以达到清晰认知的目的.比如,学位层面的异同比较了解经济学学士学位与管理学学士学位;就业层面比较同学们感兴趣的各大银行、证劵公司的招聘简章了解不同专业在就业时的方向,消除同学们经济学不好就业的顾虑;升学层面比较经济学类各个专业考研时的科目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通识性的指导之余,笔者通过与有转专业意向同学的谈话进行个性辅导,帮助他们认清为何要进行转专业以及转专业会给他们带来的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改变,从而消除他们心中的疑惑,让学生能理性的面对这个机遇,并做出成熟的决定.
4.1.3 适应大学、锻炼自己的人际关系
从高中到大学,每个学生都需完成一种自我转换.一方面是学习方式方法上的转换.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同时,高中老师会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被动性.进入大学后,没有立刻形成清晰的目标,同时习惯了高中三年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很难立刻转变成主动式的学习.正因此,大学中的授课教师和辅导员都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是为人处事能力的提升.大学在某些程度上说,就是一个简单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正式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块操练场.每位学生在大学之前的生活,可以认为是简单的,就是为了考入大学努力奋斗,在为人处事方面存在一些欠缺.笔者认为必须在大学第一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适度的鼓励学生参加自身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提升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个人综合能力.
将自我转换纳入就业指导体系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有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更好的完成学业,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其次,无论在大学阶段,还是将来步入社会,每一位同学都需要去正视许多资格考试,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娴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为自己在求职乃至以后的职称生涯中奠定基础.
4.2 大二:职业规划——普遍指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
职业规划阶段,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从大一下半学期开始到大二下半学期结束.在完成了大学的适应之后,学生应该开始为自己的确立正确合理的目标,并合理规划时间.该阶段的就业指导的任务就相对明晰,并且易于操作.笔者认为,结合经济学专业特点,辅导员此时应该把握两个层面——普遍指导与个性辅导.普遍指导的优势在于可以从经济学专业的整体特点出发,对经济学专业的升学与择业之路进行宏观的分析,带领学生梳理自身的脉络;在普遍指导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的放矢的以“授之以渔”的方式解决学生在自我规划中的具体问题.
4.2.1 择业?升学?
笔者认为,不管学生学什么专业,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谋求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所以,择业(含创业)是一个最终且唯一的选择.但是在大学阶段,却不能将择业作为唯一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引导,必须实际考量.面对大学生,两个视角是必须有的.
一方面,从学科的建构方面理清学科门类之间的关系,这主要是理清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间关系,比如经济学和金融学同属经济学类,会计学和市场营销学同属管理学类,扫清就业、升学方面的学科困惑;另一方面,从就业的实际层面为学生指明常规路,比如以班会或讨论会的形式分析经济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通过各大银行、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招聘简章现身说法.
4.2.2 考证之路
此处的“证”并不是单纯的指资格证,而是指从广义的角度说能够证明学生具有一定资格或能力的证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将此类分为以下英语类、专业类和其他三种(见下表):
在考证的时候,同学们的选择是很多的,但在考证的路上,英语类证书是辅佐用的,依照基础到进阶循序渐进;专业类的证书是鉴证用的,可依据自己规划的就业领域进行合理选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前后的契合度,彼此之间搭配.
4.3 大三:团体建构与创业指导
4.3.1 团体构建
经过大学前两年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大学生对自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此时的学生应当确立是考研、出国、就业等基本目标,并付诸行动.此时的就业指导就应该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测评.在测评的过程中,专职辅导员需要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并给予大学生足够的信息量来做出合理的判断.
在确定基本的职业意向后,就应该可以构建以考研、就业为方向的团体.在两个不同的团体内,又可以细化为不同的小团体.比如可以组建以就业行业或就业地域范围的团体,公务员和选调生的就业团队,考研团体可以依报考学校为标准划分小团体.
在完成团体构建后,可以从每个规模团体中选择一到二名同学作为该团体的负责人,定期组织同学进行信息的沟通和资料的分享等活动.此时,辅导员在进行职业指导时,可以抓住两大块:一是进行不同类别的团体的后期维续,参与到后期的集体活动中,抓住各团体共性;二是进行团体之外的个体,在共性辅导基础上进行个性的指导.充分利用集群优势,辅之以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
4.3.2 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国家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意见,相比就业而言,创业的难度更大,需要的实践也更多.财经类院校由于缺乏技术支撑,更需要学校在创业实践上提供平台.可喜的是,目前大多数财经院校都有专业的创业辅导团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以及大学生创业基金,教师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替大学生作决策,而要重点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社会需求和商业价值的预判,分析创业成败的得失,为学生将来创业积累经验.
4.4 大四:就业信息主导
4.4.1 就业信息服务
大四到了就业、考研的冲刺阶段,由于这个阶段我校经济学专业已没有专业课,大家都处于实习和考研攻坚阶段.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就业信息的畅通,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的获取、笔试和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及相关手续办理、就业心理调整等.
经济学专业每年大四阶段都会在安徽省内、江苏、浙江等全国各地实习,沟通的重要性显得尤其重要.辅导员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在就业实习人数较多的地区设立虚拟班级,指定联络人,时刻保持沟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平台完成日常信息的沟通、确保通畅,这主要是指通过QQ、飞信、微信、微博、博客等媒介.
4.4.2 毕业后职业发展规划
从学校的职责范围看,学生从学校去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后便不再是我们的服务范围对象,但是碍于于情我们与学生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而于理主要基于:(1)就业市场走低,学生中的确存在不充分就业的情况;(2)考研成为热潮,存在“二战”名校的现实;(3)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欠妥需调整的实际需求.
但现实是学生已经离校,不可能一如既往的进行集中的就业指导,而且也不能把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原班不动的套用在已毕业学生的身上.鉴于毕业后的学生需要的职业发展规划需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宏观方面,做到信息的通畅,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将相关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发布出去;(2)中观方面:利用以往毕业生的资源优势,构建同城互助平台,做到资源共享,并且起到老生提携新生的朋辈关系;(3)微观个人: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分析,有的放矢.
4.5 大学四年全程辅助性就业分析
在把握住主流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任务后,需要面对的是在财经类院校中不具有规模性的个别就业渠道.这主要表现在国家的部分特殊就业政策的落实上.国家为了促进大学生服务基层、服务祖国、服务社会,陆续推出了多项就业政策.如大学生参军、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安徽财经大学每年都有学生参与其中,走上工作岗位.对于这类就业渠道,辅导员的职责更多是信息的定期公开,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就业视角和机会.同时,应该帮助有意愿参与其中的同学,从其家庭、个人等视角分析这个机会是否适合他发展.这种辅助性就业服务是贯穿大学四年的,在财经类院校中不是主流,但却不能忽视.
5 总结
针对经济学专业大学本科生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是结合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综合性整合课程.同时,结合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求职地域范围和领域范围,进行整体性的规划,才可以从辅导员的角度帮助学生为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彭连清.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与培养模式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08(12):112-113.
〔3〕高晓琴.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和方法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58-59.
〔4〕李强,魏巍.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65-166.
〔5〕刘冬.财经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教育,2011(9):54-55.